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大量关于清宫历史悬而未决的事件真相,在综合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诸多民间的秘闻传说进行了整理,是历史之外的历史。书中以时间为线索,自努尔哈赤起兵开始至宣统退位结束,以清朝十二帝为主,连带讲述名臣重臣、后宫嫔妃,以宫廷秘史为主,连带讲述其所涉及的一系列奇闻秘事,揭示了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幕公诸于世,填补了正史留给人们的空白与缺漏。生动流畅的叙述语言、逻辑严密的分析推理、图文互注的编排方式,独特的视角,探索的眼光,深层次挖掘事件或现象背后的真相,引导读者探隐寻幽,撩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发现历史真相,参悟历史的玄机。
第五章
勤政皇帝——雍正
雍正帝继位之谜
改诏篡位说版本众多
认为雍正帝是改诏篡位的人很多,并且说法也各有不同。有人说,康熙帝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诏:“传位十四子”,交给国舅隆科多。而执掌当时京城兵权的隆科多,正是胤禛的心腹,二人勾结,将“十”字改为“于”字,于是,遗诏成了“传位于四子”,胤禛顺利当上了皇帝。还有人说,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重时,胤禛献上了一碗人参汤,他喝了以后就归天了,然后他和隆科多勾结,伪造遗诏顺利继位。也有人说,康熙帝晚年已决定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禵。康熙帝病重时,传旨急召胤禵返回,但是,这道圣旨被隆科多截留,没能传出去。因此,康熙帝死时,胤禵还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北,隆科多假传圣旨,立雍正为帝。
除了以上几种说法,野史中还有一种传说:康熙帝临终时急召大臣入内,久无人至。后睁眼一看,发现皇四子胤禛立在跟前,康熙帝大怒,抽出枕边的玉如意向胤禛掷去……并不久崩驾。胤禛拿出早已篡改的遗诏,顺利登基。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认为雍正帝是通过改诏或者捏造诏书而篡夺皇位的。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雍正帝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源于隆科多掌握着京城兵权和宫廷禁卫军,康熙帝驾崩后,立即把京城中诸皇子监视了起来,控制了京城局面;另一方面,当时康熙帝准备传位的皇十四子胤禵还远在西北边疆,受到了手握重兵的四川总督、胤禛的另一死党年羹尧的牵制,无法兴师反击。而隆科多是雍正帝的亲舅舅;年羹尧则是雍正帝的妻兄,他们帮助雍正帝完全在情理之中。
当然这只是野史所言,史书上对雍正帝的继位则是这样记载的:康熙帝临终,召诸皇子及文武大臣,宣布“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持雍正帝改诏篡位说的学者普遍认为正史上的记载,全系伪造,并不可信。有关学者还通过研究,列举了一系列雍正帝即位的可疑之处,作为自己的论据。
从有关史料看,康熙帝对胤禛并不十分看好,几乎从没有派他做过什么大事。康熙帝生前甚至对他喜怒不定、遇事急躁的缺点十分反感。虽然他后来说佛谈道,戒急用忍有所改正,但是爱民如子的康熙帝仍会考虑是否把一个国家托付给一个“喜怒无常”的人。而康熙五十四年,重新崛起的蒙古准噶尔部进兵西藏,威胁甘、北、滇等西北、西南大片领土时,康熙帝派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统筹西北事务,明显表现已经心仪由胤禵为继承人。胤禵出征西北,直到康熙帝病逝,都仍是朝中一等一的大事。可是《清实录》中对此记载极少,这很让人怀疑是雍正帝继位后,大量删除康熙帝时记录的结果。即便如此,仍能从中看出康熙帝让胤禵担任如此要职,确实含有提高他在群臣中威望的意思。甚至在战事后期,康熙帝病情加重,曾指示胤禵通过和谈暂时休战,迅速返京,但和谈尚未结束,康熙帝突然驾崩,给雍正帝制造了机会。从朝中大臣和诸王子的反映来看,也都倾向于皇十四子继位,这至少也代表了部分人心所向。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记载康熙帝临终的当天,“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早上九点到十一点之间),渐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三次进见问安”。这段记载,说明康熙帝当时还十分清醒,一天内曾三次召见了胤禛。如果这些事实为真,恰恰证明康熙帝并无意传位于他,否则为什么三次见面都没当面告诉由他继承大统呢?其中正史还记载,康熙帝在临终的当天(十三日),寅刻(夜里三点钟到五点钟),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进宫,向他们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难免让人疑问,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却不告诉皇位继承人本人呢?再说,如果真有其事,诸位皇子还至于在得知雍正帝继位后,个个失态,吃惊不已吗?还至于雍正帝自己出来写什么《大义觉迷录》为自己的继位辩护吗?所以这些记载,很可能根本就是无中生有的谎话,是雍正帝继位后编造出来的。
还有一个疑问,康熙帝病逝后为什么由隆科多单独向胤禛宣布遗诏?并且这么重要的遗旨,在宣布时为什么不召集王公大臣和其他皇子到场?这种明显的“暗箱操作”,怎能不让人怀疑?有的学者就认为:这个康熙帝遗旨是篡改的,是假的。另外“康熙帝遗诏”自然应该在康熙帝去世前就已经定稿并经过康熙帝审定,也自然应该在康熙帝逝世后马上宣读,为什么到十六日才公布?不管怎样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还有康熙帝驾崩的噩耗传出后,京城九门关闭6 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确实有康熙帝遗诏在手,明确指明由皇四子继位,至于如此吗?
