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畬手抄本
○太极拳“元”理论
○对太极源流、内涵、功法重做界定与分野
○揭示了隐匿于武学深处的理论依据
《王宗岳太极拳论》,也就是在太极拳界备受瞩目的“老三本”太极拳谱,是太极拳文献史上的里程碑。本次出版以“老三本”中流传*广、影响*大的“郝和珍藏本”为基础,参合央视《寻宝》节目中的民间国宝“启轩藏本”及坊间流传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提供详细的校注和说明。
这些稀而弥珍的拳谱,几经显微阐幽,彰往察来,传承者参会自己的体悟,在修炼拳艺的同时,也发展着太极拳理论。自从1854年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发现王宗岳《太极拳论》以来,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间,太极拳理论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的文论内容,主要围绕着舞阳某盐店获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论》相关文字,会参了武禹襄等诸家讲论,以两条脉络流传于世:其一是武禹襄将所得王宗岳拳论,加以释解后,赠贻杨家,杨家几代拳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窜益,附录于杨、吴两家公开出版的诸家太极拳论著中;其二是李亦得诸武禹襄赠贻的拳谱后,附以“小序及五字诀”等拳学心得,手抄三本,其一赠予其弟李启轩,其二赠予弟子郝和,其三自存,俗称“老三本”。其中李启轩藏本,曾被重编次序后,夹杂他家讲论付梓刊行。此次校释,则以郝和珍藏本为底本,
参校启轩藏本,并附录杨健侯赠贻田兆麟的《太极拳谱》为底本,参校徐哲东校核的龚润田抄本《太极拳谱》,同时参校陈微明、许禹生、武汇川等诸位杨氏拳学者转辗传抄的拳谱,以展现这一时期两脉太极拳谱的风貌。
第二阶段为太极拳理论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以《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为代表,俗称“宋氏家传本”。这一时期的拳谱,于拳史源流而论,纷繁芜杂,或荒诞不经,但却别具魅力,就像是黄山的云海,变化万千,神秘莫测。这一时期的拳谱,多选编在许禹生、李先五、王新午等几家论著中,较为完整的拳谱,始见于吴图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以及范愚园抄本。诸本之中,以范愚园本内容最为完善。
此次校释,选取范愚园抄本为底本,同时参校吴图南的“清初本”、梅墨生抄本及李先五本、王新午等本,并附录马振华家藏《拳谱》、金庸笔下《九阳真经》相关内容,以及所涉佛道仙尊、名号得能稽考者之古籍文献,探揭其神秘面纱,以期呈现此拳谱独特之魅力。
第三阶段是太极拳理论的巅峰阶段。这一时期是以杨家传抄的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为代表,俗称“三十二目”,此谱部分内容陆续见诸杨澄甫、董英杰、陈炎林、田兆麟、顾留馨、沈寿等相关太极拳图集中。而以影印本形式全本面世的只有吴公藻藏《太极法说》及杨振基藏“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简称“家藏本”)。此拳谱,具备自身独特的拳学理念,且具系统的理论层次,文论内在逻辑严密,将太极拳理论从原本的逞一拳一脚之能,升华为“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尽性立命,穷神达化”的性命之学。
此次校释的《太极法说》,选取杨班侯赠贻全佑的《太极法说》为底本,参校“家藏本”,着重梳理从“老三本”“宋氏家传本”到“三十二目”拳学术语的演进,梳理拳谱所涉理学思潮的演变,梳理传统文化对于生命体“人”的认识等,试图解构内蕴于此谱中系统完备的拳学体系。
校释以上三阶段的太极拳经典老拳谱,严格遵循朱熹“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之训,几个月来,收拾心情,天天与书为伴,枕书而眠,心境专静纯一,然后将自己一颗向学之心,贴在老拳谱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中,跟先贤先圣做心与心的交流。
……
原版影印 / 001
王宗岳太极拳论 / 041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042
十三势架/ 052
身法/ 054
刀法/ 056
枪法(原文误作“抢法”) / 058
十三势/ 059
十三势行工歌诀/ 069
打手要言/ 073
解曰/ 075
又曰/ 082
又曰/ 083
又曰/ 084
打手歌/ 087
打手撒放/ 093
太极拳小序/ 094
五字诀/ 099
撒放密诀/ 103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104
附录一/ 107
附录二/ 117
双重双浮之病。欲避此病,现今易耳。有此拳书容易知之。此书阅法先阅一遍,拳理甚多,不能一阅就全懂。日后可练十日拳阅一日书,慢慢此书功效大著矣。如有一节悟明料难,可问高明老师可也。
——杨澄甫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敷衍陪衬,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太极拳之精微奥妙,皆不出此论。非有夙慧之人,不能领悟。此术不可以技艺视之也。
——陈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