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低碳城市建设与碳治理创新:以上海为例:case study of Shanghai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2015973
  • 作      者:
    周冯琦,陈宁,刘召峰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创新团队近三年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具有理论创新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国际趋势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全局研究与地方服务相结合、近期任务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明显优势与特色;是不同尺度区域、不同发展领域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发展模式、现状与绩效评估、目标与实践路径、对策与保障措施的一场深度分析。

展开
作者简介
  周冯琦,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年度报告)主编。主要从事低碳绿色经济、环境保护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环境绩效管理体系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国家能源战略以及我国新能源产业制度研究》首席专家。主持项目成果曾获上海市决策咨询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中国优秀皮书一等奖等。

  陈宁,经济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绿色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生态经济学理论前沿》副主编,《上海新能源产业生存环境》副主编。曾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省级层面环境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专项,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主持过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特别委托项目《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政策研究》。

  刘召峰,华东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政策建模分析。曾在《上海蓝皮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等报告以及相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2016年9月,中国批准加入《巴黎协定》,根据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这对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在于制订高站位、可实现的碳排放目标及顶层设计,并通过创新的机制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
  本书以上海为例,从测算碳足迹入手,建立低碳城市核算架构和基准线。在识别上海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建立碳排放情景分析模型,预判上海未来30年可能的碳排放格局;提出城市碳排放峰值目标,并分解为详细可操作的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剖析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及创新机制,其中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重点。
  此外,本书还回顾并评估了上海碳排放权交易的进展,对碳交易机制的关键环节——碳排放权分配及交易方式进行了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提出了完善上海碳排放权分配与交易方式的对策建议及备选路径,对如何运用规章制度规范碳交易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巴黎协定》是历史上第一份全体缔约方通过的持续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尽管在协定框架下,各国是以“国家自主贡献”方式来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但这个“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一旦提交,就置于国际社会的共同监督之下。《巴黎协定》是中国加快绿色发展的重要外部制度约束,要完成我国承诺的自主减排贡献目标,要求国内气候治理政策、技术、市场做出相应变革,在不同的地域尺度创新低碳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并且是以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为目标的特大型城市,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在全国城市中都处于高位,同时高端要素条件高度集聚的优势,使得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低碳城市建设具有可行条件。上海低碳城市建设路径和机制也可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因而在我国实现自主减排目标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现有发展模式下,上海的硬件水平和实物体现的指标上都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恰恰是生态环境质量,宜居宜业方面的指标是竞争短板。《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明确上海2040年的目标愿景是“卓越的全球城市”,致力于在2040年建设成为拥有较强适应能力和更具韧性的生态城市,成为引领国际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杠杆。建设低碳城市不仅是应对国际减排压力、完成国家碳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城市实现自身总体规划目标的应有之义。
  本书不仅将上海低碳城市置于国家战略的坐标之下,更加对照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积极对标首位全球城市的发展格局,具有较高的国际视野。对纽约、伦敦、东京等首位全球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状况进行梳理发现,首位全球城市都是经济社会功能强大,生态环境建设先进的城市。同时,为了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挑战,顶级国际大都市又是倡导低碳的、并更加关注低碳建设的城市。纽约、伦敦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制定早于或高于国家或地区制定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因此,我们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应该以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为参照系,制定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和战略,通过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来缓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与资源禀赋相似的一些全球城市相比,虽然近年来上海的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但上海的碳排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未来30年,上海城市人口还将进一步增长,城市仍面临碳排放增加的压力和挑战。城市的形态、经济结构和GDP、能源结构、能源供给方式、建筑模式、消费模式、交通和建成的基础设施等,都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城市的形态一旦形成,将会固化城市的碳排放路径,因而上海低碳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
