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对全书的主要分析结果进行了概括和提炼,从农民工的就业地位、工资及其差距、社会保障和住房状况四个方面,说明了农民工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改善状况。农民工状况的改善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一是长期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农民工作为非技能劳动力主体成为主要的受益人群。二是对农民工就业的制度性约束和政策性限制逐步被取消,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他们也从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带来的收益中分享了部分好处。三是城镇政府和用人单位也意识到农民工已成为一种优质劳动力资源,他们的认真工作态度和高效率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农民工还被看作一种“经济实惠”型劳动力资源,他们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很少享受到当地的公共服务,节省了政府财政支出。四是城镇居民对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认识在改变,接纳意愿在提高,对农民工的依赖性也在提高。城镇居民越来越意识到城镇生活离不开农民工和外来劳动力。
第2章分析了流动人口和劳动力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根据传统劳动力流动模型,如哈里斯-托达罗模型(Harris-TodaroModel),认为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力来自追求更高的收入,他们是从低收入(工资)地区流向高收入(工资)地区。现代劳动力流动理论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作了不同方面的扩展,认为劳动力流动或迁移不仅受到高收入的诱惑,还有很多利益上的考虑,是追求福利的最大化。劳动力流动或迁移不仅要考虑短期收入的差异,而且要考虑两地之间长期利益的差异,也就是说,时间因素是劳动力迁移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更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迁移行为不是一个个人决策模型能够加以解释的,它是一个家庭行为决策过程。是否迁移更多的是考虑了家庭总体福利最大化后作出的一种选择。有关劳动力迁移行为的经验研究文献已经很多了。第2章主要分析已经迁移的流动人口(不管是城镇户籍的还是农村户籍的)在当地长期稳定生活和就业的意愿。这是一个有一定新意的研究课题。该章的分析结果显示,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收入差异是影响劳动力迁移意愿的一个重要变量,但不是唯一的。他们是否能够在当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福利保障,他们是否能够融入当地社会、适应当地风俗习惯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迁移意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