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郭廷以口述自传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97266
  • 作      者:
    郭廷以口述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郭廷以(1904-1975),字量宇,河南舞阳人。一代史学宗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始人兼学术奠基人。深受傅斯年、蒋廷黻治史风格之影响,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依据丰富确实的史料立论,以重现历史原貌,是实证史学的代表。其史学研究由编纂大事记及整理史料入手,是“南港学派”的创立者。郭先生于晚年旅美访问期间,历时四年完成本书初稿,其后多次修订,于1975年9月逝世之前,尤增补多处,备尽心力。代表作:《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清季)》、《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民国)》、《太平天国历法考订》、《郭嵩焘先生年谱》、《近代中国史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郭廷以是一代史学宗师,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是实证史学的典范。他在《郭廷以口述自传》中,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经历,记述了上世纪20—50年代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图景,内容细微、生动而完整,是近代史研究者难得的参考资料。
展开
精彩书摘
  《郭廷以口述自传》:
  二、社会生活 (一)一般的生活状况 大致来说,北方的生活比不上江浙一带舒服,但较诸西北各省却好得很多。就我个人的感觉,我并不以为生活太苦,尤其是在河南中部。一般来说,南阳、许昌、汝宁、信阳、潢川以及靠近鄂、皖两省一带,是河南最富庶的产粮区。三国时候,曹操曾屯田许昌,地距舞阳不远,曹操的成功,殆与粮食的生产有关。这一带大体没有大旱或大淹,旱灾几十年不一见,虽说是靠天吃饭,但比起长江以南、黄河以北之需要灌溉,要轻松舒服多了。农地不必浇水,过去虽也有沟渠,但后来整个荒废,荒废的原因是风调雨顺,根本用不着沟渠。
  这一带的地(北方不叫田)每年可收获两季;一为夏初的麦子,一为秋天的杂粮。麦子的收获看似重要,其实并不若秋天的杂粮。究竟一亩地一年有多少收成?一个人到底种多少地才能过活?以澧河一带而言,如自己耕种,一切正常(风调雨顺,人工照料周到,施肥也够),一亩地的麦子可有四至五斗,合一百五六十斤。如每年仅种一季麦子,所谓“杀旱”地,可达二百斤上下。若种二季,即麦收后再种秋粮,收成又可超过麦子。所谓秋粮,包括高粱、小米、黄豆、黑豆、荞麦、芝麻、红薯等。无论高粱或小米,尤其小米的收成,一亩地至少二百多斤,甚至有达三百斤的,可见秋收重于夏收。普通种麦,一小半为大麦,一大半为小麦,因为大麦的产量比小麦多,但不好吃,故农人留着自吃,小麦则出口外销。
  一般人家的食粮,小麦只占二成,其余七八成全靠大麦杂粮维持。杂粮之中的红薯为重要食品;因为红薯产量大的关系。一个八口之家,若种二亩地的红薯,配点小米等杂粮,就可从阴历九月一直吃到十一二月,因此有些人因经常吃红薯而感到倒胃口,足证红薯对中国的民食关系之大。过去中国没有红薯,大约明朝晚年才从外边传来。小麦既只占消耗量的十分之二,可见平时很少食用,有些人是没有力量吃,有些人则是舍不得吃,或因风俗所关,不愿因吃小麦而让人说他不知省俭。一般人家,吃小麦的日子有限,大概收麦时吃几天,再有过新年时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吃几天,顶多吃到正月十五。我们家境较好,一年完全吃小麦的时间约有四分之一,大概阴历四、五月间吃个四十天,另外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吃到阴历二月初,但合起来一年也不过三个月左右。总之,一般人家,包括我的亲戚在内,很少吃麦子面。
  农村外销的农产品主要为芝麻,其真正产区则在淮河白河流域,尤其南阳一带。一到黄河以北便少了。我们家乡不仅吃的是麻油,即点灯、车轴所擦用的也全是麻油,因为我们无所谓花生油、豆油等物。所以别处的人觉得奇怪,说:“你们很俭省,就这方面看,你们却很奢侈,拿麻油这么用!”芝麻虽贵,农民因田有限,却不能多种。乡下人亦多不轻易吃油。
  普通七八口之家,一个月吃不到几两油,因为他们大都没有菜吃,所以亦没有机会吃油。夏天吃的蒜枝子或其泥汁,也只是加点盐巴,滴上几滴油花,用筷子系个小铜钱,在油罐中一沾,再挤一滴,可见乡人生活之艰苦与节省。我五六岁时,有一次端阳节,到外祖母家,她家有七口人,因没有菜给我吃,临时要做油饼,却到处找不到油。外祖母说:“刚刚过年买了一斤油,现在怎么吃完啦!”你想,过年是阴历十二月,现在已是阴历五月,一斤油吃用了四五个月,她还觉得奇怪呢!点灯最多的是富有人家与生意人家,一般农人真正是日出而作,日人而息,晚上根本不点灯,即令不得已也只点照一下。像女人夜晚或天未亮起来纺线,需要照明把线头续到轴上,也仅用干麻杆点个火照亮一下,由此可见一斑。就是民国初年火柴那么便宜,也仍然用火石打火。以上我所讲的,是以每户平均有耕地十余亩至三四十亩的人家为准。
  像台湾一样,肥料是农人一大问题,肥料不足,收成便不好;愈穷的人家,肥料愈少,肥料愈少,收成便越不好。肥料既是迫切的需要,只有用堆肥补充,因此在北方,家家门口都有个粪堆,用以储积牲畜的粪便。这种粪便很是宝贵,自家牛驴拉的排泄物,即不让别人来捡。穷人家因肥料不足,一亩地能收成上述的一半,已算相当满意。即夏收一百斤,加秋收一百多斤,总共也不过二百多斤,而一年有三百六十天,决不够吃。再加上生儿育女,婚丧喜庆的开支,都出在田中所收,更是无法应付。丰收如此,荒年更不必说。农人生活之苦,由此可想见。农村平均每人有二亩地的很少,即使收成正常,一年也不过四百斤,磨成面粉至多为三百四五十斤,而穷人一天吃一斤半面粉是很平常的事。真正来说,一个人若自种五亩,三亩自吃,两亩做为纳粮与应酬开支,这样才可勉强应付。清末至民国五六年间,百姓对公家的负担很轻,田粮不算太重,其多寡,视地的好坏而定。有些人家有几十亩田,一年只缴一两银子,如果隐藏几亩不报,政府也不易知道。
  农家的早中两餐最为重要,因为吃过饭后就要工作,故必须吃饱。至于晚餐,则尽量简单节省。河南土话,吃晚饭为“喝汤”,所谓汤是指汤面条。我小时对我家工人的吃饭,印象特深。他们的一餐除用汤碗盛一碗“糊涂”(小米粉制成的粥)外,还用两根筷子,分别穿起两个各约六七两重的大馒头,这一来四个馒头就有二十多两。中午若吃凉面条,所谓上等饭,每人至少可吃三四大碗,消耗之大简直不可想像。乡人没有菜吃,冬天情形稍为好些,可能有萝卜或白菜等蔬菜佐餐,但这是地主人家才有;普通人家,或吃蒜汁,或食辣椒汁。
  乡人的婚丧,是件大事。特别是嫁女儿,早在一二年前,便要预备嫁妆,甚至有自行种树,以便打造箱笼家俱。娶媳妇亦是一大负担。再者,老年人一到五六十岁,便要准备棺木,每年亲自看着油漆一遍,由此可见中国人对身后之事如何重视。但必须称为富有的人家才能作此打算。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故乡的地理和人口
(一)地理
(二)人口

