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长安街从来没有发生过结构性整合与扩展。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时,他所俯望的空间与明清时代的景象并没有太大区别,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他视线内由人群与旗帜形成的海洋。阅兵编队沿长安街行进时,要穿过几座门殿的拱洞,会暂时消失在他的视野中,旗帜也不得不倾倒以适应门洞内的空间。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了新中国主要的政治公共空间,国家庆典与革命性的仪式越来越频繁地在长安街上举行,因此对这条大街的改造势在必行。
如前所述,历史上长安街的四个部分——历史西长安街、府前街、东三座门大街以及历史东长安街——并没有形成一条直线。甚至相邻的两条街道都不能连成一条理想的直线。历史西长安街、府前街、东三座门大街之间仅仅存在些许弯路,但是历史东长安街却比其他三条街道在纬度上偏南约100米。1950年新中国成立二周年之际,为了给国庆游行编队提供便利,政府努力将长安街打通拉直。在历史东长安街的北侧添加了一条15米宽的平行路,它与东三座门大街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在东三座门大街的南侧建造了一条同样宽度的街道,它与历史东长安街在同一直线上相接。由此,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历史长安街上有两条平行路,新旧道路之间的隔离带上行驶有轨电车,并沿路种植四排行道树,形成规模可观的绿化带,当时被人们称为“林荫大道”。在1950年的长安街重建过程中,东三座门、西三座门与附属的两座牌楼一起被拆除了。
1952年8月,为了进一步发展长安街的公共交通,并为新中国成立三周年庆典提供游行场所,天安门东侧的长安左门与西侧的长安右门也被拆除了。在1954年,阻隔长安街贯通的最后两个明清时代的建筑物——东长安牌楼与西长安牌楼——被迁建至陶然亭公园。1东西长安街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全线贯通了。
此后,长安街的宽度与街面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部分改造是为了筹备历次国庆庆典。在1955年,西长安街的宽度拓宽到了32米-50米。在此之前,长安街最宽的地段——东单与中南海之间长约2.4公里的路段——也不过仅仅15米宽。街上原来的沥青碎石路面换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政府又决定将东长安街的两幅路合并为一条44米-50米宽的单幅路,拆除夹在中间的铁轨与隔离带。
1956年7月,西长安街延长到了复兴门,而东长安街在1958年也延长到了建国门。在此之前,连接西单与复兴门之间的道路仅仅是两条5米宽的胡同,而东单与建国门之间的道路也是许多条相似宽度的小巷。为了建设出35米宽笔直的长安街延长线,并与原来的路面宽度相匹配,4在1956年,约有两千五百间5西城的四合院被拆除,到了1958年,东城有超过三千间的四合院消失了,总共拆了有两千多座建筑物。6更加复杂的变化发生在1958年,这次是为了迎接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东长安街中间的有轨电车被拆除了,绿化带也被铺成了路面。原先的两幅路被合并为一条宽阔、开放的单幅路。作为长安街的核心路段,南池子与南长街之间部分(约1公里长)的路面宽度被扩展到了80米,当时称作“游行大道”。7其实,政府原来的计划更加雄心勃勃,本打算将这部分的路面拓宽到120米-140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