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 论
1.1 研 究 背 景
土地制度变革开启了中国的全面改革与转型。1978~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4.49%,工业增加值率年均增长13.77%,城市化率年均提高3%以上,被称为“经济奇迹”(林毅夫,2018)。工业作为驱动城市进步、带动区域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之一,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基于世界上*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角色定位,中国快速而又极具规模的工业及城市化过程共同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从一个农业大国开始逐渐向工业大国转变,工业门类逐渐齐全,工业结构日趋完整,工业创新与日俱进,工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2018 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05 160亿元,比2017年增长6.1%;以工业为主体部分的第二产业在GDP比重中高达40.7%。然而,高速增长的“工业经济”福利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之上的,粗放、浪费、低效率的工业用地运作方式成为中国工业化模式的显著标签,低廉的工业用地价格同时支撑这一进程。中国城市中心区的工业用地比例达到21.79%,而该指标在国外不超过10%。中国300多个国家*开发区经过整体调查统计,工业用地容积率仅为0.83左右,接近50个开发区工业整体用地容积率均处于0.5以下(郑凌志,201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开启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征程。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任务,这对于优化我国城镇化布局和形态,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上,如何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是亟待厘清和解决的问题。
毋庸置疑,工业化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低廉的工业用地价格和粗放的用地方式支撑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陈伟,2014)。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剧增,全国各地工业用地大量供给,大量耕地被侵占,严守18亿亩(1亩≈666.67平方米)耕地保护红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陈立定,2013)。工业用地供需矛盾的严峻形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如果不破解这一供需矛盾,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长期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已有研究数据表明,城市扩张与工业用地规模膨胀、利用粗放有直接关系。中国城市中心区的工业用地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是21.8%,远远超出了国际平均标准的10%(贾宏俊等,2010)。许多重点城市的工业用地面积占比则更高。例如,2015年上海、苏州和宁波的工业用地面积占比分别为 25.1%、28.4%和36.6%(严思齐等,2018)。可见,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的今天,许多城市的工业发展都属于粗放型模式,片面追求总量的飞跃,忽视了效率的提升(张源和周丽亚,2007)。同时,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朱莉芬和黄季焜,2007)。2013年相较于1978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8亿人,城镇化率提升了35.83%,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人口将达到14.85亿人的高峰。未来20年是我国城镇化推进*剧烈的时期。
在宏观工业行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基于不同行业的工业用地效率微观分析同样不可或缺。从微观企业用地入手,从不同工业行业类别入手,才能由点及面真正带动整个工业体系的转型升级。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为强劲与活跃的区域之一,由于其发展早,根基深,传统与现代并存,落后产能与先进产业并存,故也是面对工业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用地节约、高效利用*为紧迫的地区之一。江苏在长三角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尤其是苏南地区,作为长三角“两翼”中的“一翼”,更加显示其地域的重要性。同时,江苏是我国工业强省,工业用地利用管理走在全国前列,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典型性。本书以江苏省为例,从微观尺度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工业用地效率展开研究。
总之,从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工业用地低效利用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坚持新发展理念,集约利用土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工业用地效率提升是现阶段必须要坚持的正确道路且刻不容缓。由于城镇化在未来将继续其增长趋势,以及新型城镇化要求城镇化在推进模式上发生转变,如何推动城镇化又快又好地发展、如何发挥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交互作用来促进工业用地效率的提高等,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各界近年来极为关注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也显得尤其重要。考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工业用地效率将成为破解经济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出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另外,本书从微观企业数据入手,对工业用地效率的行业间差异以及地域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针对性地提出更加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用地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今后有关部门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行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方式与优化国土空间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书在明晰(新型)城镇化、工业用地、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城镇化、工业要素投入改变、工业用地报酬曲线移动的理论框架。在宏观尺度上,测算和分析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城镇化水平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检验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提高城镇化水平以促进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和利用方式转变提供依据和参考。在微观尺度上,以江苏省工业用地调查的工业企业数据为基础,分别测算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等级开发区工业用地效率,以及影响工业行业用地效率的因素,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工业用地社会效率,从而为政府制定工业政策、提高工业用地效率提供相关理论与实证支撑。
具体来说,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目标。
(1)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从而对分析期内全国城镇化发展总体水平、发展质量与重心有所了解。
(2)通过辨析土地生产率与效率,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试图阐明当前我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总体水平、区域差异与分布特征。
(3)分析、识别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对新型城镇化影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机理进行总结,并借助经验数据验证新型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作用。
(4)以江苏省工业用地调查的工业企业数据为基础,分别从地级市层面、行业层面、开发区层面测度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将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各用地行业、开发区各用地行业抽象化为具有相同投入产出指标的体系的工业生产单元,对各个单元的工业用地效率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发现工业企业用地效率差异的规律。
(5)在考虑空间因素的条件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工业企业的用地效率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工业用地社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1.2.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我国工业用地的低效利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在学术研究上,少数学者针对工业用地整体效率进行过研究,有的采用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对工业用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有的通过构建工业用地效率评价模型进行测算,还有的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评价工业用地效率。目前的研究大多测算的是工业用地综合效率,未分离出单纯的土地效率,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基于此,本书尝试宏观和微观结合,运用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理论方法构建模型对工业行业用地效率进行测算,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通过全国省级行政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动态评价揭示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模式转变的规律;科学选择并构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测度方法,更加清晰地反映工业用地要素的效率特征;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地方政府、企业和员工等不同利益主体的视角,对工业用地社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体现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本书有效结合土地经济学、新经济地理等相关理论,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内在机理,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路径,扩展了相关主题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丰富了土地评价学科的内容,为构建工业用地长效管理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实践意义
宏观尺度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有利于综合全面地了解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现状、变化趋势与特征。另一方面,通过科学测度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