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是粮食问题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成果。作者在多年持续深入粮食主产区进行广泛调查,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情况。沿着粮食产业链,本书从粮食生产支撑条件、生产过程、加工流通、国际资源和市场利用等角度分别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路。
本书的姊妹篇《中国粮食生产调查》(2014年出版)对种粮大户的研究,首次完成了对全国种粮大户发展的统计调查,对粮食生产方面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对我国粮食供求形势、面临的挑战、可能的出路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对策建议,为决策层和有关部门提供了参考依据。两本书互为依托,形成了分析粮食安全问题的整体框架。
《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二、我国实现粮食充足供给的基本经验
丰衣足食,是人类追求的基本目标。实现食物充分有效供给,也是当今世界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人均所需基本的热量为2100卡,对应的人均谷物消费需求为219公斤。而从全球的情况来看,除了少数发达国家和资源禀赋条件很好的国家外,多数国家并未很稳定地解决粮食供给问题。迄今为止,10亿左右人口仍然处于营养不良或者饥饿状态。在贫困国家,人均日消费粮食提供的热量仅为2000卡,整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粮食生产和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但直至改革开放以后,粮食领域的生产关系才理顺;直到世纪之交,粮食流通体制才基本改革到位;直至最近几年,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制度框架才初步建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生产发展过程,我国之所以能形成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局面、具备主动把控粮食供需格局能力,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基本生产关系
选择何种经营制度,必须符合发展规律。农业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既然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就意味着生产者必须与自然环境和生产对象高度和谐。而由于自然环境多变,生产对象特殊,生产过程复杂.只有在生产成果与生产者自身利益紧密挂钩的情况下,生产者才可能真正贴心经营。纵观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不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论经营规模大小,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都为家庭经营。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农业也长期实行家庭经营制度,这也是成就我国绚烂农耕文明的基本原因之一。新中国初期我国也实行家庭经营制度,但随着合作化运动的过快展开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迅速建立,我国建立了集体统一经营体制。然而,广大农民显然并不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经营体制,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尽管基本核算单位多次调整,但是都解决不了农民内在积极性不足的问题。1957年,我国人均占有粮、棉、油分别为306.0公斤、2.6公斤和6.6公斤,但到1978年,全国人均占有粮、棉、油的数量分别为318.7公斤、2.3公斤和5.1公斤,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提高。
尽管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但基层干部和农民始终都在探索回归家庭经营。“包干到户”在安徽得到认可以后,联产承包制很快在全国推行开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安徽、四川、贵州等省的部分农村干部和农民,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农业经营形式,对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进行了改革。邓小平在1980年5月31日的一次谈话中就明确指出,“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之后,中央召开了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形成了讨论纪要。1980年9月27日,中央发出了印发这个会议纪要的《通知》,允许有多种经营形式、多种劳动组织、多种计酬办法同时存在。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肯定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肯定了联产承包制的作用。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形式。尽管当时使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壳”,但客观上形成了“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自己的”的经营体制,“联产”实际并未执行,本质上就是家庭经营。
……
第一篇 总体研究篇
第一章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粮食安全调控
一、 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新成就
二、 我国实现粮食充足供给的基本经验
三、 新常态下粮食供求平衡呈现新特征
四、 “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五、 树立粮食安全调控新思维
六、 粮食安全调控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七、 保障措施
第二篇 支撑条件篇
第二章 中国特色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研究
一、 农业支持政策: 内涵、分类与评估方法
二、 目前中国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
三、 我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四、 现行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的问题与挑战
五、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六、 对策建议
第三章 耕地经营权流转与粮食安全关系问题研究
一、 粮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二、 耕地经营权流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三、 耕地流转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 政策建议
第四章 水利建设与粮食安全
一、 水利建设的成就
二、 农田水利对粮食总产的贡献分析
三、 当前农田水利发展存在突出问题
四、 水利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和总体战略思路
第五章 科技改革发展与粮食安全
一、 我国农业科技体系的发展过程
二、 技术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率分析
三、 农业科技体系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推动农业科技改革发展
第六章 种业发展与粮食安全
一、 中国种业发展取得的进展
二、 中国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 中国种业面临的主要体制制约
四、 对策建议
第七章 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与粮食安全
一、 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的国际趋势
二、 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支撑体系建设进展
三、 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供给面临的问题
四、 健全农业生产资料支撑体系
