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简介
第2章经典力学点评
2.1力
2.2能量源
第3章转换与存储
3.1太阳能的可用性
3.2转换过程
3.2.1光伏转换过程
3.2.2热电效应:泽贝克(Seebeck)效应和佩尔捷(Peltier)效应
3.2.3多个PN电池结构的热流动
3.2.4早期热电偶发电机的例子
3.2.5热电子转换器
3.2.6热电偶转换
3.3存储过程
3.3.1氧化还原满流电解液系统
3.3.2满流和静态电解液系统的比较
第4章能量存储的实用目的
4.1存储的需求
4.2对次级能源的需要
4.3我们熟悉的活动的不同能量要求
4.4路上的车辆
4.5与火箭推动所需的能量相比较
第5章相互竞争的存储方法
5.1电池的问题
5.2碳水化合物燃料:能量密度数据
5.3电化学电池
5.4金属卤化物和半氧化还原电偶
5.5完全氧化还原电偶
5.6可能的应用
第6章浓差电池
6.1物质的依数性
6.2依数性的电化学应用
6.2.1压缩气体
6.2.2渗透作用
6.2.3静电电容
6.2.4浓差电池:CIR(共同离子氧化还原)
6.3关于基本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6.4吸附和扩散速率的平衡
6.5通过吸附和固体沉积来存储
6.6浓差电池很有意思的一些方面
6.7硫浓差电池的存储机制
6.8物质平衡
6.9电极表面势能
6.10进一步考察浓度比
6.11小实验电池的实验结果
6.12铁/铁浓差电池的性质
6.13电池能量存储的机制
6.14硫化物电池的工作模式
6.15仅存储在大量体积电解液中
6.16更多关于试剂在吸附态的存储
6.17能量密度
6.18电性能的观察
6.19总结评论
6.20典型的运行特性
6.21硫化物/硫半电池平衡
6.22电池的一般属性
6.23电解液信息
6.24浓差电池的机制和相关的数学计算
6.25计算的性能数据
6.26另一个S/S2-电池平衡分析法
6.27一个浓差电池的不同例子Fe2+/Fe3+
6.28以能斯特电势为基础的性能计算
6.28.1恒定电流放电
6.28.2恒定功率放电
6.29实验数据
第7章浓差电池的热动力学
7.1热动力学背景
7.2CIR电池
第8章聚硫化物扩散分析
8.1极化电压和热动力学
8.2电极表面的扩散和输送过程
8.3电极表面的性质,洞和微孔
8.4电(离子)流密度估计
8.5试剂的扩散与补充
8.6电池动力学
8.6.1电极过程分析
8.6.2聚合数变化
8.7电极性能的进一步分析
8.8评估试剂浓度值
8.9求解微分方程
8.10电池和负电极的性能分析
8.11综述
第9章设计考虑
9.1扩散和反应速率的检查以及电池设计
9.2电极
9.3电池设计的物理间隔
9.4碳聚合物复合材料电极
9.4.1颗粒形状和大小
9.4.2金属和碳之间的电阻
9.4.3电池间距
9.5在测试电池中测量电阻
9.6电解液和膜
9.7能量和功率密度的折衷
9.8电池的过度充电效应
9.9不平衡考量
第10章计算的电池性能数据
第11章单个电池的实验数据
11.1电池的设计与制造及使用的材料
11.2实验数据
第12章结论:问题和解决方案
12.1浓差电池的优点和缺点
12.2未来的性能和局限性
附录
附录A电池的历史
A1.1电池的历史
A1.2电动汽车和能源的寻找
A1.3初步检测
A1.4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研究途径评述
附录B帮助和补充材料
B1.1均匀膜的性质
B1.2范德瓦耳斯方程(van der Waals equation)及其与浓差电池的相关性
B1.3电解液互联损耗的推导
B1.4效率计算
B1.5一些试剂的电阻率和相对密度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