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系列丛书:城市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第三节全球化时代现代城市民间体育文化的脱节与觉醒
一、西方文化倾轧引发城市民间体育文化的脱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1970年代借助体育邦交打开局面,恢复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关系,1980年代中华民族因为竞技体育的为国争光而“声名大震”。体育的工具性价值开始被明显放大。
同时,民间体育文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国性的民族运动会4年一次;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也为民间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中谋得一席之地。民间体育文化在民族学科研究中开始受到人们关注,如:1982年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收录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条目;198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编写了《民族体育集锦》;1989年胡小明编著了《民族体育集锦》;1990年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和《民族体育》等书籍。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理论研究的著作也多了起来,如:罗廷华主编的《民族传统体育》;1999年胡小明主编的《体育人类学》中包含了民族体育部分;2000年刘德琼等编著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1999年曾于久等主编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等著作。这些都预示了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开始走上了发展的道路,说明群众体育已经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在现代竞技体育充斥全球的状况下,我国民族体育能否占据一定的席位,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
然而好景不长,城市民间体育文化在1990年代初期又一次被西方体育从显性发展逼到了隐性发展。此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民众大多参与单位组织的单位体育,而体育强国政治背景下的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推动下愈演愈烈。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中,人们开始走出单位,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活动了。融入了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西方现代体育呈现出竞技性、普遍化、个性化、娱乐化等发展趋向,以其自由资本的嗜血性开始以倾倒之势长驱直人,蔓延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迫切下,在现代新闻传播手段的影响下,在标准化运动模式的推广下,西方体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和强势抢占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城市市民与世界同步,在分享西方体育文化的同时,冷落了城市民间体育文化。城市民间体育文化从官民同乐回到了“绝对”的民众中间,隐藏在公园社区绿地里。
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之际,在“人文奥运”的理念下,人们开始关注城市民间体育文化,而此时发现中国民间体育文化正在萎缩并近乎销声匿迹:那些代代相传、遍及城乡、曾经伴随人们成长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活动,那个物质贫乏而孩子们不缺乏快乐和笑声自由自在的玩乐方式,已经很难觅见其踪迹了。而此时胡武功发表的《体育在民间》文章和出版的《中国民间体育文化》书籍起到了轰动性效应,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从带着时代温情的文字、记录着时代记忆图片中体会民间体育文化的魅力,让人们重温了历史的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体育价值观以及中国百姓几十年来的精神风貌。而《体育在民间》-书也见证了城市民间体育文化与时代脱节的历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它不拘形式,不拘场地,不拘人数也不拘组织形态,天然地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城市民间体育文化,近年来受“现代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与现代的城市生活脱节了。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多是以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是其他形式的比赛为重点的,着重开发它的竞技性,而忽视了传统体育中娱乐和表演的成分,越来越脱离了传统体育的本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