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483010
  • 作      者:
    (英)马丁·吉尔伯特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撒切尔夫人、约翰·梅杰爵士、哈罗德·麦克米伦、哈罗德·威尔逊、托尼·布莱尔、戈登·布朗六位英国首相,跨越20年的一致推荐。
  ★撒切尔夫人办公室藏书
  ★英国《卫报》锡安奖(Guardian of Zion Award)
  ★戴维奖(Dan David Prize)
  ★林德和布拉德利基金会奖(the Lynde & Harry Bradley Foundation Prize)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写作过程中,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数次在寓所与马丁·吉尔伯特长谈;并且两人长期往来通信。
  ★《出版人周刊》“《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是一部经典战争史、现代武器史、领袖传奇史。”
  ★丘吉尔爵士官方传记作者
  ★英国政府首席政策顾问
  ★被授予不列颠帝国勋章,大英帝国骑士爵位

展开
作者简介
  马丁·吉尔伯特,丘吉尔唯一官方传记作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20世纪杰出多产的历史学家之一,著有各类专著共88部,连续入选六界英国首相的智囊团。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是其忠实的读者。1990年,马丁·吉尔伯特“因其著作和研究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被英国政府授予不列颠帝国勋章;1995年,“因其为大英帝国的历史和国际关系作出的贡献”,被英女王封为爵士。2009年,马丁·吉尔伯特被特聘为政府首席政策顾问;2013年,成为英国枢密院官员。英国前首相布朗称:“马丁是我亲密的朋友、人生的导师,是智慧之河的舵手。他的许多见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观点。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和我,都从他的著作中获益匪浅。即使面对历史中无法言说的黑暗困难之境,他的思想也使我们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同时保有人类对于信仰纯真的信念。”
展开
内容介绍
  不列颠帝国勋章获得者马丁·吉尔伯特爵士,呕心四十载,逐一踏访数十个一战主战场,手握丘吉尔有关一战的私人资料,亲访百位一战将军与老兵,研读数十万份资料、档案、回忆录、信函,与参加过一战的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进行了历时长达五年的深入讨论,写就了这部全面深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马恩河战役、伊普尔堑壕战、新沙佩勒之役、加里波利登陆战、凡尔登之战、索姆河反攻、亚眠转折战,马丁·吉尔伯特以一战关键战役为主线串联全书,以层层推进的叙事,扣人心弦地还原了战场上的激烈对抗和帝国统治者与将领们的野心谋略。全书通过一战中还是士兵的希特勒、隆美尔、戈林、罗斯福、戴高乐,一直流亡的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战争伊始就为和平奔走的爱因斯坦等众多独特的视角,勾勒出宏大的时代背景,见证了一战如何影响了一批未来的缔造者们。坦克、飞机、潜艇、航母、速射机枪、野战炮、毒气等大量现代战争武器的成熟运用在本书中也得到完整而清晰的呈现。一战之后,随着帝国瓦解、皇权终结、制度变迁,信仰、道德、价值、艺术也经历了沧桑巨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被撒切尔夫人、约翰·梅杰爵士、哈罗德·麦克米伦、哈罗德·威尔逊、托尼·布莱尔、戈登·布朗六位英国首相,跨越二十年一致推荐;并荣获英国《卫报》锡安奖、戴维奖、林德和布拉德利基金会奖。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政治家、作家、小说家和哲学家都曾反复论及大国间的战争。但很少有人理解与殖民地冒险相对的欧洲之战的本质。已知的只是优势兵力打击遥远、孱弱的敌人时发起的迅猛冲锋,机关炮对阵长矛、巨型海军炮对阵古老火炮的胜利。无论这些冲突对于参与其中的人们而言多么令人胆战心惊,国内的普通大众却丝毫也感受不到这种恐怖。
  为什么要害怕欧洲爆发战争?就在1914年战争爆发前不久,一名法军上校——1870年德国入侵时只是个十来岁的少年——正听到一群年轻军官为战争的前景而举杯,还为发生冲突的可能而大笑。他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的笑声戛然而止:“那么你们是否认为战争永远欢快,总是滑稽可笑?”他的名字是亨利一菲利普·贝当。在两年后的凡尔登,他将见证20世纪最惨烈的一场军事屠杀。
