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剧史论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64021
  • 作      者:
    朱伟明,陈志勇,孙向峰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汉剧史论稿》是国家社科基金汉剧课题的结项成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基础上,系统考述汉剧孕育、形成、繁荣和发展的历史,揭示汉剧剧本形态和艺术形态的整体特征,总结汉剧舞台艺术和伶人的流派风格,梳理汉剧文化品格和对外流播的路径,对汉剧的戏剧史定位及传承保护策略作出了相关理论思考。全书视野开阔,内容富赡,资料翔实,体系完整,是集中研究汉剧发展史、演出史和艺术形态史的理论著作,史论结合,具有理论与文献的双重价值。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汉剧艺术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20世纪汉剧研究史的回顾与反思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理论思考与框架说明

第一章 汉剧形成前湖北地区的戏剧活动
第一节 明代湖北地区戏剧活动
第二节 田舜年与清前期鄂地的戏剧活动

第二章 汉剧艺术发展历史(上)
第一节 乾嘉时期:汉调的兴起与汉剧的形成
第二节 道咸时期:汉剧走向繁荣与“四大河派”的形成
第三节 同光时期:汉剧“四派”在武汉合流

第三章 汉剧艺术发展历史(下)
第一节 汉剧发展的黄金期(1900-20世纪30年代)
第二节 汉剧发展的低谷期(20世纪30-40年代)
第三节 汉剧发展的复兴期(20世纪50-80年代)
第四节 汉剧发展的变革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第四章 “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艺术形态
第一节 “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文学风貌
第二节 “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剧本形态
第三节 “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角色体制
第四节 “楚曲29种”与汉剧早期剧本的音乐体制

第五章 汉剧表演形态与主要艺术流派
第一节 汉剧“十大行”的艺术规范
第二节 余洪元与一末“余派”艺术
第三节 吴天保与三生“吴派”艺术
第四节 陈伯华与旦行“陈派”艺术

第六章 汉剧剧目、剧本与经典个案研究
第一节 汉剧剧目与剧本概述
第二节 汉剧“三国戏”的特色与影响
第三节 汉剧《二度梅》的流变与传播
第四节 《打花鼓》:一个汉剧经典小戏的生成

第七章 汉剧艺术与近代汉口都市文化
第一节 近代汉口都市文化的历史面貌
第二节 茶园、戏院与汉剧的都市化进程
第三节 汉剧艺术与“汉派文化”的互融
第四节 汉剧公会与汉剧的发展

第八章 近现代汉剧对外重大演出与流播
第一节 1921年汉剧进京赈灾义演
第二节 1929年汉剧“福兴班”赴沪商业演出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汉剧的流动演出
第四节 新时期汉剧的对外交流演出

第九章 汉调、汉剧与其他剧种的关系
第一节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
第二节 汉调南传与广东汉剧的生成
第三节 汉剧与楚剧的艺术交流与竞争

第十章 汉剧的剧史定位与传承保护
第一节 汉剧对明清传奇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汉剧与中国戏剧史的雅俗之变
第三节 方言与地方剧种“种类”的多样性
第四节 汉剧的生存现状与保护传承对策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汉剧剧目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