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经验借鉴与路径探索.2016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629708
  • 作      者:
    陈俊红,赵姜,龚晶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内容介绍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借鉴与路径探索(2016)》延续2013年、2014年、2015年版本《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现状分析、经验借鉴与路径探索》的架构,收录了14篇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室成员2015-2016年度开展的专题调研报告和科研学术论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北京都市型

现代农业发

展现状



报告1北京种业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建议成果来源:2014年北京种业规划重点课题(QXXM2014_606004_010280)——北京种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及国家种子“硅谷”发展规划研究

北京是中国种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有着“种业之都”的美誉,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北京强化了“种业之都”的地位,建成了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国种业交易交流中心和种业发展服务平台,即“三中心、一平台”的格局。随着国务院有关种业改革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15年最新修正版(以下简称“新种子法”)的颁布实施,中国种业发展正处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创新种业发展体制机制的变革关口,北京“种业之都”建设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北京种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北京及全国种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座谈会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政府各职能部门、各类种业企业、在京科研院校和育种家开展调研,总结近年来北京种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北京种业建设存在的问题,面向“十三五”提出推动北京种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以期为北京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北京种业发展成效

(一)增强北京种质资源聚集度和成果产出水平

1北京成为全国种质资源保存集中地

在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藏体系中,北京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位列全国首位。北京拥有1个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和14个中期库,保存国家级种质资源4018万份,涵盖83种作物4 827个品种。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建设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使国家库长期库容量增加到百万份。为进一步增强种质资源保护力度,2011年开始启动“种质资源创新引进与保护利用”项目,支持北京外埠南繁基地,搜集和保存玉米、大豆、西甜瓜、蔬菜、向日葵、水稻和棉花等南繁育种材料达到2097万份。2011—2013年,投入资金对41个树种,866个家系、无性系、林木品种连续开展种质资源保存,保存总面积441亩(1亩≈667m2,全书同)。2013年投入资金用于马铃薯自有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


2北京生物育种及检测技术全国领先


北京生物育种及检测技术全国领先,分子标记技术、DNA测序技术和单双倍体育种技术等在设施蔬菜、林木种苗新品种选育中广泛应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成功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绘制了世界首张西瓜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建成全球最大玉米标准DNA指纹库,育成的“京葫36号”西葫芦等品种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和利用了一批光敏性BS系列小麦不育系,农作物“隐形核不育”技术取得突破。在种子质量检测方面,SSR分子标记检测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技术研究及品种DNA指纹图谱库构建、杂交玉米品种电泳图谱及种子纯度电泳鉴定技术研究、品种真实性检测、种子健康及活力指标检测、转基因成分检测等技术上,均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国内第一个通过ISTA认证的种子检测实验室落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对于突破种子进出口质量检测技术壁垒,拥有与国际一流的种子质检机构同等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3选育出一批性状优良的农业新品种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启动实施了农作物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选育项目、畜禽新品种(系)选育和提升项目、林果新品种引进选育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北京地区花卉生产优势品种育种引种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使农业新品种权申请及获批数量居全国前列。2011—2013年,全国共提交品种权申请20 726件,其中,北京1 600件,占全国申请总量77%;全国授权品种为7 731件,北京363件,占47%。品种权申请排名从第4名上升到第2名,授权品种排名从第10名上升到第8名。同期,北京市通过省审和国审的农作物新品种共有921个,其中,国审156个,占全国国审总量的83%。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除草剂转基因(耐草甘膦基因)玉米新品种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新品种。以玉米和小麦为主的省审765个,占全国总省审品种的47%。审定通过林木良种87个,其中,观赏植物品种43个,果树品种44个。依托全国唯一一家彩叶树种基地——黄垡国家彩叶树种良种基地,为首都平原造林工程和园博会提供35万株彩叶树种。支持“提升蛋鸡、北京鸭新品种选育能力”项目,研制出“农大5号”“京白一号”“京粉三号”蛋鸡新品种,支持北京鸭10个品系进行继代选育;支持北京市水产种业扩规提质,获得渔业专利9项。2013年,北京本市水产种业繁育食用鱼苗种达438亿尾。


(二)提升民族种企规模和发展潜力


1种业企业生产经营集中度不断提高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修订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新制定了《北京市草莓种苗经营许可证核发标准》和《北京市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标准》两套标准。全面规范北京种子、种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工作,严格企业许可标准,在研发能力、资本能力、固定资产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引导企业兼并和重组,推动种企向大中型企业集中,不断优化种业企业结构。2013年北京市有效持证作物种业企业248家,与2011年相比,减少了297%。其中,区县发证小型种业减少88家。从颁证企业构成上看,农业部发证的种业企业29家,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家,占全国93%;外资企业8家,占全国308%,进出口企业9家,占全国122%,转基因棉花企业5家,占全国114%;市级发证的种子企业53家;区县发证的种子企业166家。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由2011年的277%提高到2013年的331%(表1-1)。


