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树立新工业化发展观与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86817
  • 作      者:
    韩民青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当代齐鲁文库·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树立新工业化发展观与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分为综合报告与专题报告,《当代齐鲁文库·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树立新工业化发展观与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内容涉及: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及其发展战略、中国新工业产业体系及其发展战略、中国新工业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新工业化太空发展战略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齐鲁文库·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库:树立新工业化发展观与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四)资源节约与资源多元化战略
  工业化经济所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避免陷入资源枯竭的困境之中,最根本的办法是开发出更深层次的资源,这是迟早的事情,然而这却是新工业化范畴的事情而不是工业化生产所能办到的。为了在新工业化开发出更深层次的资源之前保障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适度利用有限的工业资源,这就需要实行资源节约战略。我国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淡水资源的短缺、矿物能源尤其是石油的短缺、主要矿产原料的短缺已经越来越严重,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的局面呼之欲出。但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又是很低的,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高和节约空间,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资源节约,要下大力气抓节能、节材、节水等工作,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口号,并认真付诸实施。此外,我们还必须实施资源多元化战略。资源的多元化,包括资源形态的多元化,如能源的多元化,也包括资源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如石油输出地的多元化。在人类文明史上,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主导资源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转变和深化。工业化的主导资源肯定会被新工业化的主导资源所替代,但在替代之前,会有一个资源多元化的过渡时期。例如,矿物能源会被物理能源主要是核能和太阳能所替代,但在核能和太阳能成为新的主导能源之前,肯定会有一个能源多元化时期,这时,除了矿物能源外,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太阳能等会多头并进得到开发和利用,它们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紧缺局面。我们必须重视开发多元化的能源,否则,在新的主导能源技术成熟之前极容易陷入被动局面。大力开拓资源尤其是能源的多元化输入渠道也很重要,这是保障资源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所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五)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战略
  建设适度工业化,不仅要避免资源匮乏造成的工业危机,还要避免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恶化,后者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危害更深远。这是因为,资源匮乏影响的是有限的经济增长,而生态恶化影响的则是人类生存乃至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安全。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忧虑地球会不会变成第二个荒漠的火星。所以,建设适度工业化的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生产是一个对天然化学物质“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生产过程,不仅必然造成矿物资源短缺,也必然造成大量废弃物质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从工业化生产的本质上讲,它难以彻底摆脱对环境的污染。所以,适度工业化不可能彻底摆脱和治理环境污染(这只有依赖新工业化生产方式),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但是,适度工业化既然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那么环境保护就应该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工业化的框架中尽力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就应该是它的重要发展目标。环境保护的工业化措施有很多,这包括减量使用原材料、洁净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质排放等。环境保护的最终渠道要依赖新工业化的深层循环生产(在小分子和原子层次进行的循环生产),但循环也有浅层次的,浅层循环生产则属于工业化生产,例如,把废弃物体简单分解开来加以循环利用,这样的浅层循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废弃物质对环境的污染。适度工业化的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还能逐步转化为新工业化的深层循环经济,这将彻底摆脱废弃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
  ……
展开
目录
前言

综合报告 工业危机、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 发展战略
一 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
(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
(二)中国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原则
(三)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相统一的复合型分阶段总 体发展战略
二 中国21世纪的初级发展战略:适度工业化战略
(一)中国不可能也不需要建设最发达(即过度) 的工业化
(二)“适度工业化”的原则
(三)中国的适度工业化体系
三 中国2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新工业化战略
(一)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
(二)中国的新工业化体系
(三)建设新工业化必须实行一场文明形态的革命
四 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正确处理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关系
(二)21世纪前20年:工业化实现期与新工业化 开拓期
(三)2021年到2050年:工业化持续期与新工业 化发展期
(四)21世纪后50年:工业化转变期与新工业化 实现期

