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传统经营者与创业者的新盈利模式》:
1.1 传统中小企业之殇 我们知道,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人们的需求,只要有需求,企业就会创造价值、产生利润。回顾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第一阶段,企业通过满足人们的吃、穿、用等刚性需求进行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企业经营者够勤奋、够努力,围绕着满足百姓基本需求为核心,不断扩大产能,就可以赚到很多利润。目前中国很多的著名企业家和品牌,都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
随着国内需求不断地被满足,中国人在物质方面不再匮乏,而中国的短缺经济也随着开放的市场变成了过剩经济。在1998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第二个周期,即开始以投资和外贸拉动经济的增长,人们在基本的吃、穿、用的消费被满足后,更多地将消费转移到了以房地产为主的各种投资领域,而企业也将“中国制造”更多地推向了世界,依靠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承接着世界各式各样的制造任务,用自己的双手满足着全世界的需求。在这时期从事投资和外贸的企业,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时至今日,回顾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通过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拉动,已经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从经济学的层面来讲,高增长是需要不断有消费需求来满足的,另外持续的投资也会造成泡沫的堆积,所以,每一个经济周期,必然是波浪式前进、曲线式上升的,高峰之后必定会有低谷,而这一切,因“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结束了长达16年的高速增长。
首先,从外贸上,因为国外需求持续的疲软,让出口戛然而止,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中国制造不再拥有低成本的优势。
在投资方面,国内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又随着近十多年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其价格已经到了泡沫的边缘。另外,很多投资领域还尚未对民间开放,导致投资无门,进而使投资拉动增长颇显乏力。
更深层的问题是消费,一方面,到处都是商人,满街都是商品,供大于求,同质化、低附加值的产品非常多;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低收入的老百姓不敢消费,更愿意将钱存在银行里,而高收入的群体则在基本需求被满足后,不愿意花钱消费在无创新、无品牌的产品上。同时,由于国内产品多年来不注重质量和安全的问题,又导致了中产阶级更愿意去购买国外的东西,形成消费外溢。
根据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长率为6.9%,低于7%的保增长区间,企业生存压力巨大。未来,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保增长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我们将目前传统企业存在的困境,总结为以下四点。
1.用工成本不断上升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刘易斯拐点”逐渐出现,这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供给转变。农民工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在劳动力价格上,企业的用工成本将步入上升通道,并呈现加速走势。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是其中的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多年,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年轻人要养活多个老人及家庭,生活压力大,自然对薪酬的要求也相应增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