2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北京市支持金色农华、奥瑞金、金冠丰、德农等全国十强种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提升种企生物育种及产业化能力,研制出单粒精播玉米新品种、转基因玉米新品种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政府资金引导下,企业研发投入也在大幅度增长。2013年北京市种子企业技术开发费168亿元,较2011年增长55%。其中,部级发证种子企业技术开发费增长了622%。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百分比的平均值为39%,其中,几家大型育繁推企业研发与销售额比例均在5%以上,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达到14%。2010—2013年,北京市种子企业审定品种359个(含外省子公司和分公司,在北京之外审定的品种),尤其是省审企业品种数量增加明显。总体来看,科研院所垄断育种科研的局面在逐渐改变。


表1-12013年北京市种子企业构成(按经营许可证类型分)单位:家


核发级别类型数量(个)


2011年2013年


部级核发

育繁推一体化企业67

转基因棉花企业35

外资企业118

进出口企业99

小计2929


市、区级核发

市级核发070053

区(县)级核发254166

小计324219


合计353248

资料来源:北京市种子管理站

3种业企业制种和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北京市为畜牧业制种企业配备生产性能测定、畜禽舍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等施设备,改造种畜禽圈舍,推广使用畜禽种业新技术,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入;由于物理空间限制,北京水产种业占地及养殖面积在下降,但水产规划项目帮助企业提升了良种场基础设施,亲本池、孵化设施和苗种池的规模,水产种业产出能力有较大提高(表1-2)。北京市内农作物籽种面积不断减少,由2010年的71万亩,减少到2013年的53万亩。但北京种业与外埠联系却在不断增强,外埠基地建设现辐射到大江南北多个省市区。在河北、海南、甘肃、江苏、安徽、福建、四川、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等多地都有北京制种田。北京种业企业在全国制种田的面积达到9166万亩,其中,杂交玉米和水稻占全国同类制种总面积的10%以上。2013年北京玉米制种面积共计3567万亩,占全国同类作物制种总面积的9%。2014年北京市成立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南繁制种基地的管理及服务工作。


表1-2北京水产种业生产情况


占地面积

(亩)养殖水面

(亩)亲本池

(亩)孵化设施

(m2)苗种池

(亩)

2011年11 43656 17053925532 134 94659

2013年7 2404 16352 990582 041342 0039

变化幅度-4 1965-2 0072 5979549 907341 05731

资料来源:《北京渔业统计年鉴》


(三)培育种业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


1集聚了一批种业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


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具实力的种业科研、教学机构及企业研发中心,数量已超过80家,从事种业科技研发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已达3 000人左右,拥有各类高级育种专家500多位,其中,两院院士25名,占全国的36%,居全国首位。进一步强化北京科技资源聚集优势,扶持市属机构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检测及实验室提升装备水平上,并以此为载体培育人才;同时,吸引外资种业企业、跨省市乃至跨国界种企在京设立总部和研发机构。先锋、孟山都等世界种业前10强企业,有8家在北京设立了研发或分支机构;鼓励种业企业实施人才引进项目,促进企业培育科研技术人员。2013年,北京市市级以上持证种子企业专职从事育种的科技人员达893人,占种业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的20%。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数量为112人,占企业研发人员总数的146%。


2培育了一批杰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北京市吸引了一批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到北京研发创业。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昌平研究员带领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与分子育种体系”研发团队,首创的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引领国际杂交小麦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杂交小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项成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许勇研究员带领的“蔬菜遗传育种”研发团队,在蔬菜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有力支撑了北京蔬菜产业发展,良种产业化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久然研究员带领的“玉米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研发团队,选育审定玉米新品种60多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京科糯2000”占全国糯玉米总面积50%以上,“京科968”增产显著,创玉米品种一次技术转让费最高纪录。构建已有14 000多个品种的全球最大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并广泛应用,获标准DNA指纹库管理系统软件著作权。


(四)推动种业改革与创新机制联动


北京市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和服务体系创新,提前布局谋篇,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探索实践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努力为北京种业发展消除障碍、化解矛盾、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1提前谋划种业发展布局


在种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北京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种业发展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2011年先于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前,北京市农委、市农业局会同市发改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北京种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和《北京种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提前为种业发展布局谋篇。2012年2月,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12〕5号),推进“种业之都”建设。


