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接受三峡论证任务时,家里孩子反对,“你做了那么多工程也可以了,还想再找个挨骂的事?”钱正英坦言自己经手的大小水库数不清,但修一个水库就挨一次骂。那几年,她日子不好过,但她觉得有责任弄清三峡是怎么回事。
21位特邀顾问,412位各行业专家,14个专家组,花了两年零8个月,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复核和重新评估。三峡工程,已争议数十年。最后一次论证中,仍有9位专家没在报告书上签字。
报告提交后,国务院认为决策兴建三峡工程的条件已基本具备,遂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提请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1992年4月3日,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表决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此时,钱正英已经离开水利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至今仍时有耳闻,2009年,在《中国水利60年功过》中,钱正英说,“我们已基本完成近代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世界水平前列,三峡工程就是一个标志。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新的矛盾出现了,有的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中国正处于从近代水利到现代水利的转变过程中……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树立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观念。”
违背父愿走上治水之路
2014年6月,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钱正英因其在水利上的贡献,获得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大奖,也是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的工程界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女院士。
某种意义上,钱正英实现了父亲曾经对她的期待——成为中国第一批女工程师,但同时,她也违背了父亲的嘱咐——绝对不要搞水利。
她的父亲钱夔曾就读于南洋大学(编注:今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后留美主攻水利,怀揣着科技救国的梦想回国。自然地,他把这一梦想也传给了他回国后诞生的第一个孩子钱正英:那时中国还没有女工程师,钱正英读书时,数学成绩非常好,父亲说你将来要当中国第一批女工程师。
然而,回国后他在国民党政府搞水利工作,却看到官场腐败、包工作弊、工程难办,遭受一系列打击,决心不搞水利,也告诫女儿决不可做水利。但父亲从小灌输的梦想却刻在钱正英心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打乱了钱正英的梦想。南京沦陷以后,全家逃难回到上海,家里供不起几个孩子读书,钱正英靠着奖学金和做家教,继续求学。1939年,她考进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
中国虽大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国家危亡,冲击着钱正英科学救国的信心。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最终选择了“革命”这个令她的家族瞠目结舌的道路。她“革命”学业两兼顾,一直名列“优绩生”名单。
然而,1942年,她大四时,可能被敌人追捕,组织要求她和同志们撤退到解放区,她不得不放弃学业。钱正英在革命浪潮中,告别梦想,“投笔从戎”,但内心总是遗憾的。1941年,她入党时,申请书上她首先写明的便是自己“生不逢时”,出于国家责任,才选择革命。
多年后,钱正英在《走上治水道路》中记述,她到达淮北解放区,向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报到时,把遗憾告诉了他,“他安慰我说:将来我们要在半城建造一个大礼堂,你还是可以施展你的才能。”
没想到,1943年,淮河发大水,淮河决堤,两岸成了泽国。1944年,人民政府决定以工代赈,修复淮堤,这个土木工程专业肄业的优绩生成为技术负责人。有次房东大嫂说,女人不能上闸顶,不吉利。她很好奇,自己天天去,却没人管她,大嫂说,你不一样,你是给我们治水的。正是这件小事,让钱正英知道老百姓多么看重治水。
白天在堤上搞工程,晚上和军队打游击,以防敌人偷袭。钱正英写了首打油诗抒发胸怀:“夕照映远山,大堤临长淮。足下黄水去,天边白云来。跃跃女儿志,浩浩祖国怀。笑指对岸敌,中华屹然在。”
河堤修好后,钱正英被调到淮北行政公署当水利科长。
能从事自己喜欢的技术工作钱正英很开心。她拿着军用地图,把淮北解放区的几个县走了个遍。她还在当地士绅家里找到些水利书籍,边干边学。抗战胜利后,钱正英在苏皖边区,负责运河南段堤防修复。她没事就研究水利,骑车在苏北大地上转,找参考书,了解淮河历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