专题报告1 中国“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
一 工业化的本质与局限
二 工业化的困境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制约
三 中国必须走适度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四 中国建设适度工业化的战略对策
(一)必须及时明确地提出建设“适度工业化”
(二)工业化经济增长控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移 战略
(三)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战略
(四)资源节约与资源多元化战略
(五)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战略
(六)实施适度工业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专题报告2 中国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及其发展战略
一 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内涵与特点
(一)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内涵
(二)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特点
二 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结构
(一)新工业化科技体系的组成要素
(二)新工业化科技分支的相互关系
三 中国新工业化科技体系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21世纪科技发展的宏观展望与对策
(二)信息智能科技发展战略
(三)纳米科技发展战略
(四)生物科技发展战略
(五)新能源科技发展战略
(六)新材料科技发展战略
(七)生态科技发展战略
(八)太空科技发展战略
(九)保障和促进新工业化科技发展的重要措施

专题报告3 中国新工业产业体系及其发展战略
一 新工业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工业产业的内涵
(二)新工业产业的特征
二 新工业产业体系的结构
(一)确定新工业产业的主要原则
(二)新工业产业的主要分支
三 中国新工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确立新工业产业发展战略
(二)政府推动战略
(三)市场拉动战略
(四)科教兴产战略
(五)分层发展与跨越发展战略
(六)新工业园区示范战略

专题报告4 中国新工业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一 新工业化循环经济的由来
(一)工业危机的表现与根源
(二)工业危机的解决途径:深层循环式生产
(三)真正的循环经济属于新工业化经济
二 新工业化循环经济的结构
(一)循环生产技术体系
(二)循环生产组织体系
(三)循环经济体制
三 建设中国新工业化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
(一)坚定地选择新工业化循环经济
(二)确立建设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
(三)强化科技支撑和确立建设重点
(四)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
(五)积极发挥生态产业园区的示范作用

专题报告5 中国新工业化水资源发展战略
一 中国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二 新工业化的水资源观
三 新工业化的中国水资源发展战略对策
(一)高效节水战略
(二)适度调水战略
(三)水的循环利用战略
(四)海水淡化及其逐步西调战略

专题报告6 中国新工业化能源发展战略
一 中国面临的能源问题
二 新工业化的能源观
三 新工业化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对策
(一)节能治污战略
(二)能源多元化战略
(三)太阳能开发利用战略
(四)核能开发利用战略
(五)月球能源基地开发战略
(六)终端用能方式开发战略
(七)实施新工业化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专题报告7 中国新工业化材料发展战略
一 新工业化的材料观
二 中国材料资源的问题和原因
三 新工业化的中国材料发展战略对策
(一)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战略
(二)材料资源循环利用战略
(三)深层原材料资源开发战略
(四)人工新材料发展战略
(五)新工业化材料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专题报告8 中国新工业化太空发展战略
一 全球太空探索与开发趋势
二 新工业化的太空开发观
(一)新工业化生产与太空开发
(二)新工业化社会是太空社会
(三)太空开发的基本方向
三 新工业化的中国太空开发战略举措
(一)从新工业化视角把握太空发展战略
(二)积极实现价值观的转变
(三)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太空开发
(四)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创新

附录1 日本的新工业化发展趋势
一 日本的工业危机及其深层原因
二 日本关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新工业化思想萌芽
三 日本关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新工业化大趋势
(一)坚定地建设“循环型社会”
(二)积极地进行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
四 关于日本新工业化发展趋势的分析

附录2 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的若干启示
一 历史性的跨越式赶超式发展必须依赖于新产业革命
二 产业革命是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
三 产业革命离不开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四 要善于确定真正具有历史作用的社会变革种子

其他 获一等奖论文
文化的转移
一 文化发展与文化转移
二 文化发展方向的转移
三 文化发展侧重点的转移
四 文化发展中心的转移
从社会结构的职能性与利益性看改革
一 当前社会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社会结构的职能性与利益性
三 正确把握社会改革中的职能性原则与利益性原则
从可持续发展到转移式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含义及实质
二 单纯提“可持续发展”是不全面的
三 坚持可持续发展与转移式发展的统一
四 新文明的特征与转移式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