2优化种业管理体制与机制


(1)完善质监体系建设,维护种子市场秩序。2013年北京市投入资金用于种子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完成了检测室环境改造、仪器设备的验收和调试,并对技术人员进行了仪器管理和检测技术的培训。同时为进一步发挥仪器设备功效,提高区县检测人员的动手能力,组织开展全市种子检测机构“玉米品种真实性检测技术能力验证试验”,全面提升体系整体检测能力。目前基本建成以北京市种子管理站检测中心为主、10个区县检测机构为辅的“1+10”种子质量监管体系网络,形成了监管部门与企业联动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引入畜禽性能测定、疫病监测等前置程序,实行专家现场审核制,开展检查验收工作。


(2)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深化企业信用评价。鼓励和支持北京种子协会积极开展北京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2013年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和北京种子协会密切合作,经过企业申请、综合评审、协会审议、网上公示等程序,最终评出23家三星及以上的信用企业,在北京种子大会期间颁发了证书和奖牌,首次正式对外宣传,为优化北京产业发展环境,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


3建立现代农业育种综合服务体系


依托北京农科城、各类种业园区、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构建“国家种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良种创制交易中心”“10+1+5品种展示平台”“新品种转化网络”等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了功能齐全、资源整合的首都现代农业育种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其中,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吸引了250家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进入,5 317个种业科技成果实现了信息成果登记。北京市10个郊区县建成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企业和科研机构四级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基地20余个,面积达3 300公顷,初步搭建了“10+1+5”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平台,新建畜禽良种产业科技示范园区7座、高代次畜禽良种场26家、水产良种场8家,构建了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每年有几千个国内外品种在京郊进行试验示范,为加快优良新品种筛选和推广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元资本助推种业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引导成立了“北京农科城投资有限公司”,吸引基金群和行业优势资源对接种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的价值化、商品化、股权化和产业化。农科城建设三年来,种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的总和增长了2倍。北京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种子生产者给予政策性保险补贴。充分整合5 700多家金融机构、490多家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5家世界知名外资证券机构中国代表处为种业服务。2014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共同签署了北京杂交小麦种业一揽子保险协议,保险方案包括制种育种、专利产权、良种质量、技术服务、良种推广等环节,涵盖制种、种植全过程。其在保险险种设置和配套方案组合方面均属首例,是北京用科技优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北京建设“种业之都”打造涉农风险防控体系做出了探索、奠定了基础。为推动北京市种业企业科技研发机械化水平,北京市政府将“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发展所需的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与加工机械设备纳入北京市农机购置补贴范围。2013年,市农业局投入1 190万元,采购玉米、小麦两用科研用播种机和联合收割机,用于服务通州国际种业园区的入驻企业。


5探索和实践商业化育种新模式


按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构建稳定的市场渠道,以知识产权、股权投资为纽带,探索和实践相关主体在产业链各环节上协同创新、利益合理分享的商业化育种模式。利用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市科委促成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北京德农等5家企业建立“农科城玉米品种开发联合体”,按照“企业需求、订单育种、联合开发、共拓市场”的原则,成功促进了“京科968”玉米新品种权交易,交易额达到2 000万元。科企通过联合对品种产业化开发,让京科系列玉米品种推广面积达到600万亩,一跃占到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8%。围绕中单系列玉米的选育和开发,按照“资本前期介入-选育突破性品种-产权经营交易-企业联合开发-良种产业化生产”模式,引导推动资本介入种业前端科研。“中单909”玉米新品种实现知识产权经营交易和产业化推广的新突破,玉米审定两年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引导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与北京德农、山西屯玉等8家骨干企业合作,组建中玉科企联合种业技术公司,通过协同创建种质资源鉴定与创新平台、生物技术育种研发与应用平台、品种联合测试平台,共担投入、共享成果,共同推进种业技术创新。推动中种集团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资成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以股权投资为纽带,形成企业主体的“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加快了杂交小麦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应用。


(五)提高种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种业企业经济效益稳中有升


近年来,北京市种业企业销售额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北京市四大种业销售额达10288亿元,为全国种业销售额的1/10,年增长率为168%。其中,作物种业销售额4287亿元,约占全国的6%,比2010年提高40%。2010—2013年,作物种子企业四年主营业务总收入达22144亿元,利润总额达2282亿元,占全国93%。主要以粮食作物销售为主,具体销售量及销售额最大的仍是玉米种子,4年销售总额达8089亿元,占种子销售总额的48%,其次是水稻种子、蔬菜种子;苗木产业总销售额达335亿元;水产种苗销售额由2008年125亿元增长到251亿元,占北京市渔业销售额的197%,占全国水产苗种总销售额的046%,年增长率达到150%,比全国增长速度高914个百分点;畜牧种业销售额为24亿元,与2008年相比,年增长率达到106%(表1-3)。