  笑声被贝当打断的那些法国军人都继承了法德两国间的世仇,这种仇恨在40多年前的1871年5月11日达到巅峰。就在这一天,德国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天鹅饭店,签下了那份将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割让给德国的协议。这一天,在德占城市梅斯鸣响礼炮庆祝胜利。1931年,英国史学家巴兹尔.利德尔.哈特写道,“在法国耶稣会圣克莱门特学院的教室内,枪炮表达的信息不需诠释。孩子们一跃而起。校长更加冷静地站起身,叫道:‘我的孩子们!’——然后再也说不出别的话,就低下头,双手并拢举在胸前,仿佛是在祷告。这一恐怖时刻的记忆并未从学生们的头脑中抹去。”其中的一个学生就是19岁的费迪南·福煦,他一想到自己尚未参战失败便已降临的事实就恼恨不已。
  新统一的德国内部并非所有人都对战胜法国心满意足。随着帝国工业实力的增强,德国的其他野心也在蠢蠢欲动。殖民扩张、像英国一样强大的海军、对亚洲穆斯林施加影响,以及在欧洲协调当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等方面的热望,都强化了德国的自卑心态。刚刚于1870年统一的德国,要参与这场谋求力量与影响、帝国与尊重的角逐,似乎已经姗姗来迟。再发动一场战争的需要,以及为打赢这场战争而发展强大军事实力的必要就是退役德国骑兵军官弗雷德里希·冯·伯恩哈迪发表于1912年的著作《德国和下一场战争》一书的结论。1870年,伯恩哈迪作为征服者策马穿行巴黎。在书中,他强调了德国需要发动这场战争,否则就将在这场势力的角逐中败北。“为建立一切自然法则提供基础的自然法则就是,”他写道,“为生存而斗争的法则。”发动战争“有其生物学上的必要性”。比他小40岁的德国士兵们很快就会到战场上验证这一充满信心的理论,并为验证理论而死去。
  1870年的战争是19世纪欧洲大国之间爆发的最后一场战争。色当一役,双方各有3000名士兵罹难。在随后的法国内战中,超过2.5万名巴黎公社拥护者被处死于巴黎,刽子手是法国人自己。战争及其劫后余波,以这个例子,让其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及其难以预知的、甚至邪恶的后果,为世人所知。1870年后,德、法、比利时和英帝国都曾在海外发动战争、遭遇失败或制造屠杀。拿破仑三世之子帝国亲王就是1879年在伊山德瓦纳战役期间及之后死于祖鲁人之手的数百万名英军士兵之一。1894年,霞飞中校率领一支法军纵队穿过撒哈拉沙漠以征服廷巴克图。在世纪之交,一名德军上校法金汉在多国共同镇压中国义和团的运动中,得到了无情残忍的名声,此时德国皇帝将德军比作匈奴人,说出了一句最终反用于他们自身的话:“正像1000年前的匈奴人在其首领阿提拉率领下赢得的名声令中原人不寒而栗,”他说,“也要让德国之名以这种方式在中国为人所知,使中国人不再敢对德国人轻陧斜视。”
  在五年之后的英国议会下院,豪斯曼情绪化的警告得到了时年26岁的保守党议员温斯顿-丘吉尔的呼应。丘吉尔在印度、苏丹和布尔战争中久经战阵后,返回伦敦时却听到人们在为一支能与欧洲敌手作战的军队而大声疾呼。“听到议员们,甚至大臣们平静而又口若悬河地谈起欧洲大战时,我时常感到诧异。”1901年5月13日,他刚当选议员三个月后就这样宣称,过去的战争是“小规模职业军人组成的常规军”打的,而在未来,当“广大农民被动员起来被迫彼此作战”时,一场欧洲之战将以“被征服者的毁灭和征服者遭到几乎同样致命的贸易失调和精疲力竭”而告终。
  丘吉尔警告说,民主将比旧时代的王庭和内阁“更具报复性”,“人民的战争将比国王们的战争更加恐怖”。在十年后的1911年8月9日,正当德国为索取大西洋沿岸海港摩洛哥而煽动起对英法发动一场战争的狂热时,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奥古斯特·倍倍尔就对德国国会提出警告:欧洲战争可能引发革命。人们都笑他杞人忧天,一位议员朝他大喊:“每场战争之后,局面都变得更好!”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战争的前奏1
第二章 “欣喜若狂”14
第三章 开局之战29
第四章 从蒙斯到马恩河44
第五章 掘地为壕:堑壕战的开端58
第六章 临近圣诞:烂泥、软泥和毒虫72
第七章 求破僵局89
第八章 加利波利登陆103
第九章 协约国危急109
第十章 同盟国蒸蒸日上122
第十一章 协约国屡战屡败137
第十二章 “此战将结束于凡尔登。”157
第十三章 “欧洲疯了,世界疯了。”171
第十四章 索姆河会战:注定会有一场血腥浩劫182
第十五章 各线战场的战争200
第十六章 战争激化214
第十七章 战争、逃兵、哗变231
第十八章 西线僵局,东线混乱245
第十九章 帕斯尚尔战役和俄国革命258
第二十章 战争与和平的条款268
第二十一章 胜利边缘的同盟国280
第二十二章 德国的最后一搏289
第二十三章 “战斗,战斗,其他一切全部无关紧要。”296
第二十四章 协约国反攻307
第二十五章 潮水转向324
第二十六章 同盟国的崩溃339
第二十七章 最终停战356
第二十八章 媾和与纪念361
第二十九章 “……纪念那位伟大战友。”37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