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康奈尔大学最受欢迎的学习课》:
“形成联结”或者“联结的形成”,是指一个联结的强度从无或很小到强的增加过程。如果是联结强度从一定的强度向更大的强度增加时,我们称之为“增强联结”或“联结的增强”。当然,它们并没有不同的意义。
有人认为,“联结”就是一个特定反应跟随一个特定情境而发生的概率。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如若不然,就可以用一些诸如“结合”“连接”“关系”等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词语来代替“联结”这一词语。
而真正的“联结”除了指一个反应跟随一个情境而发生的概率之外,还应包括与之相平行的生理事件、条件,或者构成联结的生理事件、条件。这样,“联结”这个词才显得没有偏见。
学习,是由情境与反应之间的强度变化、新反应的获得以及对于情境与反应之间变化的敏感性和注意力所构成的。这些强度变化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到现在为止,我对学习所做出的解释是非常简单和肤浅的。很多人会提出以下异议:首先,在一个情境之下,应该包含很多的刺激或者外部情形,除了一个特定的s,之外还有哪些刺激跟这个人有关?很显然,“64的立方根是什么”“7×9等于多少”只是这个人所接触到的很小一部分而已。其次,这个人当时做出的那些反应占据他全部行为反应的分量是多少?他当时除了“我不知道”“4”之外,肯定还有其他的行为反应,比如呼吸、看着发问的入等。再次,一定的情境引发相应的反应,那么是情境s中的哪一部分或者哪些因素引发了R这个特定的反应呢?毕竟在现实条件下,全部的情境和反应之间是非常复杂的。最后,情境s在什么时候停止,而相应反应在什么时候发生呢?这些问题和其他一些更加细致的问题、限制都是合理的,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为之做出讨论与解释,但是,现在我觉得没有讨论与解释的必要。虽然情境、反应、联结和联结强度这些术语简单和浅显,但对于我所描述的关于学习的事实和理论确实是非常方便和有帮助的。现在,我不想对这些术语进行区别与处理,直到需要的时候,我才会做出处理。
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我们首先予以考虑的:当一个人连续多次面临同一个情境时,会发生什么状况?现在假设这个情境保持不变,然后将这个情境重复多次,比如重复1000次,再要这个人做出反应,那么将会发生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现在希望确定的事情。这个问题就是说当所有因素都不改变的情况下重复这个情境所产生的结果。
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实验,大家可以想象测试者是你自己:现在这里有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有一个笔记本、一支铅笔。现在要求你坐在桌子前面闭上双眼,快速地画出一根4英寸的直线。于是,你闭着双眼一次又一次地在笔记本上快速地画着直线,意图将每条直线都画成4英寸,你就这样一直画下去,日复一日,直到画完3000条为止,而且自始至终你都闭着眼睛。这个实验的情境几乎相同,你对这个重复出现的情境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快速地在笔记本上画4英寸的直线,并且重复了3000次。
表1—2—1就是这个实验的结果。从中可以得出两条原理:(1)多重原理或者叫多样性原理;(2)简单重复情境没有引起学习的原理。
……
展开
——美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
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
——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戴布劳格利
教师不在于教学习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当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