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从理论到实践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60707
  • 作      者:
    杨朝现,陈荣蓉,信桂新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内容介绍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从理论到实践》围绕重庆市土地整治实践,从宏观上分析了重庆市的人地关系格局,基于不同的人地关系类型区提出了土地整治的愿景、目标取向、路径选择、潜力来源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寻求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理论找到了途径。同时,以典型土地整治项目为案例,从微观上分析了土地整治工程所导致的局地土地利用变化和对景观格局的影响,阐明了土地利用、农业生物多样化与地块异质性间的联系,提出了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乡村景观建设集成技术,通过理论、技术与实践的结合为实施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调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从理论到实践》可供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农田水利、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景观生态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参考,也可供地理学者和土地科技工作者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从理论到实践》:
  土地整治是一项综合自然、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由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来支撑和指导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因此,土地整治的理论是相关学科理论体系在土地系统中集成、融合的结果,其涉及的基础理论范畴主要包括系统理论、不可逆过程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在此,对景观生态学理论外的其他基础理论进行简要概述。
  (1)系统理论
  在系统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可以把待整治的土地看成一个系统。土地整治的系统理论主要体现在结构一功能方面。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复合体。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产生结构效应,促使土地利用系统功能效率的提高。结构决定功能,这是系统理论得出的普遍结论。土地整治正是这一原理的具体体现。通过土地整治改变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以优化其功能。土地利用学研究土地利用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实质,在于揭示土地利用系统内部结构与系统功能的内在机制和联系。因此,这一理论在整个土地整治基础理论中居于支配和主导地位。
  (2)不可逆过程理论
  在热力学上,系统从一种状态返回到原始状态时,系统内部和外界环境在性质上必定发生变化。这一过程,即所谓的不可逆过程。全部的土地过程.包括土地的形成和演化、土地开发整理和利用过程等,在热力学上都是不可逆的。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系统因外界驱动越出非平衡线性区,远离平衡态的区域。尽管系统的总倾向是朝着无序、低级和简单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局部时空范围内,土地也可处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例如,在一片废弃的、贫瘠的土地上进行土地整治,通过有意识地灌溉施肥,可以提高废弃土地的有序性,使其变为适宜耕种的肥沃土地。但是,它要求的自然条件组合比废弃的、贫瘠的土地要严格,而且必须随时加以照料,才能保持自然条件的有序性,否则总是趋于无序、趋于退化。当一种土地用途变更后,欲使新的土地用途返回到原有的土地用途,土地内部或环境在性质上必定发生变化,这种性质变化有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土地的不可逆过程理论表明,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事先要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地进行可行性论证,以便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否则,由于不可逆过程的特性以及向近平衡态发展的趋势,将可能造成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并因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3)地域分异理论
  地域分异理论认为,地球各个圈层在地球表面交互作用的强度和主次地位存在着空间差异,因而在地表空间上存在着不均一性,使地表自然地理各要素及其组合出现地域分异的规律。而土地整治活动,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表现形式,与具体的地域有着必然的联系,也遵循着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基于在自然条件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地域差异,区域土地整治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地尽其用的原则来进行,也即必须在更广泛的地域结构对应变换分析的基础上来考虑土地整治的方案。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围绕自然环境的“持续能力”,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景观环境必须满足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这些正是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协调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土地整治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即立足于人类的持续生存这个核心基础之上,保证土地利用在生态阈限之内,坚持以不破坏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为基本前提,在土地生态环境允许限度之内进行土地整理开发利用。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人地关系历史考察
1.1.1 人地关系历史变迁
1.1.2 20世纪50年代以来持续紧张的人地关系
1.2 土地整治调控人地关系
1.3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
1.3.1 寻求土地整治综合途径
1.3.2 集成乡村土地整治技术
1.4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研究框架构建与内容设计
1.4.1 框架构建
1.4.2 内容设计

第2章 人地关系调控与土地整治及景观过程
2.1 人地关系调控理论剖析与挖掘
2.1.1 人地关系理论
2.1.2 土地利用理论
2.1.3 土地整治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 人地关系调控
2.2.1 人地关系内涵、研究途径及方法
2.2.2 人地关系类型划分
2.2.3 人地关系调控与土地利用
2.3 人地关系景观表征
2.3.1 景观与景观格局
2.3.2 景观功能
2.3.3 景观动态
2.3.4 土地利用对生态景观的干扰
2.4 土地整治对人地关系的调控及其景观效应
2.4.1 土地整治调控人地关系辨识
2.4.2 土地整治调控人地关系过程
2.4.3 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效应

第3章 区域人地关系格局及类型划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土地利用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2 区域人地关系表征
3.2.1 地貌格局类型
3.2.2 不同地貌格局土地利用
3.2.3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解释
3.2.4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
3.3 人地关系类型划分
3.3.1 人地关系类型划分原则及指标选取
3.3.2 人地关系类型划分结果
3.3.3 不同类型区人地关系特征

第4章 区域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导向与土地整治途径选择
4.1 区域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导向
4.1.1 人地关系识别
4.1.2 不同类型区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
4.2 人地关系协调下的土地整治愿景
4.2.1 人地关系胁迫下的土地整治
4.2.2 土地整治愿景设计
4.3 区域土地整治目标取向和路径选择
4.3.1 都市人地关系高压区
4.3.2 环都市人地关系紧张区
4.3.3 渝东北人地关系敏感区
4.3.4 渝东南人地关系脆弱区
4.4 不同人地关系类型区土地整治潜力考察
4.4.1 土地整治潜力来源
4.4.2 基础数据和潜力模型
4.4.3 土地整治潜力测算

第5章 人地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治实践
5.1 人地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治成效与问题
5.1.1 研究资料来源
5.1.2 土地整治实践
5.1.3 土地整治成效
5.1.4 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5.2 人地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化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5.2.3 土地整治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5.2.4 农业产业化对土地整治的响应
5.2.5 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化联结机制

第6章 区域土地整治的人地关系协调效应
6.1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人地协调度
6.1.2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评价指标体系
6.2 土地整治协调人地关系效应评价
6.2.1 评价样点选取
6.2.2 评价数据处理及方法选取
6.2.3 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7章 土地整治工程及景观效应
7.1 研究样点与研究方法
7.1.1 研究样点选取及概况
7.1.2 研究方法选择
7.2 农村居民点复垦工程及景观效应
7.2.1 农村居民点利用特征
7.2.2 农村居民点复垦工程技术
7.3 土地平整工程及景观效应
7.3.1 土地平整工程技术
7.3.2 土地平整工程的景观效应
7.4 田间道路整治工程及景观效应
7.4.1 田间道路现状与优化布局
7.4.2 田间道路整治工程设计
7.4.3 田间道路整治对道路结构特征的影响
7.4.4 田间道路整治工程的景观效应
7.5 农田水利整治工程及景观效应
7.5.1 农田水利设施现状与优化布局
7.5.2 农田水利整治工程技术
7.5.3 农田水利整治对水利设施结构特征的影响
7.5.4 农田水利整治工程的景观效应

第8章 土地整治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生态学过程
第9章 土地整治对农村资源要素的整合效应
第10章 人地协调的土地整治途径及走向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