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根底。早在西周,诗、书、礼、乐就已成为国子教育的基本内容。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向私学的转型,由贵族子弟独享的教育资源也因之而下移,诗、书、礼、乐的传播范围自然更为广远,并且在学术大发展的诸子争鸣时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诸子百家共同信守的文化经典。而周易与春秋也藉由孔子及其后学的阐释与弘扬,取得与诗、书、礼、乐相等的地位,并最终成为儒家六艺而流传。六艺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文化体系的建立。围绕六艺而形成的传记注说,不仅完善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系,而且通过师弟子之间口耳相传的授受,建立起独立的传承脉络,即使在乱世,也弦歌不绝,吟诵不断,这有力地保证了儒家火种的传播和繁衍。而人汉以后,在大儒与统治者的共同努力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其地位与影响。
五经由此成为全社会共同信仰的经典。陈寿祺和皮锡瑞编着的《五经异义疏证驳五经异义疏证》,其中“五经异义疏证卷”共3卷,“驳五经异义疏证卷”共10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