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471088
  • 作      者:
    张在军著
  • 出 版 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在军,笔名张弩弓。栖身岭南的“九头鸟”,十年来致力于巴蜀文化暨民国教育史的研究写作。*有“武大系列”五种:《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与东还:抗战时期武汉大学编年史稿》《坚守与薪传: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才情与风范: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续编》《当乐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迁往事》,另有《战乱与革命中的东北大学》《文化苦语》《真想来生做狗》《满天星》《花香笔不香》《笔不香二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我们可以看到,1938年春,随着“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校”在乐山文庙挂牌,各类文教科研机构纷至沓来,散布在各地寺庙祠堂中,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抗战胜利后,各机构于1946年至1950年陆续迁回武汉、南京、北京等地,在乐山一带度过了八至十余年的时光。作者张在军以抗日战争为主线,围绕乐山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中心,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马衡、王献唐、马一浮、王星拱、周鲠生、杨端六、刘秉麟、程天放、周厚枢、费达生、孙学悟、方心芳、唐耀等一大批文化精英与各所大学师生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立志为学的精神风骨。
展开
精彩书摘
  《发现乐山: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
  1938年春,中线文物已经存放在重庆,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驻渝总办事处。马衡对北线运输很不放心,很想了解陆路运往陕西的这批文物的情况。当时这批文物正由汉中向成都转运。是年9月,理事会推定马衡和理事李济赴成都及汉中去视察一番,并由北线运输负责人那志良陪同。刚到汉中,便接到重庆发来的电报说:重庆被敌机轰炸了,赶快回渝。马衡担心文物安全,于是赶忙装了三卡车文物,马衡、李济、那志良各押运一辆,昼夜兼程走了三天三夜,终于赶回成都,看到运达成都的文物完好无损,才松了口气。马衡稍事休息后,就与李济一起坐火车赶回重庆。
  11月30日,马衡等人呈报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建议疏散重庆、成都两地文物,地点可选在四川雅安、新津县文庙及玉清道院,华西大学图书馆与博物馆,并请理事会定夺。
  1939年春天,重庆已受到敌机严重威胁,西南大后方开始遭到数年之久的“疲劳轰炸”。3月16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代理事长孑L祥熙主持召开的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决,文物“不必移往雅安,应就嘉定一带觅洞存放,限一个半月后办竣,新津修理工程停止进行”。随后行政院也命令故宫博物院,限三周之内,即5月23日以前,将存渝所有文物全部运离重庆四十里以外,觅合适之地贮存;运到成都的所有文物(北线文物)也限在5月底之前全部运离成都,选合适地方保存。
  接到命令后,马衡偕几位同仁飞往乐山并转赴峨眉各处勘察。3月31日,马衡报告:“乐山洞窟虽多,但每洞仅可存六七十箱至一百三四十箱之谱,容量甚微,并不适用,且又散处荒郊,保管不易,后经多方调查,在距城20里之安谷镇,觅得宗祠庙宇十余所,可供应用,约计容积足敷储藏在渝全部文物而有余,地点偏僻,无虑空袭,春季江水上涨,舟楫便可直达,惟闻上游流急滩险,无逊夔门,且由渝运乐必经泸叙,闻盗风尚炽,不无可虑,一切运输保护自须事先充分准备,妥加布置”,“峨眉原为佛家胜地,丛林密集,选择较易,所惜山径崎岖,艰于转运,山麓各寺则房屋稠密,阴湿特甚。比较结果,当以峨眉县城之外大佛寺及武庙为最合用,预计在蓉文物亦可全数移存……成峨转运水陆均可通达,陆路仅一百五十余公里。”经通盘考虑,马衡最终决定将存重庆所有文物移运乐山的安谷乡,北路由陕入川暂储成都的文物转藏峨眉,并派科长欧阳道达筹备一切工作。从重庆到乐山,路途遥远,所有文物的转运工作无法在5月23日前全部完成。怎么办?马衡决定利用宜宾作为一个中转站,先把所有文物全部运至重庆四十公里以外的宜宾,正好完成行政院的命令。存放在成都的所有文物,全部迁运峨眉,限在5月底以前运完,交由驻蓉办事处主任那志良负责办理,并派科员牛德明先到峨眉,筹备接箱工作。安排好转运工作以后,立即与中国联运社接洽、订约,落实具体的运输事宜,确保所有存放在重庆、成都两地的文物在5月底前能全部有序地运到指定地点。
  从成都到峨眉,弯弯绕绕的崎岖山路有三百多公里,用汽车运输,还需要渡河四次。中国联运社派出十几辆新车担任运输,但由于期限太短,就选定了距离成都约一百四十公里的彭山作为中转站,先把箱件运到彭山,以符合5月底前将文物运离成都的要求。
  当时在彭山县城找了一座庙宇和一所学校作为贮藏国宝的临时场所,并在那里设了一个临时办事处。那时在褒城的一批文物还没有完全运到成都,于是就直接运往峨眉。从陕西褒城到四川峨眉,距离一千四百公里,驻蓉办事处当时管辖汉中、褒城、广元、成都、彭山、峨眉等处的有关事务,于是那志良就实行责任分工制,每处指定一位职员负责,全权管理一切事务:褒城是梁廷炜、汉中是薛希伦、广元是曾湛瑶、成都是吴玉璋、彭山是郑世文、峨眉是牛德明。到了1939年6月,存放在成都的文物全部顺利运抵彭山县,以城内禹王宫、万寿宫及县立初级中学为临时移存仓库。彭山至峨眉,从6月5日到17日,计运20批,用车130辆,接运完毕。而陕西直接运达的文物,到7月11日全部运抵峨眉。文物分别存放在峨眉县城东门外的大佛寺和西门外的武庙两处,并在那里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那志良任主任。从1937年11月文物从南京抢运开始到运抵峨眉时,前后已经颠沛流离了十八个月,全线运程约二千四百公里。在这路运输过程中,所运文物一箱未少、一件未损。
  从重庆到乐山,主要是用轮船运输。这一繁重的运输工作大多由中国联运社完成,刚开始他们表现出了良好的敬业精神,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终于按期将全部文物由重庆运抵宜宾,暂存于真武山下的山洞里。然而,在此期间发生了一起人命惨事。故宫职员朱学侃,办事历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有一次在昏暗无光的夜晚,爬上船舱检查,没留意舱口未盖上铁盖,一失足摔下船舱,脑部受创而亡,是为护送国宝献身的第一人,年仅32岁。真是令人唏嘘。
  ……
展开
目录
引言 被遗忘的抗战文化中心
第一章 故宫国宝委身乡村祠庙
第一节 马衡主持文物西迁
第二节 乐山的一寺六祠
第三节 峨眉县城躲过火灾
第四节 尹焕章成了乐山女婿
第五节 完璧归宁,功侔鲁壁

