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经解析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89256
  • 作      者:
    张尚仁著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古之真人,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老聃,古之博大真人哉!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尚仁,1942年1月出生于广东梅县,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65-1984年在云南大学任教,1985-1990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管理学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6年越级提升为教授,1988年任研究所所长,1991年调任广东行政学院院长,2000年广东行政学院与广东省委党校合并。2005年被云南大学聘为教授,2006年被云南大学聘为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1989年被《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哲学家”栏目介绍,1988年获广东科技突出贡献二等奖并被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0年为广东省委省政府“成才之路报告团”成员并被授予“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获广东省委省政府“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同时入编广东高级专家大辞典。
  已出版著作36本,代表作为《欧洲认识史概要》《社会历史哲学引论》《道德经解析》,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共计600余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习主席在欧洲学院发表讲话时说:“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认真研读其文,实为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所必需。《当代学人文库:道德经解析》致力于恢复老子“博大真人”的形象,让其阐述的中国精神再放异彩,系统地探讨和构建《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化深远简奥为平易晓畅,不论是修道养生者,还是传承文化者,都不可不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学人文库:道德经解析》:
  四、雅俗共赏
  以《道德经》为标志的“道”文化得到了雅俗认同。在雅文化中,“道”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概念;在俗文化中,“道”则成为民众普遍认同的观念。
  中华雅文化,集中体现在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中。百家争鸣说明学术思想各有侧重,但各家同根同源且都言“道”,又是异中之同。明末清初的著名哲学家黄宗羲明确指出:“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百家中道、儒及后来传人的释家对后世影响最大,道、儒、释三家被公认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三根支柱。但三根支柱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植根于共同的基础之上,这个共同的根基就是“道”文化。
  “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虽然在之前的《诗经》和《易经》中已广为使用,但老子的《道德经》才将其确立为宇宙人生的最高概念。以“道”为本体的哲学,虽然不一定被道家之外的各家作为本家的学说,但实际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道德经》其实是老子以个人智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提升。古代的思想流派,除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外,其他各家如心学、理学也论述过本体问题,但大多数都侧重于社会治理和人生修养方面,道家则从宇宙观出发,并将其贯彻到社会人生,探索循“道”而为的社会治理规律和人生修养的内涵,也就是说明怎样治国,怎样为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论述中华传统文化时,以道家学说作代表是合理的。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儒两家的区别主要在于,道家在强调天道与人道统一时,对天道做了深刻的论述,人道则是天道的引申;儒家则侧重于人道的说教,对天道只是表示敬而远之。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时,“道”主要表现为人的伦理原则。后来荀子说“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荀子·儒效》),更表明“道”也是儒学的基础性概念。释家是佛教的理论,佛教由印度传人中国,以唐玄奘为界,以前主要为传播印度佛教,以后自禅宗起,佛教中国化了,形成了中国佛教。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释家,主要指中国佛教。禅宗并不主张人生在世只是为了死后进入天国做准备,而认为现世和来世不存在鸿沟,人生活在现世中,只要能“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释家的理论,亦与道家相融。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开篇之句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指根本的、终极的“道”。三祖将达到“至道”作为最高的追求。老庄的道学,本是禅宗六祖慧能思想的依据。禅宗认为“运水搬柴,无非妙道”,将“妙道”视为成佛。《六祖坛经·悟法传衣第一》中说:“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传香忏悔第五》又说:“无上佛道誓愿成。”明确地将中国佛教的最高“愿”确定为“佛道”。六祖的“自性真空”说,实为追求精神的彻底解放和自由,这本是道家的代表之一庄子阐述的思想,难怪有人将庄子思想看作中国佛教的一个来源。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老子其人
第二节 老子与《老子》
第三节 老子与道家及诸子百家
一、道家的源头
二、老子在道家的地位
三、道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
第四节 道家与中华传统文化
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二、诸子百家时期道家最盛
三、老子和孔子的关系
四、秦统一中国后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发展
五、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家情缘

