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67409
  • 作      者:
    杨斌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在深入考察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现实的基础上,从充足性、公平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四个维度,重点分析并综合评价了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深入剖析了制约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提升的障碍及其原因,系统探索了农村教育投入的可行模式与实现机制,力求为新时期中国农村教育投入体制改革与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理论分析框架、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总体考察、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绩效考察、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综合绩效评价、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绩效偏差的根源考察、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模式选择、中国农村教育投入机制的重塑。《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既有农村教育投入及其绩效的理论研究,也有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内容新颖,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既可为各级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素材,也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机制与模式》:
  2.3.1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
  用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坎南的话来说:“公共选择是政治上的观点,它以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它是观察政治制度的不同方法”①。Mueller认为:“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学、官员政治等”②。这一观点常被西方学者引用为公共选择理论的经典定义。由此可见,公共选择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政府的决策,然而公共选择理论使用的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它的基本假定就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或者非市场决策的问题,是着眼于市场与政治的不足之处,试图使政治与经济理论相互弥补,而并不是抛开市场因素只限于政治领域。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灵”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2.3.2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是公共选择的问题。公共选择是一种选择方式,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这种集体选择是通过民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和产量,它是一种把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机制或过程,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从此意义上讲,公共选择其实就是一个政治过程。作为一个政治过程,公共选择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与行政和司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立宪阶段,此阶段所作的选择是制定或改变根本性的法规,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公共选择要决定公共产品的决定规则,即决定按何种原则把社会各成员的偏好加总起来,以确定社会需求的公共产品量,按何种原则确定各阶层要负担的税收。例如,是全体一致,还是少数服从多数;是直接决定即全民公决,还是间接决定即由议会或立法机关机构决定,这些都是公共产品决定之前事前规定的。
  第二阶段是立法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在现行的规则和法律范围内展开集体活动。如果是代议民主制,则由民选议员在议会通过立法程序,讨论表决各种方案,这些方案涉及从投票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中确定出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量,最后通过的法案就是社会所需要的、政府将提供的公共产品量。
  第三阶段是行政和司法阶段,这是执行阶段,是由政府行政机构产生和提供社会所需要的、议会所决定的公共产品,即将立法机构通过的法案具体付诸实施,并且执行各项决策。三个阶段中,此阶段的问题最多,操作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通常认为行政和司法阶段是公共选择理论最为重要的阶段。
  2.3.3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所谓“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指与“方法论的集体主义”相对的,把作为微观经济分析出发点的个人视为集体行为的出发点,把个人的选择作为集体选择的基础。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是政治的决策过程,而政治决策实际上是集体行为,而公共选择理论却把个人看作决策的最基本单位。布坎南认为:“集体行动被看成是个人在选择通过集体而不是经由个人来实现目的时的个人活动,政治被视为不过是一系列过程,或一种允许上述活动产生的机构”①,公共选择理论主张用个人的动机和目的来解释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因此,政治决策过程与经济运行过程一样,同样可以采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
  第二,经济人假说。所谓经济人假说,就是指人看作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公共选择理论以前,经济学与政治学采取两种完全相反的标准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经济活动主体是经济人,只受狭隘的个人利益驱使;政治活动的主体是集体利益的代表人,只受公共利益驱使。但是,在经济决策的分析当中,人人都是利已主义者,但是在政治决策分析中,同样的人却又变成了利他主义者,这使对人的分析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应用于政治决策分析,将人的自利行为从市场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从而避免了这种两难的境地,体现出对人类行为分析的一致性。
  第三,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公共选择理论把政治过程看成一种与市场交换过程相类似的活动,将政治学也看作是一门交换的科学,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政治市场”的概念,即指人们在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组织发生相互关系的场所。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相类似,由供求关系决定,但其需求的一方是选民、利益集团,供给的一方却是政治家和官员。不管是供需的哪一方,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首先要对自身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衡量。只有在一项集体活动的决策中,他投赞成票所带来的自身收益远大于他所需负担的实际成本时,他才会投赞成票,否则他要么弃权,要么投反对票。因此,政治市场交易结构与经济市场一样,最终由人的自利本性来决定,有效率的政策结果并不产生于某个政治领袖的头脑,而是产生于团体之间或组成团体的个体之间的相互讨价还价、妥协与调整的政治过程。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

第2章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投资理论
2.1.1 西方教育投资理论的简单回顾
2.1.2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2.1.3 中国教育投资理论的发展
2.2 公共产品理论
2.2.1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2.2.2 准公共产品
2.3 公共选择理论
2.3.1 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
2.3.2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2.3.3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2.4 教育公平理论
2.4.1 教育公平的含义
2.4.2 教育公平的判别标准

第3章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农村教育投入
3.1.2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
3.2 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特征
3.2.1 农村教育投入的性质与特点
3.2.2 农村教育投入的主体及其行为动机
3.2.3 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3.3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形成机理
3.3.1 一般项目或活动的逻辑模型
3.3.2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形成机理
3.4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评价体系
3.4.1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评价目标
3.4.2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3.4.3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评价方法
3.4.4 农村教育投入绩效的评价程序

第4章 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总体考察
4.1 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历史考察
4.1.1 建国后中国传统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的产生
4.1.2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的变革
4.1.3 新时期中国农村教育投入体制的形成
4.2 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现状考察
4.2.1 农村教育投入的总量分析
4.2.2 农村教育投入的结构分析

第5章 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绩效考察
5.1 农村教育投入的充足性分析
5.1.1 农村教育投入充足性的内涵
5.1.2 农村教育投入充足性的研究方法
5.1.3 农村教育投入充足性的实证分析
5.2 农村教育投入的公平性分析
5.2.1 农村教育投入公平性的内涵
5.2.2 农村教育投入公平性的研究方法
5.2.3 农村教育投入公平性的实证分析
5.3 农村教育投入的效率性分析
5.3.1 农村教育投入效率性的内涵
5.3.2 农村教育投入效率性的研究方法
5.3.3 农村教育投入效率性的实证分析
5.4 农村教育投入的效益性分析
5.4.1 农村教育投入效益性的内涵
5.4.2 农村教育投入效益性的研究方法
5.4.3 农村教育投入效益性的实证分析

第6章 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综合绩效评价
第7章 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绩效偏差的根源考察
第8章 中国农村教育投入的模式选择
第9章 中国农村教育投入机制的重塑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