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住区更新的解读与重构:走向空间正义的空间生产》:
哈维(David Harvey)对于艺术在后现代中的实践给予如此描述:“对外表而非对根源的依附,对拼贴而非对有深度的作品的依附,对附加的复述形象而非对经过加工的外表的依附,对崩溃了的时间与空间的意义而非对牢牢获得的文化制品的依附1。”南捕厅的文化式更新改造,正是这样一个历史名字、传统文化、新型空间、全球文化消费拼贴出的,表现出符合后现代文化特有的模糊不清晰质素的空间(也是索亚所谓的“第三空间”)更新结果。
2.老城南新城事:原有空间实践的消亡
配合新的南京城市一揽子建设计划,新的老城南“门东箍桶巷仿古一条街”、“熙南里商业文化街”、“颜料坊秦淮河步行走廊”等通过更新被建设出来,从这些支弄和坊间无不再现了明清、民国时期城南作为商业中心的繁荣。尽管媒体上一再宣扬游客人次、人流量之大,但事实上并非如宣传的那般充满活力。而原有的老城南内存在着多元的商业形态,这些便利的低消费、低层次商业恰恰能给南京的老城增添不少商业活力,也给社区居民带来生活的便利。此外,原有商业也是部分久居在此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更新改造后这些商业形态将不复存在,整个地块将按照功能“纯化”进行分区,这并不仅仅意味着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同时也带走了老南京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新模式在带来更高商业价值的同时,也标志着由内部土地混合利用带来的社区多样性的消失。它由原来的“差异化空间”逐渐转化为打着文化商业化标签的同质化空间,以文化为标签的消费主义空间在巧妙利用地方性元素的同时,正瓦解和颠覆着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地方性文化传统,同时在另一方面推动了精英阶层的消费主义观念,以及对于空间生产的控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