第八章 农业机械化与粮食安全
一、 我国农业机械化再次掀起新高潮
二、 我国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三、 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 对策建议
第九章 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
一、 与粮食生产相关的资源环境要素
二、 化学投入品对粮食产地环境的影响
三、 国外农业资源利用的技术措施与经验
四、 基本趋势
五、 政策建议
第三篇 组织体系篇
第十章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组织体系
一、 国外农业组织体系概况
二、 我国农业组织体系的现行构架
三、 我国农业组织体系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 健全我国农业组织体系
第十一章 现阶段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一、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
二、 研究方法
三、 粮食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
四、 长江中下游区粮食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以水稻为例
五、 黄淮海区粮食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以小麦为例
六、 东北平原区粮食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以玉米为例
七、 基本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十二章 规模种粮户发展问题研究
一、 规模种粮户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二、 规模种粮户对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 地方支持规模种粮户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四、 规模种粮户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五、 扶持规模种粮户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措施
六、 完善配套政策
第十三章 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
一、 家庭农场与其他经营主体的关系
二、 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三、 家庭农场的发展效应
四、 家庭农场发展前瞻
五、 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六、 结论与建议
第十四章 粮食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
一、 我国合作社政策演进过程
二、 我国粮食生产经营联合与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 种粮合作社的发展成效
四、 粮食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 政策建议
第十五章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问题研究
一、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不等于转入土地
二、 工商资本转入土地直接经营可能面临的难题
三、 工商资本转入土地直接经营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 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行为
第十六章 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研究
一、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二、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 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四、 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四篇 发展调控篇
第十七章 中国食物供求分析及预测
一、 引言
二、 基于贸易历史视角的分析
三、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分析
四、 基于食物生产和人均需求变动视角的分析
五、 基于局部均衡模型模拟结果的分析
六、 2035年中国食物供求平衡预测及节约耕地资源的测算
七、 结论和建议
第十八章 构建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问题研究
一、 “粮食安全”的认识与重新定位
二、 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转化历程
三、 “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施现状及问题
四、 构建“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五、 构建“粮+经+饲+草”四元结构的思路与建议
第十九章 国内外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
一、 分品种比较
二、 比较发现
三、 对策建议
第二十章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一、 1978年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二、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效
三、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验
四、 新阶段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出路
第二十一章 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制度
一、 我国粮食价格制度演变历程
二、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其政策效应
三、 探索建立粮食目标价格制度
第二十二章 我国粮食储备问题研究
一、 我国粮食储备简介
二、 新中国粮食储备历史演进
三、 我国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和发展状况
四、 运营效果和存在问题
五、 建议
第二十三章 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一、 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现状
二、 我国粮食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四、 政策建议
第二十四章 粮食企业的跨国经营
一、 四大跨国粮商的发展历程
二、 跨国粮商发展的特点
三、 跨国粮商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启示
第五篇 国际资源和市场利用篇
第二十五章 世界粮食供求格局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选择
一、 世界粮食供需现状、趋势及特点
二、 我国大宗农产品供需格局
三、 充分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
第二十六章 着眼全球构建新型粮食安全战略
一、 着眼全球构建新型粮食安全战略的意义、边界与底线
二、 注重统筹协调多种关系
三、 构建全球视野的粮食安全新框架
第二十七章 我国农产品进口调控问题研究
一、 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口快速增加
二、 国际竞争力不足是进口快速增加的基本原因
三、 大宗农产品进口双重影响
四、 进口政策选择
第二十八章 推动农业“走出去”
一、 境外农业资源利用步伐明显加快
二、 利用境外农业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
本书各章作者
这两本书针对的问题都很重要,研究的基础工作都比较扎实,内在逻辑比较紧密,分析过程比较严谨,提出的有关建议对制定和完善我国粮食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两本书提供的资料较多,文风朴实,通俗易懂,不仅可以为三农战线的工作人员、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也能够帮助广大普通读者了解国情、民情、粮情。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 陈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