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9218195
  • 作      者:
    张云中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张云中,男,1985年生,甘肃景泰人。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2012年分获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情报学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组织、情报分析。2015年获得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奖。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6项,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Web2.0下,folksonomy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会化标注系统中,以实现自由、灵活、便捷的网络资源组织,folksonomy知识发现已成为优化和完善folksonomy体系的有效方式。本书引入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并建构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体系,通过揭示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原理,从目标、产物、模型和流程四个维度分别解析了folksonomy中的用户行为分析、用户偏好挖掘和语义关系发现。该理论必将提高folksonomy系统中知识发现的效率和能力,进而带来folksonomy自身的不断优化,*终促进web2.0下folksonomy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环境的不断变革,正促使互联网发生令人瞠目结舌的快速发展,其中又以web的不断演进最为突出,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web经历了从Web1.0到web2.0的转变,正逐步迈向web3.0和web4.0的新时代。Web1.0下,网站向用户单方向提供编辑处理后的html网页,而网络用户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获取所需资源。在知识组织方面,面对无序、动态的海量网络信息,传统的知识组织方法(如传统分类法、主题法)等已显得无能为力,因而产生了以搜索引擎、主题标引、超链接、门户网站、分类导航系统为代表的网络信息组织与搜索工具,为用户浏览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Web2.0则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以博客、RSS等为代表的Web2.0更注重网络用户的交互作用,网络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使用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制造者,web2.0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参与,正如O'Reilly Media创办人Tim O'Reilly在文献[ ]中指出:"Web2.0强调使用者可以控制自己拥有的信息或资料,且web2.0的核心精神为关注使用者层面"。Web2.0与web1.0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交互性,从Web1.0到Web2.0标志着互联网已经由过去单向的、面向操作的技术平台转变为互动的社会化空间。Web2.0的初露端倪,使得网络用户在制造、浏览、共享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开始了信息分类组织的新的尝试。

实质上,web的演进,不仅仅是从"数据网"演化成"社会网"乃至"语义网",它也带来了网络知识组织理论的不断变革。也就是说,web2.0的出现,使得web1.0下的传统网络知识组织方法又陷入了困境:其一,传统信息组织的主流是主题标引,而主题标引的主题词是从主题词表中选取出来的,主题词表最大的缺陷是不能及时将新出现的重要理论、学科、事物、技术、材料等主题概念增补到词表中,无法及时地反映最新的信息。其二,传统的网络信息组织方法几乎全是针对文本,无法对图片、视频等信息进行准确的标注,致使用户在查找此类信息时非常困难。其三,各种综合性的门户网站或搜索引擎的分类导航系统,是面向整个网络信息、整个网络用户的,类目的设置是事先做好的,网络用户只能使用不能更改。其四,传统的的信息组织方式已经无法对web2.0环境下大量的信息给出准确的对应类号,无法辨认用户,无法根据用户的信息行为特征挖掘出恰当的信息,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与Web2.0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背道而驰。

