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这才是真实的一战历史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45893
  • 作      者:
    赵文亮,崔美著
  • 出 版 社 :
    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通俗性读物,《这才是真实的二战历史》的姊妹篇。由资深世界近现代史专家撰写,内容丰富,结构完备,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晰,是军事及世界近现代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手头必备的一套好书。
展开
作者简介
        赵文亮,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二战史、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问题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二战研究在中国》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这才是真实的二战历史》的姊妹篇,由起源起因篇、战略战役篇、武器装备篇、政治外交篇、英雄罪魁篇、结局影响篇六大部分组成。内容详实,通俗易懂,是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原因、经过、结局、影响和著名将领、政治人物等史实的一部好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公开挑战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威廉二世的“海洋政策”
  海洋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所执行的外交政策和殖民扩张政策,是德皇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核心内容。海洋政策的重点是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进行殖民扩张。海洋政策使英、德两国关系逐渐疏远和恶化,引发英、德海军军备竞赛,最终形成欧洲两大军事联盟对峙的局面,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那么,作为一个传统上的陆权国家,德国为什么要在19世纪末试图走向海洋,甚至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呢?
  风起云涌的德国
  在19世纪早期,德意志并没有自己的海军力量。1848年爆发的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使德意志人尝到了没有海军的苦头,丹麦凭借海军封锁了德意志各邦在德意志北部与波罗的海沿岸的所有海上贸易通道。面对此等屈辱,普鲁士决心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会议决定建立“德意志皇家舰队”。1871年威廉一世建立德意志帝国后,这支舰队更名为德意志帝国海军。历史为威廉二世推行海洋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趁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契机,德国实现了本国的工业化,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电器工业同时发展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还改变了德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与经济结构,许多大型电力企业、化学企业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以容克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其队伍不断壮大:1875年,德国约有8个卡特尔,1885年增加到90个,1890年猛增到210个,到1905年全国卡特尔数已达385个。资本家们不再满足于国内狭小的市场和有限的资源,要求国家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以便他们在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伴随着经济在1888—1914年间飞速发展,当时的德国社会充斥着社会进化论、海权论、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想,民众们趋向于通过提高国际地位来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殖民扩张来解决国内的经济和人口问题。
  蓄势待发的德国
  作为海权论狂热信徒的德皇威廉二世是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人物。1871年的宪法规定:皇帝在许多关键事务上的独裁权不受民众影响。他不仅拥有外交上的最终决定权,还掌握了战时最高军事指挥权。威廉二世继位后不久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中权力,为海洋政策的推行扫清了障碍。
  1897年他任命皮洛夫为外交部大臣。皮洛夫是威廉二世海洋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他在议会中声称:“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他认为在所有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是发展海军建设。海军实力能保证外交政策的顺利进行,而建设海军舰队与英德结盟是相矛盾的。他追随威廉二世的外交,根据德国海军建设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外交手段。
