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死屋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
0.00     定价 ¥ 54.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66077
  • 作      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 译      者:
    王健夫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那所“没有屋顶的大监狱”十年后写成的一部独特的小说

★俄国文学中第一部真实、完整地描绘监狱生活和囚徒的作品

★“这里有它自己独特的法律,自己的服装,自己的风俗习惯,这里是一座真正的死屋,这里的生活和其他任何地方的生活都不相同,人也是特殊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诞生二百周年纪念版,随书赠送藏书票!

★“人类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

★世界*心理描写大师,他的作品“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精美双封面设计,阅读+收藏佳品!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文学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擅长心理描写,细腻而深刻地揭示人的精神上的病态情绪。代表作有《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死屋手记》是一部描写沙俄时代监狱生活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用客观、冷静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勾画出了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展开
精彩书评

我特别喜欢《死屋手记》,关于澡堂情景的描写,在文风上很像但丁;对于笔下的各种人物(例如彼得罗夫),都有很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描写。——屠格涅夫

 

《死屋手记》是一部了不起的书,一部惊心动魄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将永远赫然屹立在尼古拉黑暗王国的出口处,就像但丁题在地狱入口处的著名诗句一样惹人注目,就连作者本人大概也未曾预料到他讲述的故事是如此使人震惊;作者用他那戴着镣铐的手描绘了自己狱友们的形象,他以西伯利亚监狱生活为背景,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幅令人胆战心惊的鲜明图画。——赫尔岑

 

我不知道在全部新文学中还有比《死屋手记》更好的书了,包括普希金在内。——列夫·托尔斯泰

 

《死屋手记》为“不可逾越的作品”。——列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死屋

我们监狱位于要塞的边缘上,紧靠着要塞围墙。有时,你透过木桩栅的缝隙向外窥视上帝的世界,看看能否瞧见点儿什么?——你看到的只是一小块天空,高高的、野草丛生的土围墙,日日夜夜在围墙上来回巡逻的卫兵;这时你会这样想:若干年后,倘若再来透过木桩栅的缝隙向外窥视,你看到的大概仍将是这堵围墙,同样的卫兵以及那块小小的天空,不过,那天空并不是监狱上面的天空,而是另外一个遥远的、自由的天空。监狱大院长二百步,宽一百五十步,呈不规则的六角形,四周被高高的木桩栅围起来,木桩栅是由一根紧挨着一根深埋在土里的、上端削尖、横钉着木板条的高大木桩构成的:这就是监狱最外面的一道院墙。院墙的一边开着一道坚固的大门,大门总是关闭着,日日夜夜由卫兵守卫着,只是在需要放我们出去干活的时候才打开。这座大门外面便是光明而自由的世界,那里的人们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生活在院墙里面的人,往往把外面的世界想象为某种无法达到的仙境。这里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它和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一样;这里有它自己独特的法律,自己的服装,自己的风俗习惯,这里是一座真正的死屋,这里的生活和其他任何地方的生活都不相同,人也是特殊的。我现在要叙述的就是这个特殊的角落。

你一走进这个大院,便会看见院子里有几排房屋。两排长长的木房沿着宽阔的内院两侧伸展开去,这就是狱室,囚犯们分类住在这里。接着,院子深处有一排同样的木房,这是伙房,它分为两部分;再往后,还有一排木房,它是一排被当做贮藏室和库房使用并堆放杂物的棚子。院子中间空荡荡的,是一块相当大的平地。犯人在这里集合排队,早上、中午、晚上在这里点名,有时一天要点好几次名——这要根据卫兵的多疑程度以及他们计算人数的能力而定。周围,木房和木桩栅之间,还有一大片空地。犯人中那些性格孤僻而又郁闷的人,都喜欢在工余时间到木房后面去散步,以避开众人的眼睛,想自己的心事。我常常在散步时和他们相遇,我喜欢端详他们那抑郁不乐、打着烙印的面孔,揣测他们都在想些什么。有个流放犯喜欢在空闲时数木桩的数目。木桩共有一千五百根,他一根一根地数着,并在上面做记号。每根木桩代表一天,他每天记下一根,这样,根据尚未做记号的木桩的数目,一眼便可以看出,到刑期结束时他还要在狱中待多少日子。当他记完这六角形的木桩栅的一边时,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还得在狱中度过很多年头;不过,在监狱里是有时间学会忍耐的。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在狱中被关押了二十年的犯人,在获释时如何向狱友们告别。有人记得他最初入狱时还很年轻,那时他无忧无虑,既不考虑自己的罪行,也不考虑对自己的惩罚;可是出狱时他已变成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面色忧郁而愁苦。他默默不语地走遍我们所有的六个狱室。他每走进一个狱室,便向圣像祈祷,然后向狱友们深深地鞠躬,请求他们原谅。我还记得,有个犯人入狱前原是西伯利亚的富裕农民,一天晚上被叫到传达室。半年前他曾得到通知说,他原来的妻子已经改嫁,因此他伤心得要命。可是现在她却亲自探监来了,并给他送来了东西。他们谈了大约两分钟,两个人恸哭了一场,便永别了。等他回到狱室时,我看到了他脸上的表情……是的,在这个地方,人是可以学会忍耐的。

