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哲学是一种信仰:冯友兰谈人生与理想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862956
  • 作      者:
    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冯友兰

展开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曾就学于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1952 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主要*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论*编为《三松堂全集》。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 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 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 务。

  《哲学是一种信仰(冯友兰谈人生与理想)》是 世纪哲人冯友兰的经典之作。它概括了中国哲学之精 神,体味了“天地境界”的生命感。

展开
精彩书摘

  道德及修养之方在客观的理中,存有道德的原理。吾人之性,即客观的理之总和。故其中亦自有道德的原理,即仁、义、礼、智是也。朱子云:仁、义、礼、智,性也。性无形影可以摸索,只是有这理耳。惟情乃可得而见,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也。(《语类》卷六,页九)又云:心之所以会做许多,盖具得许多道理。又日:何以见得有此四者?因其恻隐,知其有仁;因其羞恶,知其有义。(同上,页十)理是形而上者,是抽象的,无迹象可循。不过因吾人有恻隐之情,故可推知吾人性中有侧隐之理,即所谓仁。因吾人有羞恶之情,故可推知吾人性中有羞恶之理,即所谓义。因吾人有辞让之情,故可推知吾人性中有辞让之理,即所谓礼。因吾人有是非之情,故可推知吾人性中有是非之理,即所谓智。盖每一事物,必有其理。若无其理,则此事物不能有也。

  吾人之性中,不但有仁、义、礼、智,且有太极之全体。但为气禀所蔽,故不能全然显露。所谓圣人者,即能去此气禀之蔽,使太极之全体完全显露者也。朱子云: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物亦有是理,又如宝珠落在至污浊处。(《语类》卷四,页十七)又云: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学问”。《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人性本明,如宝珠沉溷水中,明不可见。去了溷水,则宝珠依旧自明。自家若得知是人欲蔽了,便是明处。只是这上便紧著力主定,一面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围拔守,人欲自销铄去。

  所以程先生说敬字,只是谓我自有一个明底物事在这里,把个敬字抵敌,常常存个敬在这里,则人欲自然来不得。夫子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紧要处正在这里。(《语类》卷十二,页八)人得于理而后有其性,得于气而后有其形。性为天理,即所谓“道心”也。因人之有气禀之形而起之情,其“流而至于滥”者,则皆人欲,即所谓“人心”也。人欲亦称私欲。就其为因人之为具体的人而起之情之流而至于滥者而言,则谓之人欲;就其为因人之为个体而起之情之流而至于滥者而言,则谓之私欲。天理为人欲所蔽,如宝珠在浊水中。然人欲终不能全蔽天理,即此知天理为人欲所蔽之知,即是天理之未被蔽处。即此“紧著力主定”,努力用功夫。功夫分两方面,即程伊川所谓用敬与致知。只谓我自有一个明底物事,心中常记此点,即用敬之功夫也。所以须致知者,朱子云。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补格物传》)“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此朱子格物之说,大为以后陆王学派所攻击。陆王一派,以此工夫为支离。然就朱子之哲学系统整个观之,则此格物之修养方法,自与其全系统相协和。盖朱子以天下事物,皆有其理;而吾心中之性,即天下事物之理之全体。穷天下事物之理,即穷吾性中之理也。今日穷一性中之理,明日穷一性中之理。多穷一理,即使吾气中之性多明一点。穷之既多,则有豁然顿悟之一时。至此时则见万物之理,皆在吾性中。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至此境界,“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用此修养方法,果否能达到此目的,乃另一问题。不过就朱子之哲学系统言,朱子固可持此说也。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存其心,养其性

青年的修养问题

道德及修养之方

精神修养的方法

励勤俭

存诚敬

论知行

再论知行

学养

守冲谦

第二辑  躬身自省,长此生

调情理

心性

论感情

情和理

中和与通

道德

欲与好

论悲观

论信念

论信仰

第三辑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论命运

才命

知命一

幸偶

功利

境界

自然

人死

灵魂与肉体

死及不死

灵魂之转变

死生

第四辑  家事国事,事事关心

随感录一则

乐观与戒惧

判性情

赞中华

辨城乡

说家国

论风流

“国骂”

再论“国骂”

第五辑  浮生如寄,年少几何

大人物之分析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甲)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乙)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哲学与人生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人生术(1935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何为幸福

活动与欲

“无所为而为”与“有所为而为”

人生成功之因素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理想与现实

处世的方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