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朱熹经典解释学范畴论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275459
  • 作      者:
    曹海东著
  • 出 版 社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朱熹是我国古代*早全面深入研究经典解释学的学人。其经典解释学理论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承载着有关经典解释之理性认识成果的范畴。《朱熹经典解释学范畴论要/华中语学论库(第五辑)》选取了其中20多个重要的范畴作专门研究:对范畴进行逻辑的整合、分类以及层次级别的划分,以厘清其网络结构,建构起体系框架;对每个范畴的意涵进行界说和阐发,以使范畴所负载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得到昭揭。《朱熹经典解释学范畴论要/华中语学论库(第五辑)》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朱熹经典解释学的思想精神,有利于朱子学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
精彩书摘
  《朱熹经典解释学范畴论要/华中语学论库(第五辑)》:
  三 文势语脉
  在经典解释实践中,朱熹总是自觉地深察文势,细寻语脉,力求对经典作出贴合具体语境和作者本意的理想诠释,即如他所云:“某之解经,只是顺圣贤语意,看其血脉通贯处为之解释,不敢自以己意说道理也。”“某所著《诗传》,盖皆推寻其脉理,以平易求之,不敢用一毫私意。”①在探讨经典解释问题时,他也经常论及儒家经典的文势、语脉,并极力主张依循文势、语脉来解读经典文本。他说:“读书,须看他文势语脉。”“大抵读书须且虚心静虑,依傍文义,推寻句脉,看定此句指意是说何事。”②因此,在他的著述、语录中,“文势”“语脉”两个范畴出现的频次比较高:“文势”有一百多次,其中《或问》28次,《文集》38次,《四书集注》1次,《语类》51次;“语脉”出现了近50次,其中《或问》2次,《文集》18次,《语类》27次。本节拟对散见于朱熹著述、语录中有关文势、语脉的论述材料进行爬梳、条贯和阐析,以总其大端,显其要义,并对朱熹依循文势、语脉解读经典的具体实践作一些述议。
  1.“文势”“语脉”释义
  “文势”“语脉”二词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出现的年代较晚,但古人对诗文作品的文势、语脉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却较早。南齐陆厥《与沈约书》有云:“刘桢奏书,大明体势之致。”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刘桢云:‘文之体势,实有强弱,使其辞已尽而势有余者,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文学家刘桢已对文势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时至南朝,著名文论大家刘勰从理论上对文势作了深刻的论述,其《文心雕龙·定势》有云:“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在此,刘勰“将‘势’的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的理论框架之中,第一次在文论中对于文势作了深入的探讨。……‘势’在这里指的是文章的态势……刘勰所言文势,并无一定,而是随体而成,因乎自然”①。至于诗文作品的语脉问题,古人也早就有所讨论。汪涌豪先生说:“‘脉’本指血管,古人以之为‘血之府’。后衍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与‘响’范畴一样,‘脉’在魏晋六朝时被引入文学批评,间或用以指作品内在意蕴的条贯和会通。”②检视魏晋六朝时文学批评方面的著述,的确有一些学者使用“脉”范畴来论说诗文的语脉。如《文心雕龙·章句》有云:“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其中的“内义脉注”,意谓文章的语言“从形式上关联,从意义上也关联上,像脉一样承接……讲的就是语脉的道理”③。
  时至唐代,已有不少学人明确使用“文势”概念来评论诗文,甚至有一些学人以此概念来论述经典解释问题,如孔颖达、贾公彦、杨士勋等。像孔颖达主撰的《毛诗正义》,“多次出现‘文势’的名称,作者也径直说明是据‘文势’解释《诗经》原文的语意,据‘文势’分析毛亨‘传’和郑玄‘笺’的解释。……从其具体运用来看,大致指词义训释、措词造句的凭借以及篇章旨意、时代社会背景对词义的制约等”④。有论者说:“孔疏所谓文势之‘势’.是指表达中语辞所构成的逻辑联系,即文理”,孔氏的“‘文势’说重在解决经、传、笺之间的扦格,而着眼于诗之意旨与其语言结构的关系,从阐释方法上强调了诗的语言不是孤立的存在,阐释义理不能脱离诗的整体,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⑤例如,《诗经·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毛传:“害,何也。私服宜浣,公服宜否?”郑笺:“今者何所当见浣乎?何所当否乎?言常自洁清,以事君子。”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经典文本论范畴
——经
二传
三文势语脉

第二编 经典解释目标论范畴
一初始目标:通经
二中级目标:明理
三终极目标:力行一修身治人

第三编 经典解释方法论范畴
一涵泳
二体验体察
三类推
四以意逆志

第四编 经典解释效果论范畴
一浃洽
二贯通
三自得

第五编 经典解释弊病论范畴
一关于解释态度之弊
(一)为人
(二)走作
(三)妄
(四)苟简
二关于解释方法之弊
(一)躐等
(二)拘滞【泥著】
(三)穿凿
三关于解释结果之弊
(一)高妙
(二)支离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