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等一群文人雅士会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流而坐,祓禊宴饮。文人雅集,自有雅趣,流觞曲水,吟诗抒怀。诗之成集遂有《兰亭诗集》,羲之为之作序,是为《兰亭序》。中国历史上以一个人一篇序形成的文化现象从此拉开序幕。南朝刘义庆笔下《兰亭序》受人企羡的是文采,而以书法闻名后世,有赖于他的“铁粉”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唐太宗一国之君,却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论》,认为“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他专门派监察御史萧翼以二张羲之真迹赚得辩才秘藏的《兰亭序》真迹,并“置于座侧朝夕观赏”,“习之不觉为倦”。还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亨、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搨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年间,唐太宗搜罗的王羲之书迹共二百九十二帖,由褚遂良鉴定并录有《右军书目》一册,王羲之书法至此始定鼎书坛。唐高宗时李嗣真撰《书后品》,为王羲之戴上了“书之圣、草之圣、飞白之仙”三顶桂冠,羲之遂以“书圣”名世。两宋之际,偃武修文,上至帝皇下至诸臣和文人士子都以王羲之书法为正宗,临写兰亭蔚为时尚,各种拓本层出不穷,乃至“士大夫人人有之”。宋人藏兰亭拓本百种以上者不在少数,兰亭书帖成为了一种文化风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