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五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获奖作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843366
  • 作      者:
    北京文学月刊社主编
  • 出 版 社 :
    地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第五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获奖作品(套装上下册)》讲述了海外华文写作的别开生面之作。跳出了所谓文化冲突的窠臼,回归普泛生活和人性。男女间的故事,没有始乱终弃、忘恩负义、性别悲情等陈词滥调,而是集目力于一段性、情感与道德压抑、禁锢的历史,以及由其引导、培育和形成的婚姻、人格悲剧。揭示了人世间和谐美满的图景后面的幽暗和隐晦。叙述如水,笔触细腻,缓行徐至。破除全知心态,自留困惑。
展开
精彩书评
  对农村“空巢”现象带来的问题,和贫瘠现状的揭示,让人触目惊心。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提供了观照农村现实的一个恰切角度,既不过分渲染,又不无动于衷,体现了饱满的现实主义情怀。浓郁的田园意味,舒缓的诗意表达。既不将田园当成桃花源,也不将乡村苦难作为表达愤怒的载体,体现出一种敦厚温润的风格。
  ——季栋梁《上庄记》
  
  揭示了一个现实真相:“恶兮善所依,善兮恶所伏”。将现实的复杂性揭示了出来,且让人忍不住追问现象背后的原因。作者既在现场之中,又能抽身其外,以第三者的眼睛来观察一切。对看似熟悉的人物有新的发现,牵引出一系列历史的和现实的悖论,体现着作者富有良知的叙事态度。
  ——邵丽《刘万福案件》
  
  关于少年成长的故事,孤独、叛逆与欲望并存,呈现了一个少年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少年的躁动和不安、张扬的个性和对自由的向往,书写了畸形教育制度造成的年轻人的精神危机,表达了一种精神救赎的意图。“这一个”因而成为了“这一代”“这一类”。叙述明显不同于我们所习惯了的“80后”表达。作者行文流畅,分寸得当,善于控制,充满自信。
  ——蒋峰《六十号信箱》
  
  这是一座具体而微的人性演练场,良善与丑恶,疯狂与理智互相角逐,难分伯仲,但公道正义自在人心。以纪实文学的写法进行小说叙述,深度介入中国正在发生的城市化进程,涉及当下敏感的社会问题。着力点并非社会对立或矛盾,而是不同利益方的复杂心态。人性的贪婪自私,追逐利益的盲目,对自我家园的捍卫,钱权交易的黑幕,皆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乔叶《盖楼记》
  
  虽然同样涉及婚姻中的家长里短、婆媳矛盾、家庭成员内部的互相算计,但对这一题材的理解和处理,显示了新意,写出了灵魂的庸常和庸俗,揭示出生活中心灵慰籍的枯竭和人际沟通的阻隔。构建了一个类似寓言和象征的叙事模式。天文望远镜所表达的超越现实的渴望,具有了科幻色彩以及对现实的反抗力量。
  ——张楚《夏朗的望远镜》
  
  处理了对中国历史来说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现象:饥民民乱。即主流历史中的“农民起义”话语。驴队、奉天畤村浓缩了“饥民民乱”的特征,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犹如一部小历史。延续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拷问,将对底层生活的叙写与对人性弱点的批判结合起来,使小说具有了超越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杨争光《驴队来到奉天畤》
  
  一篇绵里藏针、不动声色却思想锐利的小说。寓言小说的形式,反讽的手法。父子的故事寓意着两代人对于信仰和信念的传承,父亲把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当成所谓的“觉悟”,而宁肯牺牲儿子的尊严;儿子渴望成为福尔摩斯式的侦探,寻找真相,而真相最终却被父亲的观念掩盖。这正是“北京来人了”的深刻之处,其批判性直指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虚伪和错位。
  ——东紫《北京来人了》
  
  一篇构思巧妙的小说。不动声色地讲述少年的抗争,孤苦无依。缺乏爱而渴望爱的少年,以自己的方式固执地捍卫自己的尊严,伸张自己的正义,即使失去自由、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他对最低限度的“爱”的寻找是对人生坚硬不屈的坚持。看似简单的故事,写出了关于“人”、关于存在的深刻内涵。
  ——孙频《九渡》
  
  以独特的角度触及年轻的农村女性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夹击下所受到的伤害。叙述一如既往地细腻,透过日常生活的正常伦理,去诘问其背后的人性缺失。尽管不留情面地揭露生活中的黑暗,却总会给我们一缕阳光,正如身体残疾的王新会在精神上却是健康的,这一构思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激愤和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刘庆邦《东风嫁》
  