表1-3北京种业经济效益情况


指标名称单位200820102011201220132008—2013年

均增长率(%)


农作物种业销售额亿元266630544585121428797

畜禽种业总产值亿元161955212324106

水产种业总产值亿元125130141247251150

合计亿元47251396821766810288168

资料来源:北京市农业局

2以种业科技园建设驱动区域经济增长


种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了科研创新、企业孵化、会展展示、交易交流、公共服务五大功能,促进了优势资源、人才企业聚集,发挥了产业集聚的外部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高端服务平台建设了种业研发中心、种苗繁育中心、展示交易中心,聚集人才、企业、研发机构资源,研究制定良种繁育的标准规程,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开展育种研究、试验示范的展示推广活动。顺义区建设的“国际鲜花港”项目,现已成功举办3届菊花文化节、3届郁金香文化节、两届百合采摘节、一届元宵花展,共计9次大型市级花事活动,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吸引北京市花木公司等20多家花卉企业入驻园区,搭建了企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的交流合作平台。


3以现代会展经济建平台助产业融合


北京市以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为契机,丰台区着力打造“一部两会三平台多基地”,即建设种业研发办公总部;举办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和北京种子大会;建设种子检测实验室、种子交易中心和种业交易市场3个平台;建设以庄户籽种展示基地为主、王佐周边农业园区为辅的展示基地群的种业格局,推进种业研发办公总部、种业会展功能区、种业检测检验体系、种业交易体系、品种展示体系、种业金融服务体系等六方面建设,实现“以会兴种”。同时大会的成功举办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丰台区顺应提出打造北京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的构想,以青龙湖文化会都建设为带动,加大重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工作,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和生态休闲产业。借助世界种子大会的筹办,种子展示基地升级改造和国际种子检测实验室建设;成功引进国开东方、北科建等企业入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不断发展。


4以种业产业带优化现代农业布局


近年来,北京市种植、畜禽、水产、林果花卉四大种业布局优化,也推动了北京现代农业合理化区域布局。种植种业形成了优质小麦种子、杂交玉米制种、食用菌菌种、瓜菜(草莓)种苗和马铃薯脱毒种薯5条产业带;畜禽种业形成了种猪、奶牛、肉种禽、蛋种鸡4条产业带;水产种业形成观赏鱼种苗、鲟鱼、虹鳟鱼种苗、罗非鱼种苗产业带;打造了观花观叶植物、彩叶树种、生物质能源树种、造型树种、乡土树种、大规格园林绿化苗木等特色林木种苗示范基地;按照北京“八大优势树种”产业带布局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并建立精品盆花种苗、切花百合、彩色马蹄莲、高档切花种球、花坛花卉、乡土花卉、月季、高档盆花、菊花、红掌和火鹤等种苗种球生产示范基地。


展开
目录

第一篇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报告1北京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北京种业发展成效


二、北京种业发展总体评价


三、北京种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四、北京种业发展未来趋势分析


五、推进北京种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报告2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服务模式与机制构建


一、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服务环境分析


二、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服务的模式


三、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服务机制构建


四、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服务存在的问题


五、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协同服务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报告3北京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对策研究


一、北京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


二、北京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三、国内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借鉴


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报告4对提升科研院所惠农服务能力的思考


一、科技惠农服务体系建设


二、科技惠农服务面临的形势分析


三、推进科技惠农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报告5农产品市场消费大数据应用现状的分析


一、大数据分析在农产品市场消费中的应用


二、农产品市场消费大数据应用体系架构


三、农产品市场消费大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篇都市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报告6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做法及启示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与形态


二、国内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做法


三、北京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启示及建议


参考文献


报告7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的经验借鉴


一、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内涵及运行机制


二、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操作



三、对北京实施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报告8意大利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及其启示


一、意大利农业发展概况


二、意大利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三、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报告9山区农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


一、法国山区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二、瑞士山区农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三、日本山区农业发展的政策


四、对北京山区农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报告10发达国家农业节水生态补偿的实践与启示


一、农业节水生态补偿的内涵


二、国外农业节水生态补偿实践的经验总结


三、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第三篇都市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报告11关于农业新业态的初步研究


一、农业新业态的概念与特征


二、农业新业态的类型


三、当前农业新业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促进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对策建议


报告12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演进机理研究


一、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层次结构


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功能演进


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功能演进


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社会功能演进


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演进


报告13基于“三生”系统分析的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

路径选择研究


一、北京山区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二、北京山区生产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三、北京山区生活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四、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报告14科研院所视角下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相关农业科技政策及演进历程分析


二、农业科技政策实效


三、农业科技发展新形势和农业科研院所发展面临的

困境


四、对农业科研院所发展政策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