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史序说(原著增补第3版)》:
四、佛教建筑的发展
自从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以后,日中交流逐渐频繁起来,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黄金时代”的唐代文化不再经由朝鲜半岛,而是开始直接从大唐帝国传人日本。日本的“每代迁都(更换朝代时必换新都)”制度被打破,以藤原京、平城京为始,首都改成了“定都制”,开始仿照唐制,把首都作为永久性都城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建设。都城内外,可与壮丽的宫殿相媲美的“京内二十四寺”(《日《日本建筑史序说(原著增补第3版)》纪》,680年)和“都下四十八寺”(《续日本纪》,720年)的众多伽蓝把都城装扮得富丽堂皇、妖娆多姿。
在藤原京的寺院中,最受朝廷器重的是法兴寺、弘福寺、大官大寺和药师寺等四大寺。根据对大官大寺遗迹的研究,可知它属于法隆寺式布局,塔为九重,据残存柱础来看,其平面为方形,边长l6,6米,塔高约90米,是一座十分高大的建筑物(比现存最高的东寺塔55.7米还要高,大约是日本现存最古佛塔——法隆寺五重塔高32,5米的3倍)。
药师寺是根据天武天皇(672-685年)的祈愿建造,历经持统(686-695年)、文武(696-707年)两朝才竣工。下一代的元明天皇(708-715年)把首都从藤原京迁移到平城京(奈良),各大寺院随之搬迁至平城京,药师寺也在平城的右京之地重新建造寺院。在平城京尽管其他各寺均以新的形式建造起来,可能出于某种特殊原因,只有药师寺的平面布局和藤原京时的旧有形式完全一致,甚至有记载说一部分立面也沿袭了旧有形式;特别是两座药师寺的瓦当纹样完全相同,从而更证明了二者的同一性。由于建筑平面布局与瓦当纹样的一致,甚至有人提出平城京药师寺的建筑物是从藤原京原物迁建来的。最近,在本尊台座上发现了铭文,所以有人认为连本尊也是原物搬迁;然而,在药师寺资财帐上有“塔四座,两座在本寺”的明确记载,迁建之说不能成立。药师寺东塔斗栱的形式比唐招提寺金堂出三跳的斗棋形式稍早的事实反映出它的过渡性特征。
平城京药师寺内的金堂是“二重二阁”(《药师寺缘起》)或被描述为“重阁各层有腰檐,即其形式为两层四檐也”(《七大寺巡礼私记》),是比较独特的形式,现已尽毁,其形式只在东塔上略有痕迹可寻。东塔建立于公元730年(天平二年),虽然是三层,但各层均为两重出檐,外观宛若六层,其出檐大小不同所造成的凹凸变化的艺术效果的确是出类拔萃之作。
药师寺东塔屋面平缓,不用曲线遮椽板遮檐,而是用小天花板遮檐,与深远的出檐相得益彰,酝酿出一种轻快的安定感。各木质构件上的线脚已不具有飞鸟时代那种质朴、刚健的风格,而是格外的丰盈、柔润。藤原时代(894-1184年)重建的法成寺塔就模仿了药师寺塔,对此在《中右记》中有明确的记载,足以说明此塔是多么符合藤原贵族们的喜好了,甚至可以称它是优美建筑物的先驱性典范。
大举营建平城京之时,日本建筑界日益活跃起来。在药师寺建成前后,陆续建造了兴福寺、元兴寺、大安寺等规模庞大的大伽蓝。这些寺院中皆设二塔,并皆置于金堂、回廊之外。像塔那样具有独立性的建筑物在布局中对中心部位的脱离促成了用回廊连接金堂等其他建筑物的做法,这种形式手法开始重视左右的连续性和调和性,从中可以看出飞鸟时代建筑风格向奈良时代建筑风格的转变。只有元兴寺比较特殊——它的回廊与讲堂连接,这是因为它继承了飞鸟时代的传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