  海外华文写作的别开生面之作。跳出了所谓文化冲突的窠臼,回归普泛生活和人性。男女间的故事,没有始乱终弃、忘恩负义、性别悲情等陈词滥调,而是集目力于一段性、情感与道德压抑、禁锢的历史,以及由其引导、培育和形成的婚姻、人格悲剧。揭示了人世间和谐美满的图景后面的幽暗和隐晦。叙述如水,笔触细腻,缓行徐至。破除全知心态,自留困惑。
  ——陈谦《繁枝》
展开
精彩书摘
  驴队来到奉先時
  蝗虫忽一下就来了。不是那种说来就来的来,而是那种不打招呼没有预兆的来。忽一下,像谁往天上扬了一铁锨土,然后就着了魔一样,  “呼呼呼”从西边的天空往上升,就遮天蔽日了。
  最先看见蝗虫的是在地里务弄庄稼的人。玉米已半人高了,一行一行顺顺溜溜的,很蓬勃。他们没想到会来蝗虫。他们直起腰看着西边的天空,以为起龙卷风了,起沙尘暴了。可是,不对啊,声音不对啊。龙卷风沙尘暴只有拉呼哨一样的呼啸声啊,没有那“咯喳喳”“咯喳喳”的声响啊!
  就是那种“咯喳喳”“咯喳喳”的声响让他们害怕了。他们立刻变了脸色,短促地“咦”了一声,就撒腿往村里跑。
  他们想不通他们为什么那么害怕蝗虫的声音。
  后来,他们认真地把蝗虫和龙卷风沙尘暴做过对比。龙卷风也让人害怕,但比不过蝗虫。龙卷风旋着转着说不定就绕过去了,就是不绕过去拔树拔屋子把人旋到天上,等撂下来的时候人也就死了,死了就没知觉了,没知觉也就无所谓害怕不害怕了。沙尘暴呢?闭着眼捂着鼻子随它作践么,过去了就啥事也没有了,最多落下一层沙尘.落一层沙尘能算个事么?
  驴日的不是龙卷风么,不是沙尘暴么。它们不但狂风一样拉着呼哨还“咯喳喳…‘咯喳喳”嘛呀哎!
  不就是平日能见到的蚂蚱嘛,能跳几下飞一截儿,胆子也不大嘛,不聚群嘛,咋就成了蝗群呢?咋就这么狂风一样拉着呼哨“咯喳喳”  “咯喳喳”遮天蔽日地宋了呢?
  他们听说,也是后来听说的,蝗虫的后腿有个部位不能碰,一碰就会受刺激,一受到刺激就会改变习性,就喜欢聚群了,不但聚群还要集体迁飞,一飞可以三天三夜不落地,一落地就是灾。
  谁个驴日的闲没事干为啥要碰人家的后腿嘛!驴曰的你要飞就一直飞一直飞死你个驴日的再落地不行吗呀哎!
  村庄里所有的人都从屋里院里跑到村街上了,都梗着脖子,都直愣着眼,把眼睛直愣成了眼窝,看着西边的天空,都“咦”了一声。
  “咦”
  就一声。每个人只“咦”了一声,蝗虫就到他们的头顶上了。他们被震慑住了,没法“咦”第二声。他们的心立刻收缩成了一块肉疙瘩,肉管子一样的喉咙也挤严实了,没一点缝隙了,没法出声。人在恐惧害怕的时候叫唤几声会好受一些的,但他们确实只“咦”了一声。
  就算他们的喉管没挤严实,还能“咦”,也听不见的。蝗虫不但遮住了太阳糊住了天空,还狂风一样拉着呼哨“咯喳喳”  “咯喳喳”要搅昏天地呢!把全村人排成演唱队伍让谁指挥着一起“咦”,也听不见。他们“咦”不过蝗虫。
  他们抱着头,跑回各自的家,紧紧地关上了门。
  ……
展开
目录
季栋梁《上庄记》
邵丽《刘万福案件》
蒋峰《六十号信箱》
乔叶《盖楼记》
张楚《夏朗的望远镜》
杨争光《驴队来到奉天畤》
东紫《北京来人了》
孙频《九渡》
刘庆邦《东风嫁》
陈谦《繁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