  从理论上低碳城市建设也不仅仅是能源或者环境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治理等方面内容的综合。从发展脉络来看,低碳城市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换过程中的新实践;从空间尺度来看,低碳城市是全球低碳行动背景下城市建设的空间响应;从建设过程来看,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全社会化、全流程化的过程。结合当前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本书对低碳城市的理解是,在一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从规划到建设、从生产到消费、从政策制定到执行等各环节,通过城市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转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引领和推动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形成节约、高效、环保、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
  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在于制定高站位、可实现的碳排放目标及顶层设计,并通过创新的机制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本书从测算上海城市的碳足迹入手,建立低碳城市核算架构和基准线。在识别上海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建立碳排放情景分析模型,预判上海未来30年可能的碳排放格局。建模的核心是基于上海未来中长期发展的愿景,以全球城市建设为中长期目标,模型以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需求为驱动因素,侧重分析经济、社会、能源、环境、技术相互影响--全局性均衡。对于未来上海不同经济转型路径和技术进步水平下的能源发展情景,本书共定义了4个情景:参照情景(REF)、节能情景(CM1)、低碳情景(CM2)和强化低碳情景(CM3)。
  根据高站位、宽视野、可实现的原则,在借鉴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低碳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分情景提出上海未来低碳城市发展“1+3”(1强度+3峰值)目标。低碳情景下,碳排放强度2020年比2005年下降60%,碳排放在2020年达到峰值,能源消费总量2030年达到峰值,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总量2014-2017年达到峰值。
  需要看到,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低碳城市实施路径既包括各个细分领域具体的实施路径,又有宏观层面涉及到低碳城市建设各个层面的基础路径。第一,努力通过持续的需求侧能效管理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尤其在工业、电力、供热和建筑部门。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分布式供能和智能电网,建立清洁、高效、多元的能源供应体系。第二,采取新技术,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城市郊铁、地铁、公交车相结合的多层次、高质量的公共交通体系以及非机动车交通条件,最小化交通部门的排放。第三,管理城市空间增长和城市形态。建立职住融合的多个城市副中心。通过公共交通网和紧凑的城市形态让城市成长为密度更高且更智慧的城市。努力增加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第四,寻求市民的支持并在资源效率和低碳生活方式上达成一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低碳生活方式是减少上海未来能源需求的关键。打造互联、共享的消费模式,构建为使用权付费的消费方式,并以消费模式的转型推动生产模式转变。完善低碳产品市场机制,倡导责任消费。第五,低碳产业发展是降低碳强度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将高排放企业搬出城市边界来减少城市的碳足迹,要将产品结构调整与工艺流程选择升级相结合。并进一步推进对工业园区的差别化管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以及新技术产业,依托消费模式转型推进制造模式转型,推广再制造模式,构建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第六,深入推进市场机制创新,实行碳排放权交易,推进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控制,在大幅度降低低碳城市建设的成本的前提下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期望以较低的成本来控制温室气体总量。上海作为7个试点省市之一,于2013年11月26日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上海碳交易试点启动近3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三年实现100%履约的市场,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交易非常活跃,并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场交易及管理制度体系。然而,也需要看到,上海碳排放权配额市场交易仍不活跃,碳排放权价格发现功能仍未充分发挥,碳排放权交易的分配交易方式和管理制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碳交易试点中,初始碳排放权分配方式选择是否适当,关系到能否在达到既定碳减排目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市场发育。因而本书建议,从第二阶段开始,在既有企业初始碳排放权分配中逐步扩大拍卖的比例,建议2016-2020年,5%-10%的配额采用拍卖法分配,其余采用继承法分配;在“十四五”期间第二个“执行期”的初始碳排放权分配中,建议30%-50%的配额采用拍卖法分配,其余采用继承法分配,其后拍卖比例再逐步扩大。同时增量碳排放权也要逐渐通过拍卖的形式进行分配。
  同时,现有的节能管理体系及制度安排的出发点是约束并激励全社会节能,而碳排放权交易是发现碳减排的成本差异,并允许管制对象之间进行交易而实现管制目标。碳交易机制与节能管理制度之间对企业的激励、约束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在碳交易已经开展并将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背景下,对于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应更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使行政手段的激励逐步退出。同时从行政成本最小化的角度出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管理可以与现有节能管理体系充分衔接。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低碳城市内涵及趋势
