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共产党人的绿色情怀
——记“改革先锋”杨善洲
以杨善洲同志命名的“善洲林场”,原名“大亮山林场”,是杨善洲老书记1988年3月退休之后上大亮山牵头创办的国社联营林场。善洲林场坐落在施甸县南端,距保山市政府所在地104公里,距施甸县城44公里,位于姚关镇、旧城乡、酒房乡三个乡镇的交会处,涉及11个行政村,2400多户农户的山林权。林场收益国家占8成,农户占2成。林场管护面积为7.2万亩(1亩=1/15公顷),人工林5.6万亩,基本上为华山松。老书记去世后,为了铭记他兴办林场、绿化荒山的功绩,“大亮山林场”于2010年11月更名为“善洲林场”,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国社联营林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亮山曾是一片原始森林,山清水秀,飞禽高歌,野兽出没,是自然生态非常好的地方。那时候山下有200多个自然村、2万多村民,靠着大亮山数不尽汩汩山泉的滋养,吃米有水碓,吃面有水磨,种田地不愁水,人们过着一年四季不缺水、不误农时耕作、喝着清澈山泉、呼吸着新鲜空气的纯朴生活,大山里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的人家不胜枚举。后来经过了三次人为的大破坏:“大跃进”时期,砍伐林木,大炼钢铁;为了解决温饱,开发热区,移民下坝,刀耕火种,扩大开荒,山上林木再次被砍光;1982-1983年集体山、自留山“两山到户”,承包到户后,群众只管砍树,无人管护,大亮山又遭到第三次劫难,变得一片荒凉,昔日生机就此消失。整个保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60%多下降到28.3%,施甸县下降到20%,大亮山所属的姚关、酒房、旧城三个区只有17%。山上树光水干,山下群众遭殃,水库蓄水减少,三条大沟断流,水土保不住,山体滑坡,旱涝灾害频发,栽种经常误节令,水稻包谷减收。群众缺树、缺水、缺粮,尤为严重的是缺水,村民要到10多里外找水,用人背马驮运回来。遇上红白喜事,亲戚朋友把送水作为礼物,主人还要建立“水礼簿”。雷打树村8个合作社,7个社只有一口水井,连饮水都不够,很多村寨人畜共饮。这些情况,杨善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在职的时候,杨善洲就开始不声不响地为退休后回乡造林作准备,1984年在黄泥沟一带做调查勘测工作,搞国户林场试点,造了1500多亩松树林。1987年7月10日,杨善洲带着保山地委、施甸县委干部及县林业局局长、副局长、工程师、技术员一行15人,一大早就来到大亮山山脚下酒房区公所召开会议,对是否支持成立大亮山林场征求意见。区委委员都表态坚决支持,最后决定由区长赵定全带队,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完成勘察设计工作,报地委讨论通过后,迅速报给省委、省政府。
1987年10月,杨善洲带着省林业厅同意保山地区在施甸县大亮山建设华山松用材林项目的批复来到施甸县,正式启动大亮山林场建设项目。杨善洲安排3个月的时间,对所涉及的姚关、酒房、旧城3个区、11个乡、78个合作社、2448户农民,开展了荒山植树造林是为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脱贫致富的宣传教育,征求群众对荒山入股办林场的意见,层层做思想工作。3个月后,杨善洲又来了,县里汇报群众对办林场有3种不同意见:有60%的农户同意荒山入股办林场;有20%的农户认为办不办林场都可以;有20%的人坚决反对办林场,一部分是由于限制了放猪放牛、种粮耕地,不能自由砍伐而反对,另一部分是由于不相信大亮山上树能存活而反对,杨善洲听完汇报,马上和县里商量作出召开林农代表会的决定。1988年2月10日,林农代表会顺利召开,杨善洲在会上说到:“没有树则没有水,水利不足则生命难保。”老书记还列举了保山五个县近些年来因森林植被破坏,多起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损失的真实事例,翔实数据面前,与会同志无不感到震惊。老书记接着说:“建设大亮山林场,实际是建设森林水库,改善我们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要解决山上没有树、没有植被、没有水的问题,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和脱贫致富的问题,只有种树。我想好了,职务上的退休是有明文规定的,但是共产党员没有退休的规定,我到下个月就办退休手续,退休后我就和大家一块儿上山造林种树,绿化我们的家园,还群众一片青山绿水。今天请大家讨论,把办林场的事定下来。”顿时会场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
1988年3月,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云南省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198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