二、社会生活
(一)一般的生活状况
(二)婚丧习俗及农人消遣

三、家世
(一)祖父的奋斗故事
(二)我在祖师庙上学
(三)故乡的土匪

四、中学时期
(一)投考中学
(二)开封二中的师长
(三)五四运动前后
(四)离开二中
(五)初到南京
(六)南高附中的师长
(七)同学与朋友

五、大学时期
(一)保送东南大学
(二)由南高到东大
(三)平静的学习时期
(四)东大学潮的背景
(五)东大学潮的经过
(六)鼙鼓声中完成学业

六、参加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工作
(一)革命军克复南京前后
(二)清党前后
(三)任总司令部编译委员会秘书

七、服务于中央党务学校时期
(一)中央党务学校的创立
(二)蒋总司令下野
(三)蒋总司令复职
(四)济南惨案
(五)北伐完成与党务学校之改组

八、清华两年
九、从河大、政校到中大
十、战时我与中大
十一、抗战后的经历

十二、怀友忆旧
(一)胡宗南
(二)唐培经与周鸿经
(三)原素欣
(四)江良规
(五)胡抱
(六)赵特夫
(七)曾广菜

附录一 辛勤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郭廷以先生
附录二 郭廷以先生简历及著作目录
附录三 良规的志行
原版出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