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傅科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59941
  • 作      者:
    (意)翁贝托·埃科著(Umberto Eco)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坛学霸埃科的天书奇谈,比《哈扎尔词典》更复杂迷人,直接挑战你的智商和学识!
  学术与戏说共冶一炉,学术明星、文学顽童轻松炫技,《达芬奇密码》祖师爷级别的经典之作。
  25周年作者修订版,删去冗余,加入多幅插图,令阅读节奏更快,阅读体验更加迷人!

展开
作者简介
  翁贝托·埃科于1932年出生于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身兼小说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学者、大众传播研究者、文学评论家、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
  埃科经常将其童年成长的文化氛围视为其独特文风的来源之一:“一些元素仍是我世界观的基础:一种怀疑主义和对修辞的厌恶。永不夸大其词,永不做冗长空洞的断言。”二战爆发后,埃科随母亲搬到了皮埃蒙特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在那儿,年轻的埃科带着复杂的心情目睹了法西斯和游击队间的枪战。这段经历后来成了他的半自传性小说《傅科摆》的主要框架。
  作为一名西方当代思想家,埃科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将学术和虚构之深浅两极共冶一炉,小说中有学术,学术中又有叙事性;而埃科其人也同样有着这种复杂和简单共处的人格魅力,他被美国《新闻周刊》称为“超级明星教授”、“令人愉悦的重量级”(Lighthearted Heavyweight),1995年,他甚至登上了时尚杂志《VOGUE》,成为明星级的学者。接受采访时,埃科也经常口出妙语:他说“上帝躲起来了,因为他不想上《VOGUE》杂志”;他说“现实比梦好:假如有东西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而不会怪罪于你”;他说“要建立不朽的声名,你首先需要宇宙性的无耻”;他说“我渐渐相信了整个世界是一个谜,一个无伤大雅的谜;但我们把它弄糟了,我们企图诠释它,仿佛它有一个潜在答案似的”……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70年代的米兰,激情岁月已逝,神秘主义复苏。精通中世纪历史的学者卡索邦博士与他的两位朋友——某学术出版社资深编辑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负责出版一套旨在赢利的“赫耳墨斯丛书”。
  在雪片般涌来的稿件中,在与一个个神秘学爱好者的接触过程中,一个不断重复而又歧义丛生的“圣殿骑士阴谋论”反复出现。三个伙伴自诩博学、技痒难耐,本着玩笑心理,将历史中流传着的众多神秘事件、人物和社团编织成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几乎“重写”和“改写”了整部世界历史。为了让“计划”更为圆满,他们臆造了一个秘密社团:“特莱斯”。没有料到的是,神秘主义者照单全收,真的组织了“特莱斯”,追踪卡索邦和贝尔勃,并将在全世界搜寻“计划”中那张子虚乌有的“秘密地图”……
展开
精彩书评

  我怀疑:假如要将翁贝托·埃科的诸多头衔全都印上名片,那大概需要一种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字号才行——小说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符号学家、文学评论家、专栏作家、大学教授……或许,聪明的做法是:干脆就印一个ECO——他祖父起的名字,Ex Caelis Oblatus的缩写,意为“由天赐予”——毕竟,谁人不识这位当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呢?
  山羊座的埃科1932年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都灵以东的亚历山大城,埃科经常将其童年成长的文化氛围视为其独特文风的来源之一:“一些元素仍是我世界观的基础:一种怀疑主义和对修辞的厌恶。永不夸大其词,永不做冗长空洞的断言。” 二战爆发后,埃科随母亲搬到了皮埃蒙特山区的一个小村庄,在那儿,年轻的埃科带着复杂的心情目睹了法西斯和游击队间的枪战——无可否认的是,他既感觉兴奋,又有点遗憾自己太过年轻无法参与其中。这段经历后来成了他的半自传性小说《傅科摆》的主要框架。
  埃科共出版过五本小说,从最著名的、曾被改编成电影的《玫瑰之名》到最新的、夹杂着老漫画的《洛阿娜女王的神秘火焰》,每一本都充满了历史、哲学、符号学和知识分子式的思想游戏。有趣的是,其小说晦涩难懂的声名反而吸引了大批读者。埃科谈及自己阅读托马斯·曼的经历:“我曾三次开始读《浮士德博士》,直到最后一次我才读完。人们读《傅科摆》的时候告诉我同样的事,的确有一些书需要读者更多的投入。我喜欢那本书,正由于它的复杂。”埃科小说的复杂性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其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在写作第三本小说《昨日之岛》时,埃科在巴黎“建立了自己的活动路线,只去和那个时代相关的书店和戏院”。在接受John Sutherland采访时,埃科曾说:“我记得我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工作的时候,我意识到巴黎也许是世界上唯一的、你可以决定只去几条街便可只活在中世纪的城市。”埃科小说里哲学和符号学等学术内容是其小说的另一大阅读障碍,但埃科说:“与其说我的小说有学术内容,我更愿意反过来说:我的学术作品里总有叙事性存在。”
  埃科的学术生涯始于其对父亲意愿的反叛。他放弃了都灵大学的法律专业,研究起中世纪的哲学和文学。1954年,他以一篇有关托马斯·阿奎那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头衔。随后,他去米兰的国有电视公司RAI当起了记者。1956年,他扩展了自己的论文,出版了第一本书《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问题》。1959年,27岁的埃科出版了第二本书《中世纪的艺术和美》,同时开始为文学杂志《Il Verri》撰写名为“小记事”的专栏,后集结为《误读》出版。此后,埃科开始发展其“开放的文本”理论,并致力于符号学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乔伊斯的诗学》(1962)、《看不见的结构:符号学研究导论》(1968)、《隐喻的语义学》(1971)、《读者会话》(1979)和最经典的《符号学与语言哲学》(1984)等书。在《符号学与语言哲学》一书中,埃科从符号、意义、隐喻、象征和代码五个概念出发,以历史的观点逐一进行了诠释。从1971年开始,埃科便在欧洲最古老的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任符号学教授,并多次组织符号学的国际会议。
  作为一名西方当代思想家,埃科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将学术和虚构之深浅两极共冶一炉,小说中有学术,学术中又有叙事性;而埃科其人也同样有着这种复杂和简单共处的人格魅力,他被美国《新闻周刊》称为“超级明星教授”、“令人愉悦的重量级”(Lighthearted Heavyweight),1995年,他甚至登上了时尚杂志《VOGUE》,成为明星级的学者。接受采访时,埃科也经常口出妙语:他说“上帝躲起来了,因为他不想上《VOGUE》杂志”;他说“现实比梦好:假如有东西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而不会怪罪于你”;他说“要建立不朽的声名,你首先需要宇宙性的无耻”;他说“我渐渐相信了整个世界是一个谜,一个无伤大雅的谜;但我们把它弄糟了,我们企图诠释它,仿佛它有一个潜在答案似的”…… 而关于中国,他的意见是:“中国是一个总有记者围追堵截的国家”。
  ——ECO:天赐的大师