  1889年4月威廉二世为了独揽海军部的权力,把德意志帝国海军分成三个直属于他的新部门:皇家海军内阁、海军最高统帅部和海军办公室。皇家海军内阁负责海军的人事管理;海军最高统帅部相当于陆军最高指挥部,但是在1899年被解散;海军办公室是管理、策划海军建设和维护的机构,却在1897年提尔皮茨出任办公室秘书后,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集海军、商船队、殖民政策等权力于一身的超级部门。
  德皇、外交部、海军部,为德国海洋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
  针锋相对的挑战
  德国海洋政策是以英国为目标而相应制定的海军军备计划,通过五个海军法案大力建设海军,并在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英国也不断反击,两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进行着针锋相对的较量。
  英德关系本是十分友好的,德皇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爱德华七世的外甥,爱德华七世曾亲自给他颁发过“英国海军荣誉元帅”的称号。1898年在英、德企图瓜分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时,英国就试图缔结反俄的英德联盟。虽然联盟最终没有建立,但是可以表明一点:相对于法俄,英国视德国为潜在的盟友。
  海权对于身为岛国的英国来说是一个敏感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19世纪,海权不仅意味着国家的安全,还意味着殖民地、资源、财富和国际地位。德国的崛起和对外扩张政策的出台,必然会损害英国利益,导致英德关系的紧张。
  1896年威廉二世向成功镇压詹森远征的克鲁格发去祝贺的电报。英国对此非常恼怒,《泰晤士报》宣称“英国不会在任何恫吓下让步”,英国派海军到英吉利海峡和北海示威。德国在外交上选择了退让,但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1897年提尔皮茨提出了以“风险理论”为基础的“提尔皮茨计划”:德国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海军,从而提升国际地位,其中包括17艘现代无畏舰、5艘战列巡洋舰、25艘巡洋舰和20艘前无畏战舰以及超过40艘潜艇。
  1898年德国通过第一个海军法案:预计在1905年建成19艘战列舰、8艘沿海装甲舰、12艘大巡洋舰和30艘轻巡洋舰。这引起了英国的警惕,1889年英国海军国防法正式确立“两强标准”:英国海军必须保持足以与两个敌国的联合舰队作战的实力。1900年1月英国巡洋舰扣留了几艘涉嫌运输战时违禁品的德国船只,对此德国表示抗议,尽管英国方面作出道歉,但德国仍借此提出了第二个海军法案:预计在1920年建成38艘战列舰、14艘大巡洋舰、38艘小巡洋舰、96艘鱼雷艇。这个法案明显反映了德国争夺海上强权的企图。
  英国海军大臣塞尔伯恩伯爵认为,德国海军的建设是为了可能发动的对英国的战争。英国在外交上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于1902年缔结英日同盟后,又在1904年与法国达成英法协定。与此同时,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约翰·费舍尔在1904年开始了英国海军的改革:组建了大西洋舰队,并从1905开始建造无畏舰。自此,英、德海军军备竞赛正式展开。
  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爆发,德国在与法国争夺殖民地摩洛哥时,由于英国对法国的支持而受挫。1906年6月德国通过第三个海军法案:增加5艘特大型巡洋舰和1艘加大型巡洋舰,以及额外的48艘鱼雷艇,并规定“今后一切新式军舰都将是‘无畏舰’级”。1907年德国组建公海舰队,并在1908年通过第四个海军法案,它规定战舰更换期下降到20~25年,加快了现代船舶建造。1911年7月1日爆发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国误以为德国想把此地作为其在大西洋的军港,便根据英法协定支持法国,使英德关系更趋紧张。
  1912年,德国通过第五个海军法案:决定建设41艘战列舰、18艘大型巡洋舰、40艘小巡洋舰、144艘鱼雷艇和72艘潜艇。1914年,德国海军舰队已拥有31艘战列舰、13艘主力舰、38艘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则拥有战列舰43艘、主力舰24艘、巡洋舰70艘,英、德海军力量之比是三比二。此时德国海军装备已经从1897年时位居世界第七的所谓“婴儿舰队”,一跃成为几乎可以向英国海上霸权发起挑战的世界第二大舰队。
  与舰队数量同时增加的还有大量的军费支出,1906年的德国国库已经难以承受由军备竞赛引起的巨额支出,陷入了财政危机。1908—1917年,海军所需的费用比以前的海军计划规定大约多出10亿马克。1872—1912年,相对于英国的军费增长率175%,德国的军费增长率达到了340%。德国在海洋政策中投入的大量军费,已经给德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两国竞争期间也有人试图缓和英德关系,如德国总理贝特曼·霍尔维格、英国国防部大臣霍尔登勋爵,但是他们均未取得成功。
  黯然退场的结局
  德国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建造的海军舰队,在一战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陷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在与英国仅有的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日德兰海战中,英国凭借地理优势将德国封锁在北海,自此德国在一战中不再以海军与协约国正面交锋。海洋政策逐渐被抛诸脑后,大陆政策再次成为首选。随着一战德国的失败,海洋政策也以失败告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建设海军舰队为重点,以殖民扩张为目的的海洋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德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殖民扩张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与英国的军备竞赛导致德国国库空虚,入不敷出。这个政策使英、德关系日益紧张,促成了欧洲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和一战的爆发。