天一黑,我们便被关进狱室,一夜不许出屋。每当我走进我们的狱室时,我心里总是感到十分沉痛。一排又长又矮又令人窒息的大房间,动物油蜡烛发出朦胧的光线,屋里充满着使人喘不过气来的闷热气味。我直到现在还不明白,我怎能在这儿度过了十年。我在通铺上占有三块木板:这就是我的全部位置。在我们这间狱室的通铺上,一共睡着三十个人。冬天,门很早就上了锁,可是要等大伙都躺下睡觉,还得等上四个小时;睡觉前是一片喧哗声,吵嚷声,笑声,咒骂声,镣铐的叮当声,油烟的气味,剃去半边的头,打着烙印的脸,破衣烂衫,全都是被责骂和被侮辱的……唉,人的生命力真强啊!人是一种能习惯于任何环境的动物,我以为给人下这样一个定义是最恰当不过的。

我们监狱里关押着二百五十个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固定的。一些人被送进来,另一些人期满后被放出去,还有的则死在狱中。唉,这里什么样的人没有啊!我想,俄国的每一个省、每一个地区,大概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被关在这里。这里也有非俄罗斯人,有几个流放犯甚至来自高加索山区。所有的犯人都是按照犯罪的程度来划分的,也就是说按照他们刑期的长短来划分的。应当说,这儿各种各样的罪犯都有。民事苦役流放犯是全狱犯人的基础。这类犯人的一切权利均被剥夺,他们已与社会完全失掉了联系,他们脸上的烙印永远证明他们是被抛弃的人。他们被流放到这儿来服苦役,刑期一般是八至十二年,刑满后作为移民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一些乡村。这里也有军事犯,他们的公民权未被剥夺,其处境类似俄国某些军犯连中的犯人。他们的刑期较短,刑满释放后往往被送回原地或西伯利亚的一些边防营去当兵。可是他们当中有许多人释放后,往往因再次犯下重大罪行而又立即被送回监狱里来,不过这次刑期就不是短期,而是二十年了。人们把这类罪犯叫做“终身犯”。尽管是“终身犯”,但他们的公民权并未完全被剥夺。最后,还有一类最可怕的犯人,他们人数颇多,主要是军人。这一类叫做“特别部”。犯人是从俄国各地发配到这儿来的。他们自认为是“终身犯”,也不知道自己的刑期。按照法律,他们应当从事两倍或三倍的苦役劳动。在西伯利亚开设最繁重的苦役营以前,他们一直被关押在监狱里。“你们服苦役有期,而我们服苦役无限”——他们对其他犯人这样说。后来,我听说这一类苦役犯被废除了;此外,在我们要塞里,连民事犯部也被取消了,而只设单一的普通军犯连。当然,与此同时,狱方长官们也有所调换。所以,我所描述的是早已逝去的往事了……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这些往事现在回忆起来,犹如一场噩梦。我还记得我入狱时的情景。那是在十二月里的一个傍晚。已是黄昏时分,犯人们收工回来,正准备点名。一个大胡子士官终于把通向这座奇怪的牢狱的大门给我打开,让我走了进去。从这时起,我将要在这座牢狱里度过许多个年头,经受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我对于这种艰难困苦是不会有任何了解的。比方说吧,我无论如何也不敢设想:在整整十年服苦役期间,我从来没有单独一个人在一起过;一次也没有,就连一分钟也没有过。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更令人痛苦的呢?干活时,有卫兵监视,回到监狱,有二百多个狱友和我在一起,我一次也没有单独一个人在一起过!不过,还有比这更使我不习惯的事情呢!

 

 

 


 

 


展开
目录

目次

译本序

第一部

引言

第 一 章死屋

第 二 章最初的印象

第 三 章最初的印象

第 四 章最初的印象

第 五 章第一个月

第 六 章第一个月

第 七 章新交。彼得罗夫

第 八 章果敢的人们。卢奇卡

第 九 章伊赛·福米奇。澡堂。巴克卢申的故事

第 十 章圣诞节

第十一章演戏

第二部

第 一 章医院

第 二 章续

第 三 章续

第 四 章阿库莉卡的丈夫(故事)

第 五 章夏天

第 六 章监狱里的动物

第 七 章请愿

第 八 章狱友

第 九 章潜逃

第 十 章出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