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化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2-1937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88831
  • 作      者:
    武强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武强,1980年生,河南西平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现任教于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历史经济地理学、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并着重关注近代中国产业与贸易的空间格局,以及现代化进程在地理空间的演化等研究主题。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化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2-1937)》以现代化因素*为集中的近代上海为对象,探讨了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并试图在分析过程中,从城市地理空间中港口分布的演变.产业与港口、城市的相互依赖,以及城市管理者对港口一城市互动的政策与应对等方面,揭示引导了近代上海走向现代化的港口因素,如何通过与城市的相互影响,为当代上海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现代化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2-1937)》适合于历史学、人文地理方向的读者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化视野下的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研究(1842-1937)》:
  近代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留下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包括城市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上海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埠,更有保存于其他各类资料中的数据。这些珍贵的历史数据,是本书进行计量分析的可行性基础。(三)历史城市地理学方法的运用
  现代地理学理论中,城市地理学是一个最重要的分枝之一,关于历史及城市发展的各种理论、方法,不计其数。本书则从历史城市地理学出发,引入景观、地理意象等相关理论模型,来分析作为上海城市对外交流窗口的上海港,是如何成为上海城市的标志,又是如何逐步向现代演化的。
  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地理学与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资料来源的途径。由于具体的历史背景,近代的各种资料与数据无法达到现代城市地理的要求,这便需要在引进现代地理学方法时,同时顾及历史事实的具体情况。
  总之,包括历史学、经济学、城市地理等各学科分析工具的存在,可以为本书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下文将择其要而用之。
  在此基础上,本书确定的研究路线与方法如下:
  首先,对近代以来上海城市与港口的空间演变过程做比较细致的考证。前辈学者的研究,对城市与港口的整体状况关注较多,对构成它们的各个细节(城区、码头等),也有一定的深入考证。本书即从城市范围、港区范围的定义出发,选取相关标准,判定其具体区域,为后文研究作基础。
  其次,对近代上海的各城区变迁与港口的关系做深入的探讨。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区是处于不断扩展的过程之中的,当然各个不同城区的扩张动力并不完全一样。本书以租界、浦东、南市老城区为例,论证港口和城市二者的相互决定性,以及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并运用地理意象、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理论方法,揭示港城二者的关系。
  再次,从经济层次,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临港产业各层次的具体状况,并以米粮业为线索,论述产业与港口之间的互动;同时,以定量分析的方式,引入数理模型,分析以贸易为代表的上海港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
  最后,以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市政建设经费来源之一——码头捐的变迁,来叙述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上海港的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以及由码头捐而产生的港区与城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各城市建设机构之间的联系。三、史料文献的选取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百余年来所形成的各种史料,可谓汗牛充栋。与上海港与上海城市相关的史料,自然也可以海量计,若要穷尽这些史料,是不大现实的,如何在这些史料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也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与本书直接相关的史料文献,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与本书研究直接相关的,是近代上海港口与城市变迁的各种档案文书。据笔者所知,这些档案现主要藏于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各专业档案馆等,包括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领事团、华界政府及民间机构团体在内的各种会议记录、公报、年报等资料。对它们进行整理是第一步所要做的事情,近些年已经出版的一些资料,如《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等,都是本书的重要史料①;但由于大部分资料仍然以档案的形式保存着,故需要首先在纷繁的头绪中理出一条线索出来。
  其次,与上海港贸易密切相关的近代海关史料。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科学精神的部门,海关税务司以严谨的态度,记录下了近百年来中国各港口(包括上海港在内)的贸易、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状况,形成的各种统计、报告等,是一座近代史料的宝库,现在,这些史料大部分已经得到出版。因此,利用这一重要史料,也是本书的任务之一。
  最后,上海地区近代出现的各种报刊资料。近代上海产生了最为繁多的报刊和杂志,这些报刊忠实记录了上海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轨迹,是研究近代上海史的第一手资料。最为著名者如《申报》,自1872年至1949年,非常完整地记录了上海乃至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笔者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相关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二、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三、对上海港历史及对外贸易变迁的探索
四、上海港城关系的初步研究
五、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时段
二、相关理论方法及研究路线
三、史料文献的选取

第一章 近代上海城市与港口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一节 “上海”区域与城市
一、基本概念的简析——“城市”
二、上海城市范围的确定
三、本书的上海城市范围
第二节 作为地理空间的上海港
一、基本概念的简析——“港口”
二、上海港范围的变迁
第三节 上海城市与港口关系引论
一、上海城市发展的多重城区因素
二、上海港的兴起与城市的发展轨迹

第二章 近代上海城市化过程中的港城关系——城区与港区
第一节 租界城区的港城互动
一、港区与城区一体化的格局
二、港区与城区对应格局的逐渐形成
三、上海城市意象中的港城关系——以租界为中心
第二节 华界城区港城的互动——南市与浦东
一、南市港区与城区的关系
二、浦东港区与城区的关系
三、华界港城关系发展的一点反思
第三节 近代上海城市规划中的上海港
一、近代上海城市规划略述
二、上海城市规划与上海港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上海港城关系的经济学考察
第一节 港口与城市的互动——相对集中系数
一、本节所运用的港城关系理论模型及方法概述
二、相关史料数据的整理、计算与比较
三、对各港口城市RCI值的史实分析
第二节 上海城市产业与港口的变迁
一、近代上海临港产业变迁概论
二、吴淞江内河港区内的产业变迁
三、产业与港区的互动——以近代上海米粮业为例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港城关系的个案分析——以码头捐为线索
第一节 码头捐概述
一、码头捐的渊源及其与上海市政的联系
二、码头捐征收中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码头捐与近代上海贸易、市政的关系
一、码头捐与上海港贸易的相关性
二、码头捐对工部局市政费用的影响
第三节 码头捐对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的影响
一、码头捐征收者的变迁
二、工部局码头捐征收中对外贸易参与者的抵制
三、工部局与上海城市管理机构各方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