  ……
展开
目录
一、 起源起因篇
一战的政治经济基础
——帝国主义 3
一战的社会心理基础
——极端民族主义 9
俾斯麦大陆政策的核心
——大陆联盟体系 14
一个暂时的利益共同体
——三国同盟 19
公开挑战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威廉二世的“海洋政策” 24
英德矛盾的催化剂
——海军军备竞赛 30
制止军备竞赛的闹剧
——海牙国际和平会议 35
体现英国霸权实力的外交
——“光荣孤立”政策 40
从局部走向世界的争霸之战
——美西战争 45
日本称霸远东的国策
——大陆政策 51
熊与武士的争霸之战
——日俄战争 56
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盟
——三国协约 62
潘多拉魔盒的开启
——波斯尼亚危机 68
法德两次差点擦枪走火
——两次摩洛哥危机 75
一战的催化剂
——“大塞尔维亚主义” 81
一战“火药桶”的形成
——两次巴尔干战争 87
战前反战运动的突出成果
——《巴塞尔宣言》 92
一战的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97
一战是这样酝酿起来的
——“七月危机” 101
二、 战略战役篇
设计周详的作战蓝图
——“施里芬计划” 109
低地国家的陷落
——列日战役 114
德军的“滑铁卢”
——马恩河战役(1914年) 119
德军在东线的首次胜利
——坦能堡战役 125
奥匈帝国“垂死挣扎的开端”
——加利西亚战役 131
改变西线战争样式的战役
——第一次佛兰德战役 137
开创新纪元的登陆作战
——加里波利战役 142
一战的“绞肉机”与转折点
——凡尔登战役 147
伤亡惨重却“无果的战争”
——索姆河战役 152
东线规模最大的战役
——戈尔利采战役 157
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大搏杀
——日德兰海战 161
斩断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
——“无限制潜艇战”与反潜作战 167
压倒同盟国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亚眠战役 173
三、 武器装备篇
收割生命的“死神镰刀”
——马克沁机枪 181
大炮巨舰时代的标志性军舰
——“无畏”号战列舰 186
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
——“巴黎大炮” 192
闪亮登场的“陆战之王”
——坦克 197
一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
——“雷诺”式坦克 202
大放异彩的“空中女皇”
——“齐柏林”飞艇 207
令协约国胆寒的“福克式灾难”
——“福克”式战机 213
一战的“终极武器”
——化学武器 218
四、 政治外交篇
原子弹诞生前最大的爆炸
——哈利法克斯大爆炸 225
意大利背信弃义之源
——《伦敦条约》 230
基于国家利益的“不偏不倚”政策
——美国的“中立”政策 235
美国为参战找到了借口
——齐默曼电报事件 240
德国灭绝人性的犯罪行为
——“卢西塔尼亚”号事件 245
进步主义者的“美丽新世界”
——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 250
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
——中国参战 255
在一战中展现中国的存在感
——赴欧华工 260
一战促成的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 265
来自苏维埃政府的善意
——《和平法令》 271
为退出战争付出的代价
——《布列斯特和约》 276
西方鼓动下的反苏维埃行动
——捷克军团叛乱 281
糊弄人的文字游戏
——“贝特曼和平宣言” 286
日本独占中国的尝试
——“二十一条” 291
美日牺牲中国达成的妥协
——《兰辛——石井协定》 296
日本史上规模最大的暴动
——“米骚动” 301
埋葬第二国际的“革命”行动
——“革命护国主义” 306
五、 英雄罪魁篇
赢得一战的协约国军总司令
——法国福煦元帅 313
颇具争议的战时英国首相
——劳合·乔治 318
“老虎”总理的多面人生
——克列孟梭 323
人称“迟钝将军”的法军总司令
——约瑟夫·霞飞 328
缔造国际联盟的理想主义者
——伍德罗·威尔逊 333
俄军战时英雄和“闪电战”创始人
——布鲁西洛夫 338
集英雄与卖国贼于一身的复杂人物
——贝当元帅 343
狂妄好战的德国皇帝
——威廉二世 348
“东普鲁士的救星”的奇特人生
——保罗·冯·兴登堡 353
虽称“天才”却命运不济的奥匈总参谋长
——弗兰茨·冯·赫岑多夫 358
末代沙皇及其悲惨结局
——尼古拉二世 363
挑战英国霸权的德国“公海舰队之父”
——提尔皮茨 368
六、 结局影响篇
奥匈帝国在革命中土崩瓦解
——“秋玫瑰革命” 37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
——《贡比涅停战协定》 380
战胜国的狂欢盛宴
——巴黎和会 386
唤醒远东沉睡的雄狮
——五四运动 392
纳粹据以夺权的谎言和手段
——“匕首暗算说” 397
“永久和平”新秩序的构建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03
追求世界和平的理想主义尝试
——国际联盟 409
殖民地换了新的主人
——委任统治制度 414
纳粹侵略战争的理论基础
——鲁登道夫的《总体战》 419
对空中战场的敏锐预言
——空军制胜论 424
预言机械化部队的横空出世
——坦克制胜论 42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