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第二辑) 中国传统射箭专辑》:
所谓“中国民族体育”,就是指有别于西方体育和其他国家体育的中国人自己的本土体育。20世纪前半叶(1911—1949年),相对于大规模进入中国的西洋体育,有人将中国的本土体育称为“土体育”。
我们说中国本土体育是一个“内容博大而结构复杂的文化体系”,这主要因为它是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来的。在所有的交流活动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交流,此外还有区域文化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有时候是以战争的形式。几千年来,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如同百川归海一样,最终汇集到了主要由汉民族建构的中华文化的大海之中,沉积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所以汉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体育文化,表面上似乎是单一民族的产物,其实是有着鲜明的多民族汇合融通的痕迹,这在诸如马球、射箭、摔跤这些古典项目上看得一清二楚,历史脉络清晰可寻。
民族交流比较好理解,说到中外交流,似乎是比较陌生,研究者们很少有人谈到。其实早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体育文化中就有外来因素,就蕴藏着中外交流的成果,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尽管中国曾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形式多途径的中外文化交流曾被彻底阻断。以被许多人视为“国粹”的武术为例,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来自南亚次大陆、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具体说,受到过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明代是武术开始大规模民间化、流派化,并自主地走向体育化道路的时代。这时,无论是军旅武艺还是民间武艺,都曾吸收了来自日本的刀法,还有来自埃及的刀法等。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后,拉动了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热潮,表面上看,似乎是一边倒式的“交流”,只有进而没有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数量上与日俱增的华侨华人,把中国民族体育带出国门,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安家落户,使当地的原住民有机会看到中国人是怎样“玩”体育的。久之,武术、舞龙、舞狮、龙舟、踩高跷等,成了华人文化的标志,当地居民不但乐于观赏,渐渐地也有人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一下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情趣。另一方面,西洋体育也有个本土化的问题,由此便衍生出了许多洋体育的“次生形态”,或是土洋结合的项目。举例说,我的出生地甘肃省,是一个相对偏僻的省份,但有图片资料显示,至少在清代末年的1906年左右,那个省西部的凉州(今武威市)就有了足球队。但这并不代表足球已经普及,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那里的小学里还盛行着一种叫“毛蛋”的实心小足球,球是用羊毛毛线缠绕而成的,比正式的足球小得多,学生们和班级之间经常玩毛蛋比赛,场地比较小,规则基本上是足球的,裁判用语甚至是英语。在中国,特别是内地省区,毛蛋一类的民间体育项目还有不少,我们很难给它定性,它其实是西洋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形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