第二章 王献唐:为齐鲁存兹一脉文献
第一节 载书播迁,颠沛流离
第二节 图写凌云静读书
第三节 “当负责使其归还山东”

第三章 马一浮与复性书院
第一节 安车蒲轮入巴渝
第二节 讲学乌尤寺,答问尔雅台
第三节 寓讲习于刻书
第四节 马门弟子及《吹万集》

第四章 武汉大学的珞嘉岁月
第一节 王星拱主政流亡大学
第二节 “教授中的教授”
第三节 教授中的“老外”
第四节 学生中走出15名院士
第五节 154名学子抗战从军
第六节 水利专家办起武大附中

第五章 峨眉山下的大学堂
第一节 程天放上任即迁校
第二节 伏虎寺的弦歌
第三节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第四节 黄季陆迁校回蓉

第六章 中央技专:不起眼的重要学校
第一节 刘贻燕创办中央技专
第二节 走马灯似的换校长
第三节 教授中出了三位院士
第四节 技专学生出名家

第七章 江苏蚕专恩泽遍川南
第一节 两枚炸弹落在蚕校
第二节 俞庆棠请费达生“出力”
第三节 郑辟疆人川复校
第四节 宋美龄满意蚕丝实验区

第八章 中国最早的化工研究机构:黄海社
第一节 放弃物质,保存人才
第二节 近代化工界的“圣人”孙学悟
第三节 方心芳的小牛皮箱子
第四节 电力汲卤机的改良者刘学义

第九章 唐燔与中国第一个木材研究馆
第一节 孔祥熙倡设工业试验所
第二节 唐耀开拓中国木材学
第三节 木材试验馆创建始末

第十章 大师们的一鳞半爪
第一节 熊十力:两次短暂的游历
第二节 钱穆:嘉定山水陶哀思
第三节 丰子恺:清和四月巴山路
第四节 吴宓:老霄顶上讲红楼
第五节 关山月:幸遇人生一知己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