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路上,自东而西,店面朝南的,有黎明书局,北新书局,传薪书店,开明书店,新月书店,群众图书杂志公司,金屋书店,现代书局,光明书局,新中国书局,大东书局,大众书局,上海杂志公司,九州书局,新生命书局,徐盛记画片店,泰东图书局,生活书店,中国图书杂志公司,世界书局,三一画片公司,儿童书局,受古书店,汉文渊书肆等;店面朝北的,有作者书社,光华书局,中学生书局,勤奋书局,四书局,门市部,华通书局,环球画片公司,美的书店,梁溪图书馆,陈正泰画片店,百新书店等。文化街上,书店鳞次栉比,确实显示出出版文化的一派繁荣气象。而设在弄堂内,大楼里的书店书铺,还不包括在内。”①活跃的文化出版市场为外来文化的翻译提供了便利,上海成为了中国西学传播最重要的基地。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等介绍西方学术文化的规模宏大的官方机构都诞生在上海。据统计,在1899年前的半个世纪,译成中文的西书共556种,其中仅上海翻译出版的就有473种,占85%以上,而北京、广州、天津、长沙、杭州等地加在一起,才占15%。各种西文报纸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版,到了1933年,仅英文杂志就有“二十个月刊,十九个周刊,和约莫着六个杂类刊物”。②这些都为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在上海的翻译和传播准备了条件,上海确实可以说是“进口唯美主义最近、最方便的口岸”。③
上海地处东南沿海,“没海者近商”,自古上海便有经商传统。开埠以来,商业文明之风吹遍了上海的各个角落,繁荣的文化出版业完全按照商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植根于现代商业社会的海派都市文化自然带上了浓厚的商业性和消费性特征。南商业社会蔓延开来的文化趣味和文化习惯充斥着金钱物质欲望和低级趣味,将商业文明纳入了审美视野。“年红灯灯下面给统治着的:小巧饰玩,假宝石指环,卷烟盒,打火灯,粉盒,舞鞋,长袜子,什锦朱古力,柏林的葡萄酒,王尔德杰作集,半夜惨杀案,泰山历险记,巴黎人杂志,新装月报,加当,腓尼儿避孕片,高泰克斯,山得儿亨利,柏林医院出品的Sana,英国制造的Everprotect……”在海派作家禾金的笔下,商业繁华的疯狂外观,都市摩登的物质世界,统统都成为了文学审美的对象。新兴的电影艺术以一连串迅捷变换的快镜头以及蒙太奇式的技巧表现着霓虹闪烁的城市外景和都市人纷繁破碎的内心世界。在30年代的上海,作为商品消费代表的广告业也是极为繁荣的,老上海月份牌广告中精美的图片充分显示了其艺术化程度之高,图片中的美女、衣饰等内容也隐隐流露出唯美、色情的气息。在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中,审美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文学、电影、绘画、广告等各种艺术形式中。而醉心于都市炫目的色彩和繁华的物质生活的作家也很容易对唯美主义情有独钟,从而认同和接受唯美主义对生活艺术化的主张。可以说,上海文化中的商业性和消费性也为唯美主义在上海的产生提供了精神土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