第二章 《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第一节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的几个观点
一、儒家代表说
二、儒、释、道三家代表说
三、惠能代表说
四、道家代表说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一、博大精深
二、源远流长
三、独特价值
四、雅俗共赏
五、国际影响
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代表者的崇高境界
一、“善为道者”的精神追求
二、“微妙玄通”的哲入学养
三、“善者不辩”的学术风格
四、“复归其根”的思维特点
五、“深不可识”的敦朴形象
六、“以百姓心为心”的情怀
七、史诗式的文体文风

第三章 《道德经》哲学的思想体系问题
第一节 《道德经》有无哲学体系的歧见
第二节 《道德经》哲学体系的相关问题
一、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二、构建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三、形成哲学体系的意义
四、哲学体系的构成
第三节 《道德经》哲学的范畴体系
一、《道德经》哲学的一级范畴
二、《道德经》哲学的二级范畴
三、《道德经》哲学的二级以下范畴
四、《道德经》哲学范畴体系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 《道德经》哲学的道论
第一节 《道德经》哲学的本体论
一、“玄道”本体论
二、“道”为“天下母”的本原论
三、“道生之”的生成论
四、“惟道是从”的价值论
第二节 《道德经》哲学的运动论
一、反向转化是“道”的运动形态
二、弱者的反向转化是“道”的功用
三、“无、有”转化的运动哲理
四、运动论在《道德经》哲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 《道德经》哲学的认识论
一、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对象
二、以“不知”为前提的哲学认识论
三、从“不知”到“知不知”的认识过程
四、“知者不言”的认识境界
第四节 《道德经》哲学的方法论
一、“为之于未有”
二、“其安易持”
三、“图难于其易”
四、“慎终如始”
五、“大制不割”

第五章 《道德经》哲学的德论
第一节 “道”、“德”关系的多种解释
一、“道”是内在本质,“德”是外在表现
二、“道”是整体,“德”是部分
三、“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
四、“道”是万物共有,“德”是人的品德
五、“道”无意识,“德”有意识
六、“道”超经验,“德”可经验
第二节 “德”的层次结构
一、上德
二、下德
三、上仁
四、上义
五、辛L
六、道、德、仁、义、礼的逻辑
第三节 人的“育德”
一、“三宝”论
二、“七善”论

第六章 《道德经》哲学的人性论
第一节 人性与道性
一、人的自然本性
二、以“圣人”喻复归自然本性的人
三、以“婴儿”喻符合自然本性的人
第二节 人性与人为
一、人类存在生存危机的内在原因
二、以劳动解读人为
三、人性复归自然的可能性
第三节 人性与人欲
一、人欲是人性的弱点
二、人的欲望膨胀造成人性堕落
三、人类社会道德败坏造成人性堕落
第四节 人性的复归
一、个人“复归于婴儿”
二、人类“复归于无极”
三、世界“复归于朴”

第七章 《道德经》哲学的社会历史论
第一节 《道德经》的历史理论
一、《道德经》编章 造成的问题
二、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论
三、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与伦理
四、历史的曲折与衰退
五、历史与文化
六、研究历史的意义
第二节 《道德经》的社会治理论
一、“善治”的理念
二、社会治理主体
三、社会治理措施
第三节 “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社会治理思想
一、“为无为,则无不治”思想的内涵
二、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途径
三、“为无为,则无不治”思想的合理内核

第八章 《道德经》哲学的修养论
第一节 修养的含义
一、修养论在《道德经》中的地位
二、“修养”的内涵和外延
三、修养与养生
第二节 修养的境界
一、修养境界的含义
二、修养的崇高境界
三、提高修养境界应克服的人性弱点
第三节 修养的途径
一、清静稳重
二、为而不争
三、知止不殆
四、善摄生
第四节 修养的目的
一、圣人的理想人格
二、圣人的为人处事
三、修养成圣的伟大意义
附录一 通行本《道德经》
附录二 新编《道德经》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