其实,野史笔记中的某些说法,也并非全是捕风捉影,无稽之谈。比如皇子的书写格式,在雍正帝以前,都写成四皇子、十四皇子的格式;自雍正帝以后,改为了皇四子、皇十四子,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传说把“传位十四皇子”,是完全可以改为“传位于四皇子”的。当时隆科多掌握着禁卫军,完全有可能勾结雍正帝,里应外合篡改诏书,假传圣旨,甚至不排除在康熙帝的饮食中下毒。历史上,秦朝宦官赵高不就成功篡改诏书,拥立胡亥当了皇帝吗?以雍正帝后来对待兄弟的残忍看,这种可能完全存在。
雍正帝对待诸兄弟的残忍,仅以他缺乏宽大之心是解释不通的。联系康熙帝临终时的情景看,很可能康熙帝逝世后,由隆科多出面召诸皇子入畅春园并将他们软禁,随后雍正帝装着不知情的样子从外面匆匆赶来,隆科多宣皇四子入内,宣告篡改的遗诏。由于诸皇子在畅春园受到了隆科多的武力危胁,或者他们发现了雍正帝继位的许多可疑之处,诸皇子怨言四起,表示出强烈的不满或者不服。正因此,雍正帝才痛下杀手,对诸兄弟残酷地杀害或者监禁,借以杀人灭口。
年羹尧、隆科多与雍正帝的关系也颇多可疑之处。从史料上看,雍正帝继位后,隆、年二人位置极尊,权力很多,当时任官有“隆选”、“年选”便是由隆、年二人任命。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帝与这二人关系之密切。年羹尧早期在致胤禛的一封信中写道:“今日之不负圣上,他日不负王爷。”这证明他早就是胤禛的死党,并且把康熙帝和仅仅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并列,完全可以看出二人非同寻常的关系。雍正帝登基时,胤禵不敢轻举妄动,是认真考虑了年氏手下大军的牵制作用的。但是随着雍正帝皇位的巩固,这两个可能知道雍正帝夺位内幕的权臣,渐渐为雍正帝所不能容。隆科多后来陆续将家产转移到亲朋家中,以防雍正帝抄家,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似乎对自己的命运有所预感。不出所料,后来果被雍正帝宣布41 条大罪,投入监狱致死。年羹尧也被雍正帝找借口杀掉了。
雍正帝死后不埋在顺治帝和康熙帝所在的清东陵,而是埋在清西陵也颇值得玩味。雍正帝为什么要另辟葬地呢?有人认为雍正帝之所以不“子随父葬”,是自觉得位不正,不愿意、也没脸面与地下的皇父相见,因此才另建了清西陵。
经过清史专家王钟翰等通过比较存世的几分满文和汉文诏书,进一步确定《康熙帝遗诏》是参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谕旨加以修改而成的。康熙帝曾说过:“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遣诒,无非此言。”因而这份诏书可能确实为伪造。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康熙帝确实遗诏雍正帝继位,雍正帝继位名正言顺,并且将他的诸多恶名一一昭雪,彻底为雍正帝平反。
……
探秘清朝十二帝
第一章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
第二章多情皇帝皇太极
第三章痴情皇帝顺治
第四章千古一帝康熙
第五章勤政皇帝雍正
第六章十全皇帝乾隆
第七章悲剧皇帝嘉庆
第八章禁烟皇帝道光
第九章四无皇帝咸丰
第十章傀儡皇帝同治
第十一章悲情皇帝光绪
第十二章末代皇帝宣统
探秘清宫风云
第一章一入宫门深似海后宫秘事
第一节 权力之争和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
第二节 后妃死亡的背后
第三节 孝庄太后身上的秘密
第四节 受盛宠的董鄂妃之死
第五节 慈禧太后身上的谜团
第二章官场人生大舞台名臣秘事
第一节 吴三桂降清始末
第二节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谜
第三节 鳌拜,是功臣还是权臣
第四节 吴三桂与三藩之乱
第五节 刻薄皇帝手下的名臣下场
第六节 “奸相”和珅的敛财之谜
第七节 曾国藩平步青云之谜
第八节 李鸿章的崛起之谜
第九节 维新人士变法图强之谜
第十节 袁世凯身上的谜团
第三章浮华背后的忧患多军政秘闻
第一节 后金与明朝的正面交锋
第二节 大顺政权成败之谜
第三节 鸦片战争的难解内幕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谜
第五节 洪秀全和他的大同梦
第六节 洋务运动失败之谜
第七节 谁害死了北洋水师
第八节 义和团由盛转衰之谜
第四章最恨生在帝王家皇子争位真相
第五章千奇百怪紫禁城宫廷奇闻异趣
第六章无头官司糊涂案清朝奇案冤案
第七章皇皇家风水难解惑大清龙脉皇陵
第八章宝物迷踪知多少国宝真正去向
第九章小人物有大权力太监的命运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