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世纪中国蒙古族学者:李四光 梁漱溟 萧乾 艾思奇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5140091
  • 作      者:
    包广林著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包广林(蒙古族名伯颜杜仍),1940年6月29日生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海勃日戈镇,196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中国民族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松原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编审。其作品简洁质朴,多器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散文集《博斋琐笔》(上、下两册)广有读者,整理出版的《英雄陶克涛胡》获吉林省文艺奖——长白山文艺奖,已再版印刷三次。
展开
内容介绍
  贯穿《二十世纪中国蒙古族学者:李四光、梁漱溟、萧乾、艾思奇》的一条红线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蒙古族的民族精神。作者包广林重写李四光·梁漱溟·萧乾·艾思奇的人生道路,是为了张皇其操守节义,弘扬其恭勤学习的精神,使我们蒙古族青少年以他们为楷则,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修身养性,刻苦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四位传主的爱国情怀不仅凝聚在他们的著作里,而且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他们均有机会定居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可他们毅然留在祖国,在清贫和斗争的环境里报效父母之邦。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这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十世纪中国蒙古族学者 李四光梁漱溟萧乾艾思奇》:
  五 李四光从孙先生处回来,虽然心里亮堂许多,但面对这历史的倒退,仍难振作,更不愿为大军阀袁世凯所驱使。又想到自己尚年轻,不如再读十年书,为国效力。于是向黎元洪提出辞职留学国外的要求。这正中黎之下怀,很快得到批准。
  1913年之夏,李四光从上海搭上轮船,驶向英国。他望着茫茫的大海,回忆起如烟的往事,心里一片惆怅。
  李四光面临选择专业的问题,每到此刻,他从不虑及个人的兴趣和前途,总是把祖国的需要奉为圭臬。他感到,船坚炮利对富国强兵固为重要,然而若无钢铁、煤炭,岂非无米之炊?故决意学习采矿。当时,牛津、剑桥、伯明翰三所高校之采矿业为佼佼者,但前两校用度很高,家境贫寒的李四光只好选定了伯明翰大学。
  伯明翰大学在伦敦市郊,校园内草木蓊郁,风景宜人,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恰于此时,江苏泰兴的留学生丁燮林就读于此。二人一见如故,同租一所公寓,房主是一位热情善良的英国老妪,主动作二人的英语家庭教师。
  经过认真考虑,李四光选择了预科,在英语和数学上狠下工夫。丁燮林基础好,学起来较为轻松。可李四光数学基础不深,英语为新学科,只有用几倍于他人的精力方可同步。为此,他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的学习。有时,数学难题一时解不开,丁燮林想帮他做,他断然拒之,不管耗时多少,都要独自完成。丁燮林完成作业后,想拉李四光出去走走,李四光总是摇头谢绝,自己在室内静心学习。
  经过奋发学习,一年后李四光顺利升人本科学采矿。越明年,为完善知识结构,转入地质系。从此,他与地质学结下不解之缘。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工业转向军用生产,民用物资极度匮乏。一些中国留学生面对困难,弃学返国。而李四光毫不畏缩,学志益坚。国内供给不及时,甚至中断;物价飞涨,薪桂米珠。为坚持学习,只好勤工俭学。在老师的指点下,他打点行装,走进煤矿,当了一名矿工。从此他住进烟灰弥漫的矿工家,过上了采矿生活。
  翌日清晨,房东为李四光戴上安全帽,又递给一只装有小鸟的笼子。李四光接过鸟笼大惑不解,见其神情,房东叮嘱之:“小鸟对瓦斯很敏感,如果它晕倒了,说明矿井出现险情,必须马上离开。”他乘采矿车下到百米深的矿井,周遭黑暗如漆,头顶的矿灯发出幽暗的微光,照着寸方大的井壁。在黑暗的笼罩下,他感到恐惧和茫然。当他侧过脸,看见房东微笑的目光的一刹那,胆子大了起来。
  李四光在这座煤矿工作了一个假期,身体更加结实了,精神更加旺盛了。而且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懂得了采煤工艺,还交上了工人朋友,真是一举三得。然而,要不是穷人家的孩子,自小受到劳动的磨炼,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艰苦奋斗精神,是难以有这些作为的。这段矿工生涯,为其以后跋山涉水,不畏艰险地勘测发一先声。
  在校期间,李四光与地质学指导老师包尔顿成了好朋友,经常到包氏家请益或交流,有时,用过晚餐后,他拉起小提琴,那悠扬的琴声不仅为老师家带来了欢乐,也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舒展。
  1917年6月,李四光即将结束英国的学业时,他的小腿生了一个脓疮,经治不愈,痛得撕肝裂胆,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此时,他无钱住院,又面临着考试。情急之下,他决定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在考试前夜,他将一剃须刀片放到酒精灯上烤了片刻,以之消毒,然后用刀片把脓疮周围的烂肉一块一块地挖掉,血流了一地,疼得他满身冒汗,牙齿咬得“咯噔…直响,也没哼一声。处理完把伤口用纱布包扎后,李四光若无其事地看起书来。谁能想到,这钢铁意志、不屈的精神,竞发生在负笈外邦的文弱书生身上。即使是赳赳武夫有几人能为之?这种壮士断腕的气概,在爱国精神的主导下,奏出壮美的人生乐章,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是完全契合这种精神逻辑的。
  翌日,李四光单足跳进考场,一气考完了全部课程,成功地取得了学士学位。他在向学的路上,没有止步;开足了马力继续前进。他从图书馆、他人处收集了大量地质科学资料,在包尔顿教授指导下,经过精审构思,写出了《中国之地质》,于1918年5月交给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月通过答辩,被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见到自己的学生成绩优秀,有培养前途,包尔顿教授高兴之余,欲留李四光在英国从事研究,被李四光婉拒。包尔顿误以为李四光急于挣钱,又推荐他到印度一家矿场作工程师,能拿很高薪水,李四光又一次摇头谢绝了。老师怎知眼下李四光只有一念:回国,用学到的知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
  ……
展开
目录
序——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光辉扎拉嘎
地质学家李四光
思想家梁漱溟
作家萧乾
哲学家艾思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