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客家人,一个神秘的名称。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那么到底何谓客家人呢?它的源头又在何处呢?它又何时从大陆迁往台湾的呢?
单单一个“客家”的称谓,迄今为止,就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考证、研究,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古老的说法,说客家即是夏家,“客”与“夏”是谐音,几千年说来,“夏”则成了“客”。所以客家的祖先或先民,就是发祥于我国中原的华夏民族;最遥远的说法是,客家即“Hakka”,这个称谓来自俄罗斯的历史文献中。据记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国西北接壤处,曾有一个被称为Hakka的部族,它很可能就是后来中国客家人的先民,因为时至今日,国外仍沿用Hakka这一名称,它读成中文便是客家。最权威的说法来自著名的客家学专家、文化大师罗香林,他在客家研究奠基之作《客家源流考》中称:“至于客家的名称的由来,则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到了唐代,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则。”图1-02图1-03众所周知,晋室南渡,是在南方“侨置”了不少原来北方才有的县市,而北方中原汉人,也就成了“侨客”。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千古皆然。罗香林的说法一直被视为权威。图1-04自罗香林之后,也有人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自五代、两宋以至明初,闽粤赣三省交界、今日被称为“客家大本营”的地方并没有自唐宋以来就自称为客家的移民,也不存在客家方言,更没有名为客家的民系。因此,权威罗香林的说法只是一种臆断,而“客家”的称谓,则是因为明中叶至清初时,专门对三省交界处大批外来的移民而起的。图1-05更有来自国外的学者,如美国学者康斯坦堡认为,“客家”是广府人对清初由粤东迁来三角洲新移民的称谓,起初并无恶意,后来两个族群由于争夺土地,互相仇视,客家人便和自称“本地人”的广府人对立,最后以方言为识别,形成一个以“客家”为名的民系。
一个“客”字竟引发如此多的争论,但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客家人是炎黄子孙,并经历了千年的大迁徙,在迁徙中谋生存,在生存中谋发展。
一、客从何来:漂洋过海渡台苦
(一)本为中原人
“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晚清杰出诗人黄遵宪的这首诗是对客家历史渊源的概括。
《辞海》“客家”条目载:“相传西晋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13世纪末),有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遂相沿而成为当地汉人的自称。”尽管近几年日益兴盛的客家研究对客家的源流众说纷纭,但客家人确确实实是其定居地的“外来户”,也就是说,故乡同样是异乡。客家人作为汉民族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民系,他们打破了安土重迁的精神枷锁,远行在路上。客家的血缘是流浪的血缘,他们在经历了千年迁徙的苦痛后继续漂泊,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他们既“家而客焉”,即在故乡作客,又“客而家焉”,在荒芜的异乡构筑起新的家园。图1-07
因此,客家人是“移民”,他们是“下南洋”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历史上的闯关东、走西口等一样,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移民”这个字眼听起来往往和“流民”划等号,尽管如此,它却具有一种金属般的特质,掷地有声,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英雄和开拓者。客家人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中的一支,在漫长的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从而形成一个有着数千万子民的民系。图1-08客家人的“源”,即他们的大本营就在“河洛”。因此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现在我们所说的“河洛郞”,并不等于客家人,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现在人们常说的“河洛郞”是闽南语“Hōklóláng”一词的音译,其本字是“河佬人”)。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和洛河。河洛位于黄河中游南岸的腹心,南为外方山(嵩山)、伏牛山,北界黄河,遥望太行,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到江淮。诚然,客家的根在河洛,绝对不是说所有的客家人都出自河洛,它的来源范围要大得多,包括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所谓的中原的旧地,包括并州、司州、豫州一带,乃至黄河以北的赵、魏之地。
客家南迁,始于秦代。其后大举南迁共有四次:一是在永嘉之乱后,怀、愍二帝被掳,中原之地沦于异族,汉民族相率南下;二是在唐末,黄巢起义,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中原居民再度南迁;三是宋室南渡,文天祥起兵勤王,忠义之士追随皇室,辗转五岭之南、珠江东西,并定居下来;四是明清之间,客家人或开辟新地,或躲避战祸,或“复界”垦殖,或以“湖广填四川”,形成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客家人南迁的终点主要集中在广东东北部、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一带,即所谓的“粤赣闽边区”。这三个区域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成为客家人聚居之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