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2-1937)》:
近代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留下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包括城市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上海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埠,更有保存于其他各类资料中的数据。这些珍贵的历史数据,是本书进行计量分析的可行性基础。(三)历史城市地理学方法的运用
现代地理学理论中,城市地理学是一个最重要的分枝之一,关于历史及城市发展的各种理论、方法,不计其数。本书则从历史城市地理学出发,引入景观、地理意象等相关理论模型,来分析作为上海城市对外交流窗口的上海港,是如何成为上海城市的标志,又是如何逐步向现代演化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地理学与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资料来源的途径。由于具体的历史背景,近代的各种资料与数据无法达到现代城市地理的要求,这便需要在引进现代地理学方法时,同时顾及历史事实的具体情况。
总之,包括历史学、经济学、城市地理等各学科分析工具的存在,可以为本书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下文将择其要而用之。
在此基础上,本书确定的研究路线与方法如下:
首先,对近代以来上海城市与港口的空间演变过程做比较细致的考证。前辈学者的研究,对城市与港口的整体状况关注较多,对构成它们的各个细节(城区、码头等),也有一定的深入考证。本书即从城市范围、港区范围的定义出发,选取相关标准,判定其具体区域,为后文研究作基础。
其次,对近代上海的各城区变迁与港口的关系做深入的探讨。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区是处于不断扩展的过程之中的,当然各个不同城区的扩张动力并不完全一样。本书以租界、浦东、南市老城区为例,论证港口和城市二者的相互决定性,以及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并运用地理意象、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理论方法,揭示港城二者的关系。
再次,从经济层次,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临港产业各层次的具体状况,并以米粮业为线索,论述产业与港口之间的互动;同时,以定量分析的方式,引入数理模型,分析以贸易为代表的上海港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
最后,以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市政建设经费来源之一——码头捐的变迁,来叙述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上海港的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以及由码头捐而产生的港区与城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各城市建设机构之间的联系。三、史料文献的选取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百余年来所形成的各种史料,可谓汗牛充栋。与上海港与上海城市相关的史料,自然也可以海量计,若要穷尽这些史料,是不大现实的,如何在这些史料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也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与本书直接相关的史料文献,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与本书研究直接相关的,是近代上海港口与城市变迁的各种档案文书。据笔者所知,这些档案现主要藏于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各专业档案馆等,包括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领事团、华界政府及民间机构团体在内的各种会议记录、公报、年报等资料。对它们进行整理是第一步所要做的事情,近些年已经出版的一些资料,如《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等,都是本书的重要史料①;但由于大部分资料仍然以档案的形式保存着,故需要首先在纷繁的头绪中理出一条线索出来。
其次,与上海港贸易密切相关的近代海关史料。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科学精神的部门,海关税务司以严谨的态度,记录下了近百年来中国各港口(包括上海港在内)的贸易、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状况,形成的各种统计、报告等,是一座近代史料的宝库,现在,这些史料大部分已经得到出版。因此,利用这一重要史料,也是本书的任务之一。
最后,上海地区近代出现的各种报刊资料。近代上海产生了最为繁多的报刊和杂志,这些报刊忠实记录了上海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轨迹,是研究近代上海史的第一手资料。最为著名者如《申报》,自1872年至1949年,非常完整地记录了上海乃至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笔者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