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近毛泽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64120
  • 作      者:
    余玮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余玮,红色传记作家、文史研究专家、高端专访媒体人,有“为红色中华修家谱”和“中国红笔杆”、“余高端”之誉。湖北赤壁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讲学中南海》《触摸红墙》《红墙见证》《知情者细说毛泽东》《魅力周恩来》《真情朱德》《平民邓小平》《传奇陈云》《私家相册里的红色传奇》《中国高端访问》《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等,并有作品为中学《语文》课文。曾获“全国畅销图书奖”等奖项,多部作品被确定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 长篇纪实《新闻老照片的背后——红墙摄影家镜头中的共和国往事》和长篇报告文学《荣归——解密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分别获中国作协2009年度和2007年度重点扶持作品。《敦厚朱德》获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共同确定的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曾获“全国畅销图书奖”,入选过“中直机关青年喜爱的一本书”,系大型电视专题片《探访文明——红色之旅》总撰稿。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通过采访伟人身边人及知情者,记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工作生活的史实,披露红墙内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从多渠道、多角度、多面向解密世纪伟人不平凡的多彩人生,透过他的足迹去追寻其成功之路,探究其成功因由。写作中作者更多的还是关注一般作者不大涉及的有关毛泽东的日常生活,诸如衣食住行、生活情趣、喜怒哀乐,让读者走近毛泽东。文中虽无叱咤风云、惊心动魄的描述,但却尽可能力求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给世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魅力毛泽东。
展开
精彩书摘

“北漂”的图书馆助理员在红楼励志
红色砖墙、红色窗棂,眼前这幢坐北向南的北洋风格建筑有着明显的外部特征,附近的居民都知晓她更承载着红色的历史烟云。
 沙滩红楼,老北大的代名词、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红楼外的五四大街上车来人往,这百年老楼像一位诉述着古老故事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繁华的街边。
 北大红楼是一座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的凹字形的建筑。民主、科学的旗帜曾在这里被高高擎起,就自这红楼里曾先后走出了李大钊、陈独秀与毛泽东这三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也自这里走出了像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一位位近代中国响当当的文化人物。
 真理从这里启程!北大红楼是科学文化的摇篮,更是革命的摇篮,这里不但曾聚集有中国一流学者或专家,也培养出了无数革命志士。
 拜谒红楼的时候,看到不少青年学生涌入红楼,从他们聚精会神观看图说、聆听讲解的肢体语言中,让人看到了五四精神正在得到传承,这种精神宛若长了翅膀,又走出了红楼。
 诚然,“五四”精神并没有过时,当代青年投身基层建功立业即为五四精神的新延续……
(一)各路新文化英豪齐聚红楼
北大红楼旧址现在是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一楼是对外开放的展览馆,其一间书库旧址被布置成蔡元培的办公展室,里面有书架、写字台和旧式台灯。据考证,蔡元培的校长办公室应该是二层的某个房间。有记载称,蔡元培的办公室里除了办公用品,还陈列着他当年搞暗杀时的手枪和炸弹。
京师大学堂系北京大学前身,创办于1898年7月,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首任校长。
1917年1月9日是个飘雪天,北京大学的新校舍红楼正在施工。不远处的沙滩后街的马神庙公主府,一个戴眼镜留着小胡子的清瘦浙江人,正在进行校长就职演说。他就是该校第五任校长蔡元培。
一、“北漂”的图书馆助理员在红楼励志
就职演说中,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以后蔡元培每年在学生开学的时候都要将此重申一遍。
真理从这里启程!如果把上海黄陂南路新天地酒吧街旁的一大会址当作党诞生的地方,那么这座凹字形四层小楼就可以认为是党最初的孕育之所(余玮 摄)
台下的学生顾颉刚在五天前第一次见到这位新来的校长,他曾回忆:“他到校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让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蔡元培就职不久,提出了“兼容并包”的思想,开创了教授治校的管理方式,造就了北京大学的一代辉煌。北大红楼厢房的展览馆中陈列着一张中国文学系教授会的启事,红色竖版信笺,毛笔写成,记录着某个下午北大文科15名教授选举教授会主任的通知。那时候,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主持下通过了各学科教授会组织法,由教授组织评议会,将学校财政、人事等大权交给教授。而这种组织形式,在之前一直不被民国教育部所允许。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1916年,时任北大校长胡仁源、预科学长徐崇钦与比国仪品公司订立借款合同,借款20万元,在汉花园(现沙滩)学生宿舍东侧修建预科学生寄宿舍。1918年9月落成后改作北大校部、图书馆和文科用房,被称为第一院。因楼房的主体建筑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这年9月30日,文科教务处及文科事务室搬入红楼,随后北大校部各机构:校长、各科学长、庶务主任、校医陆续迁往红楼办公。10月2日,北大文科开始在红楼上课。从10月12日起,图书馆开始迁往红楼,10月22日图书馆主任发出公告:“本馆办公室一概迁至新大楼第一层,各阅览室亦皆布置完竣,自今日起即在新舍照常办公。”图书馆的搬迁工作结束,意味着红楼已经完全投入使用。
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他在北大给教授们搭建了一个自由且自治的平台,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各路新文化英豪,才从四面八方向红楼集合,继而拉开了一场反对两千年中国封建文化的启蒙运动。
 红楼一层西侧是第二阅览室,迎门而立的是一张斑驳的旧式办公桌,桌上笔架、砚台一字摆开。桌边的报架上陈列着《大公报》、《民国日报》、《国民公报》、《华文日报》、《导报》(英文)、《支那新报》(日文)等许多当年的报纸。温和而安静的阳光从红木窗格中投射进来,让人仿佛依稀回到那个年代:阅览室内有踱步思考的教授或讲师,条凳上随处可见认真阅读、各抒己见的青年学生——阅览室入口处的小办公桌前,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年轻人认真而忙碌地办理着借阅手续,闲暇时则如饥似渴地阅读报刊书籍。他就是当年来“北漂”的毛泽东,时任第二阅览室助理员。
1918年6月,原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师杨昌济应蔡元培之聘,举家北迁,出任北大教授。临别之时,毛泽东和同学们到长沙火车站给老师送行。在火车即将启动前,杨昌济再三嘱咐:“润之,你们要抓紧学习,力争顺利毕业。记住,多写信,常联系,有了困难请告诉我,我是不会忘记做老师的责任的!”汽笛声中,师生互道珍重,挥手告别……
几个月后,毛泽东获得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文凭,结束了长达五年半的师范学生生活。从一师毕业后,毛泽东和同学中的大多数人不想急于谋职,都希望趁年轻继续升学深造,可是又苦于缺钱,连自学的栖身之所和生活费用都成了问题。这期间,毛泽东给杨昌济写了一封信,谈了他和同学们眼下的窘境,请老师指路。杨昌济从北京来信,告诉他们法国政府继续来中国招募工人,正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好机会。这一下子解开了毛泽东等人心里的疙瘩,大家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和响应,于是召集新民学会会员开会,专题讨论赴法勤工俭学的问题。随即,蔡和森受学会委托前往北京,负责联系有关事宜。不久,蔡和森从北京写信给毛泽东,转达了杨昌济的意见,希望他“到北京来,一面主持勤工俭学事宜,一面入北京大学学习”。8月中旬,毛泽东率领湖南青年二十多人,从长沙启程赴京。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