Web2.0不仅使用户实现了由被动的接受信息者到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双重身份的转变,而且也使用户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用户角色的转变使得网络资源变得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格式各异。显然,传统网络信息组织方法对目前网络信息组织已经不能胜任。因此,web2.0下,亟需采用一种特殊的"元数据"和信息组织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组织来用户的客观需求,这就是Folksonomy。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Web的演进与网络信息组织理论的变革
1.1.2 Folksonomy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
1.1.3 Folksonomy知识发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1.4 相关理论为folksonomy知识发现提供契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Folksonomy的研究进展
2.1.1 国内folksonomy研究的共词分析
2.1.2 国外folksonomy研究的共词分析
2.2 Folksonomy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2.2.1 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研究现状
2.2.2 Folksonomy用户偏好挖掘研究现状
2.2.3 folksonomy语义关系发现研究现状
2.3 形式概念分析与folksonomy知识发现的结合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Folksonomy理论
3.1.1 Folksonomy的定义和相关概念辨异
3.1.2 Folksonomy的特点
3.1.3 Folksonomy的典型应用
3.1.4 Folksonomy对图书情报领域的影响
3.2 形式概念分析理论
3.2.1 形式概念分析理论的重要定义
3.2.2 概念格的构造算法
3.2.3 形式概念分析工具简介
3.3 知识发现理论
3.3.1 知识发现的定义和相关概念辨异
3.3.2 知识发现的知识类型
3.3.3 知识发现的基本任务和技术分类
3.3.4 知识发现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3.4 本体理论
3.4.1 本体的基本概念
3.4.2 本体的分类
3.4.3 本体的逻辑结构
3.4.4 本体描述语言及本体编辑工具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原理
4.1 形式概念分析、folksonomy与知识发现三者的关系
4.1.1 形式概念分析与folksonomy的关系
4.1.2 形式概念分析与知识发现的关系
4.1.3 Folksonomy形式概念分析与知识发现的内在联系
4.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形式化及其形式背景
4.3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模型
4.3.1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的要素分析
4.3.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的要素关系
4.3.3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模型构建
4.4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nny知识发现的核心方向
4.4.1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的三大核心
4.4.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知识发现方向的歧化途径
4.4.3 Folksonomy知识发现三大核心方向之间的关联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
5.1 Folksonomy中的用户行为分析的目标与产物
5.1.1 单用户的用户标记行为
5.1.2 用户群的聚集与形成
5.1.3 用户群标记行为及用户群的遴选
5.1.4 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的产物
5.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模型
5.2.1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模型构建
5.2.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模型的具体内容
5.3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的详细流程
5.3.1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的准备阶段
5.3.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的分析阶段
5.3.3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的实现阶段
5.3.4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分析的收尾阶段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偏好挖掘
6.1 folksonomy中的用户偏好挖掘的目标与产物
6.1.1 单用户的用户偏好挖掘
6.1.2 用户群的用户偏好挖掘
6.1.3 Folksonomy用户偏好挖掘的产物
6.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偏好挖掘模型
6.2.1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偏好挖掘模型构建
6.2.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偏好挖掘模型的具体内容
6.3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群的用户偏好挖掘流程
6.3.1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群的用户偏好挖掘的准备阶段
6.3.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群的用户偏好挖掘的分析阶段
6.3.3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群的用户偏好挖掘的实现阶段
6.3.4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群的用户偏好挖掘的收尾阶段
6.4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单用户的用户偏好挖掘流程
6.4.1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单用户的用户偏好挖掘的准备阶段
6.4.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单用户的用户偏好挖掘的分析阶段
6.4.3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单用户的用户偏好挖掘的实现阶段
6.4.4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单用户的用户偏好挖掘的收尾阶段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语义关系发现
7.1 Folksonomy中的语义体系和语义关系类别
7.1.1 Folksonomy中的语义体系
7.1.2 Folksonomy中语义关系的主要类别
7.2 Folksonomy与本体的语义关联
7.2.1 本体与folksonomy的异同分析
7.2.2 本体与folksonomy的融合机制
7.2.3 Folksonomy语义与本体语义的关联映射
7.3 Folksonomy语义关系知识发现的目标与产物:folksonomy局部本体
7.3.1 Folksonomy局部本体的产生和定义
7.3.2 Folksonomy局部本体的特征
7.4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语义关系发现模型
7.4.1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语义关系发现模型构建
7.4.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语义关系发现模型的具体内容
7.5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语义关系发现的详细流程
7.5.1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olksonomy语义关系发现的准备阶段
7.5.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语义关系发现的分析阶段
7.5.3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语义关系发现的实现阶段
7.5.4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语义关系发现的收尾阶段
7.6 本章小结

8 实证研究:Delicious中的知识发现
8.1 实证研究对象选取:Delicious系统
8.2 数据准备
8.3 实证分析
8.3.1 实证分析一:Delicious中的用户行为分析
8.3.2 实证分析二:Delicious中的用户偏好挖掘
8.3.3 实证分析三:Delicious中的语义关系发现
8.4 结果评价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