展开
精彩书摘
  《傅科摆》:
  上帝之名……当然是了。我回想起在办公室安装上阿布拉菲亚的那天,贝尔勃和迪奥塔莱维之间的第一次交谈。
  当时迪奥塔莱维站在他房间的门口,卖弄大度与宽容。迪奥塔莱维的大度与宽容总是咄咄逼人,但是贝尔勃似乎能够承受,他正是采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态度。
  “它对你没有任何用处。你不会把你不读的手稿重新输入那里面吧?”
  “它可用于分门别类、整理清单、修改补充卡片。我可以把我自己的文章写在里面,而不是写别人的东西。”
  “但你曾经发誓永远不会再写任何东西了。”
  “我曾经发誓,我将不再用另一份手稿祸害世界。我说过,我发现我不是当主角的料……”
  “……你将是一位聪明的观众。这我晓得,但那又怎么样呢?”
  “一位聪明的观众听完音乐会回家时,会低声哼唱第二乐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奢望去卡内基音乐厅充任指挥……”
  “所以你试着写下你浅唱低吟的文字,是为了发现你原本不应当写。”
  “那也许是一种减实的选择。”
  “您说什么?”
  迪奥塔莱维和贝尔勃都是意大利皮埃蒙特人,他们经常议论皮埃蒙特人的那些本领和能力,即待人和善,谦恭地倾听你,注视你的眼睛·一开口就是“您说什么”,口气好像很有教养,对谈话很感兴趣,但事实上却会使你感到一种深藏的不赞成。他们说,我是野蛮人,所以这种吹毛求疵常常逃过我的注意。
  “野蛮人?”我抗议道,“我出生在米兰,但我祖籍在瓦莱达奥斯塔……”
  “瞎说,”他们说,“要是皮埃蒙特人,从其持怀疑论的态度就可立即识别出来。”
  “我是一个怀疑论者。”
  “不。您只是一个不轻信的人,这不是一样的。”
  我知道为什么迪奥塔莱维不相信阿布拉菲亚。他听说它可以变更字母的顺序,这样~来,一篇文章可能产生出与其相背逆的文章,并且能预兆一些晦涩的推测。贝尔勃试图给他做出解释。“特木拉不也是一种置换的游戏吗?”他对他说,“虔诚的拉比难道不是借此攀登荣耀之门的吗?”“我的朋友,”迪奥塔莱维对他说,“你~窍不通。不错,《托拉》,我指的是现在能看到的《托拉》,它只是永恒的《托拉》文字的一种可能的置换,也就是』二帝构想出并交给了亚当的那一种。通过多世纪以来对该书文字进行置换,就能重获《托拉》的原本。但这里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过程,依靠忠诚使祈祷与文字的风车永不停息地转动,逐渐揭示真理。如果这台机器可以立即告诉你真理,那你不会认出它,因为你的心灵还未被一长串疑问净化。而且还是在办公室里!《托拉》应当是在犹太人居住区的一问狭小简陋的房子里低声诵读。你在那里日复一日地学习低头弯腰,两臂紧贴身侧活动,在拿《托拉l的手和翻阅它的手之间,几乎不应当留有任何空隙,而如果你需要舔湿手指—你要沿直线向上,把它们送到嘴里,好像你要咬碎未发酵的面包那样,小心翼翼地唯恐掉下一粒碎屑。文字被慢悠悠地咀嚼掉,你可以分解它、重新组合它,只要你能让它在舌头上消融,要注意,不要让口水弄脏你的长袍,因为如果一个字母蒸发了,那么将你同高级塞菲拉连接在一起的那根线就断了。正当你们的圣托马斯·阿奎那……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凯特尔
第二章
贺克玛
第三章
比纳
第四章
赫赛德
第五章
凯沃拉
第六章
蒂菲莱特
第七章
耐扎克
第八章
贺德
第九章
叶索德
第十章
马尔库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