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管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82037
  • 作      者:
    戴铁军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管理》采用逐级递进的结构体系,共分六大部分。系统地介绍了包装废弃物的内涵、特点和意义;阐述了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了典型包装废弃物物质代谢,并开展了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经济评价;论述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处理技术;重点探讨了国内外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同时概述了包装的绿色化、减量化和清洁化,提出了消减包装废弃物的对策及建议。
  《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管理》可供各类包装企业、包装废弃物资源化企业及相关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应用,也可供包装工程专业及固体废弃物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2.1.2物质循环理论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揭示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的生态与生态经济关系。而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则是揭示再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间物质变换的生态与生态经济关系,且两者是统一的。即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经济循环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自然界万物遵循着永恒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规律——物质循环运动。物质以某种形式在一个系统中消失,而又以另一种形态出现在另一个系统中的反复利用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物质循环,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社会经济的物质循环(王红征,2011)。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主要考察了劳动再生产过程中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这与物质变换理论所揭示的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高度统一性。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运动,物质靠不断地运动变化使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续地循环当中。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自然本身作用的结果,它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四个要素,这四要素通过自然物质代谢的过程相联系,经过自然物质代谢持续不断地进行,形成了生物小循环。自然的物质循环还包括地质大循环,指的是生物循环、液态循环、气态循环和沉淀循环的辩证统一过程。在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物小循环,完成物质与能量的转换与循环。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自然物质代谢与之并存且起着原动力的作用。自然界的物质代谢活动,在这里生命体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从生产者那里获取资料,经过体内的同化与异化作用,将废物排出体外,分解者将废物进行分解,一部分返回环境当中,成为新的生产者,一部分参与到地质大循环当中。如果没有物质变换过程,就不会有“返还”的过程,那么自然终会走向枯竭,物质循环也就不能进行,正是自然物质代谢的过程使得自然界的循环不断往复进行。物质循环可以看作是由无数物质变换连接而成的环形回路,物质变换构成了物质的循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究其本质就是自然的物质代谢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
  马克思说:“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是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连续进行,展现出了经济活动的循环运动。在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生产活动为起点,在经过交换、分配的中介后,最终实现对产品的消费。在这个过程中,交换、分配与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当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于当下的交换、分配与消费时,就会促进与更新生产。社会经济活动就是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使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不停歇。从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来看,社会经济的循环过程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是统一的,这是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同一事物。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经过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使从自然界获取的自然物质具有了人类的烙印,改变了其原有的形态,使其具备了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生产过程。在经过交换与分配之后,那些对人类无用形式的物质,即生产废弃物,又返回了自然界,只是它们不再是自然原有的状态,而是生产或消费的排泄物。它们返回自然后,经过自然的同化吸收,再次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又一次为社会经济的循环提供资料,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就是这样连续往复进行的。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包装废弃物的内涵
1.2 包装废弃物与资源
1.3 包装废弃物与环境
1.4 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意义

第2章 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理论基础
2.1 哲学基础
2.2 生态学基础
2.3 经济学基础
2.4 热力学基础
2.5 系统学基础
2.6 工业生态学基础

第3章 典型包装废弃物的物质代谢研究
3.1 典型包装废弃物的界定及分析
3.2 传统物质代谢框架构建和指标选取
3.3 包装废弃物的物质代谢框架和指标的改进
3.4 典型包装废弃物的物质代谢与成本收益组成分析

第4章 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技术流程
4.1 包装废弃物工艺技术流程概述
4.2 分选技术
4.3 清洗技术
4.4 分离技术
4.5 干燥技术
4.6 破碎技术
4.7 压实技术

第5章 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技术
5.1 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分类
5.2 塑料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
5.3 纸包装材料回收利用
5.4 金属包装的回收利用
5.5 玻璃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
5.6 复合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
5.7 案例
5.8 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应注意问题

第6章 国外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管理
6.1 国外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
6.2 国外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
6.3 国外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管理政策
6.4 国外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体系
6.5 国外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
6.6 国外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重点
6.7 国外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成效
6.8 国外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经验与启示

第7章 我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管理
7.1 我国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的发展历程
7.2 我国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模式
7.3 我国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
7.4 我国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管理政策
7.5 建立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运行机制
7.6 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的结构与基本条件

第8章 绿色包装
8.1 绿色包装概况
8.2 绿色包装内涵
8.3 绿色包装设计
8.4 绿色包装的材料与分类
8.5 绿色包装的评价标准与环境标志

第9章 包装减量化
9.1 包装减量化的概况
9.2 包装减量化的鉴别
9.3 包装多级减量化的体系结构
9.4 包装减量化的技术途径
9.5 典型国家和地区包装减量化管理经验

第10章 包装清洁生产
10.1 包装清洁生产的内涵
10.2 包装清洁生产技术
10.3 包装清洁生产的实施步骤

第11章 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对策建议
11.1 加强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立法
11.2 加强包装回收利用制度的建设
11.3 制定“适度包装”的相关标准
11.4 加强包装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
11.5 建立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11.6 推广无毒、无害、无污染包装
11.7 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