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已有研究选评
1.2.1 国际农业增长阶段理论概述
1.2.2 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数据来源
第2章 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
2.1 经济增长及其政策取向的阶段性
2.2 世界农业发展阶段的规律及阶段性
2.2.1 农业部门与经济增长
2.2.2 世界农业发展的规律性——农业份额下降
2.2.3 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
2.3 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划分思路
2.3.1 中国农业发展的特殊性
2.3.2 中国农业政策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2.4 中国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2.4.1 满足居民生存需求是农业最基本的功能
2.4.2 消费需求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2.4.3 粮食、食物和食品三个概念的理解
2.4.4 中国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初步界定
第3章 粮食主导农业的发展阶段(1949-1978年)
3.1 “粮食主导”农业的思想渊源
3.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思想
3.1.2 “工业优先发展”的思想
3.1.3 “农耕文明”的农本思想
3.2 “粮食主导”思想贯穿该阶段农业政策的始末
3.2.1 “以粮为纲”基本方针是核心体现
3.2.2 五个“五年计划”是粮食主导农业核心思想的政策落实
3.3 “粮食主导”思想在农业生产和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3.3.1 土地改革使得增加粮食产量成为可能
3.3.2 统购统销政策是粮食主导农业思想的拓展
3.3.3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粮食主导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3.4 “农业学大寨”是粮食主导农业发展思想的一种体现
3.3.5 农村改革序幕揭开,粮食主导农业政策逐步移位
3.4 粮食主导农业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和特征
3.4.1 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下
3.4.2 农业种植以粮食为主
3.4.3 粮食在农产品产量结构中处绝对优势但增速缓慢
3.4.4 居民食物消费以粮食为主
3.4.5 粮食由净出口逐渐转向净进口且进口量不断增大
3.4.6 农业总产值增速缓慢,粮食为主的种植业所占比重大
3.4.7 “优先发展工业”政策下农民购买力低下
3.5 食物主导农业开始萌芽
第4章 食物主导农业的发展阶段(1979-1999年)
4.1 食物主导农业阶段农业发展政策取向
4.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粮食农业向食物农业转换的思想前提
4.1.2 五个农业中央一号文件是食物主导农业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4.1.3 “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使食物农业得以巩固和发展
4.1.4 国家首个“食物纲要”的颁发使食物农业理念得以升华
4.1.5 其他农业配套政策有力促进食物农业顺利发展
4.2 食物主导农业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和特征
4.2.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很大
4.2.2 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下降迅速
4.2.3 农业总产值中牧业、渔业增加较快
4.2.4 粮食、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较快
4.2.5 粮食产量增长速度低于非粮食类产量增长速度
4.2.6 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中非粮食类食物增加较快
4.2.7 农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
4.3 食物主导农业阶段的问题症结
4.3.1 “卖粮难”与粮食增产高峰交替出现
4.3.2 农民收入增长下滑,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4.3.3 乡镇企业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
4.3.4 农业内部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
4.4 食品主导农业开始萌芽
第5章 食品主导农业的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5.1 食品农业阶段农业发展政策倾向
5.1.1 21世纪三个“五年计划”为食品农业发展提供思路保障
5.1.2 13个中央一号文件为发展食品主导农业提供政策保障
5.1.3 《国家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为食品农业发展绘制出总蓝图
5.1.4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逐步被强化认识
5.2 食品农业初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5.2.1 粮食实现十二连增,食物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5.2.2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结构不断调整
5.2.3 食物加工产能快速增长,满足居民多样化食物需求
5.2.4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5.2.5 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城镇化水平过半
5.2.6 农业投入持续增加,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
5.2.7 土地流转日益加快,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5.3 食品主导农业阶段的问题和发展困境
5.3.1 “三农”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缺失,农业发展政策有待完善
5.3.2 农产品加工技术相对落后,食品农业发展受制
5.3.3 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城乡统筹困难较多
5.3.4 农业生产力与资源布局错位,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5.3.5 养殖结构调整空间大,生产结构需优化
5.3.6 农民外出务工浪潮迅猛,农业生产内部矛盾显现
5.4 农户外出务工影响因素及对农业生产的实证
5.4.1 农户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定性判断
5.4.2 理论框架和模型变量
5.4.3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4.4 模型估计与结果
5.4.5 结论与建议
第6章 基于消费结构变化的未来农产品供给判断
6.1 基于目前食物消费增长的未来消费结构变化预测
6.1.1 口粮消费及“十三五”需求预测
6.1.2 蔬菜、水果消费及“十三五”需求预测
6.1.3 畜产品消费及“十三五”需求预测
6.1.4 指数平滑法预测消费数据与2012年实际消费比较汇总
6.2 基于营养标准的主要农产品“十三五”消费预测
6.3 基于消费需求和人口变化的未来农产品产量供给预测
6.3.1 未来人口变化预测
6.3.2 基于人口数量变化和供需平衡的未来农产品产量供给预测
第7章 国际农业发展阶段特征及食物消费模式
7.1 现代国际农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及特征
7.1.1 美国农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7.1.2 法国农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7.1.3 荷兰农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7.1.4 小结
7.2 国际主要食物消费模式及特征
7.2.1 以美国为代表的“动物性食物消费为主”模式
7.2.2 以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模式
7.2.3 以日本为代表的“动植物均衡消费”模式
7.2.4 小结
第8章 未来我国农业及食物发展的战略选择
8.1 完善支持政策,构建食物安全长效机制
8.1.1 构建国家食物安全战略新思路
8.1.2 完善补贴政策,发挥补贴效用
8.1.3 以营养敏感型农业为契机,树立食物发展新理念
8.2 优化生产结构,确保国家食物数量和结构安全
8.2.1 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同时兼顾其他食物需求
8.2.2 以草牧业为发展重点,调整畜产品品种结构
8.3.3 稳定蔬菜、水果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
8.3 根据区位优势,制定区域食物发展战略
8.3.1 建立全国区域性食物发展战略
8.3.2 设立“省食物自给红线”
8.4 发挥食品工业双重效用,撬动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
8.4.1 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8.4.2 加快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的食品加工业发展,发挥营养保持效用
8.5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新型农业产业化之路
8.5.1 稳步推进农业规模化
8.5.2 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
8.5.3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8.6 加强营养宣传,引导合理消费
8.6.1 加快国内大豆产业发展
8.6.2 引导居民适当增加全谷物类食物消费
8.6.3 强化均衡膳食、营养消费的宣传和普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