第一节  低碳城市的内涵
一、 对于低碳城市的比较研究
二、 关于上海低碳城市的研究
三、 低碳城市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 关于国家或地区的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 关于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三、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全球低碳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 发达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轨迹
二、 发达国家与金砖国家碳排放及减排目标
三、 全球城市低碳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起点
第一节  上海碳排放的总量与结构
一、 上海碳排放总量仍处高位
二、 上海碳排放部门仍以工业和电力为主
第二节  上海碳排放的空间分布
一、 工业碳排放行政区域空间格局
二、 上海电力企业碳排放空间分布
三、 上海建筑碳排放空间格局
四、 上海碳汇空间格局
第三章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目标设定
第一节  碳排放影响因素识别
一、 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二、 城市能源需求部门结构
第二节  上海碳排放情景分析建模
一、 情景分析建模思路
二、 模型方法学
三、 情景设定
四、 情景参数设定
第三节  情景分析结果
一、 上海能源消费总量峰值
二、 上海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峰值
三、 上海碳排放峰值
四、 上海碳排放结构预测
五、 协同减排效应
第四节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目标设定
一、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总体目标
二、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分领域目标
第四章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发展战略偏差、城市基础、空间布局所导致的发展路径锁定
一、 发展战略偏差
二、 城市规模扩张
三、 高碳基资源禀赋
四、 长距离交通依赖型的城市空间格局
第二节  产业、建筑、技术等细分领域面临的挑战
一、 重化工业高比重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 城市建筑的低能效与碳减排压力
三、 低碳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的差距
四、 传统消费模式阻碍可持续生产方式的变革
五、 生态空间难以扩大,碳汇增加的空间有限
第三节  综合管理能力滞后
一、 低碳城市的管理能力滞后
二、 缺少社会监督保障机制
第五章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路径
第一节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 以紧凑型城市为规划导向
二、 持续的需求侧能效管理
三、 交通新技术的应用
四、 倡导低碳生活
五、 推进工业园区差别化管理
六、 探索低碳治理创新
第二节  不同情景下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
一、 节能情景下低碳城市建设路径
二、 低碳情景下低碳城市建设路径
三、 强化低碳情景下低碳城市建设路径
第三节  上海低碳城市建设的细分领域
一、 城市发展战略转型、城市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
二、 低碳城市建设细分行业领域
三、 提升低碳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第六章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回顾与评价
第一节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的总体框架
一、 总量控制
二、 配额分配
三、 报告核查
四、 交易规则
五、 监督管理
第二节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分析
一、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交易品种
二、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主体
三、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清缴履约
第三节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绩效评价
一、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评价
二、 国外及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减排效果评价
第七章  碳排放权分配方式的比较及完善
第一节  初始碳排放权分配方式比较及建议
一、 初始碳排放权分配方式的理论比较
二、 不同初始碳排放权分配方式下企业碳减排负担实证分析
三、 完善初始配额分配方式的建议
第二节  增量碳排放权分配方式比较及完善
一、 增量碳排放权交易方式的理论分析
二、 国外增量碳排放权交易方式的比较
三、 增量碳排放权分配方式的完善建议
第八章  上海碳排放权拍卖方式设计
第一节  碳排放权拍卖的功能及特征
一、 拍卖是一种市场状态
二、 拍卖区别于其他交易方式的特征
三、 拍卖的经济功能
四、 上海碳排放权分配引入拍卖机制的可行性
五、 主要拍卖方式
第二节  上海碳排放权拍卖的关键环节设定
一、 拍卖比例确定
二、 碳排放权拍卖的管理
第三节  拍卖规则设计
一、 拍卖频率设定
二、 拍卖清算制度
三、 拍卖时机
四、 拍卖参与限制
五、 拍卖模式
六、 过渡期拍卖服务
第九章  碳交易制度与现行管理制度间的衔接
第一节  碳交易制度的相关法律基础
一、 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现有法律基础
二、 现有法律基础的不足
第二节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
一、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规章制度构成
二、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上海碳交易制度与现有节能管理制度的衔接
一、 上海节能管理的制度基础
二、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现行节能政策间的矛盾
三、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现行节能政策的衔接
第十章  国内外排污权交易对上海碳排放权交易的启示
第一节  国外排污权交易进展分析
一、 国外排污权交易的缘起
二、 美国排污权交易市场
第二节  国内主要省市排污权交易的框架体系
一、 国内排污权交易试点的历程
二、 沪苏浙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制度框架
三、 长三角地区排污权有偿交易的机制
第三节  国内排污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法律保障
二、 配额总量设定不合理
三、 初始排污权的核定与定价缺乏技术规范
四、 二级市场发育不成熟
五、 实际排放量难以核查,超额排污处罚模糊
第四节  几点启示
一、 定价机制
二、 总量核算与管理
三、 排污权基础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