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姚泽民讲紫砂壶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757487
  • 作      者:
    姚泽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紫砂壶与茶,是文人雅兴的一部分,有人因茶而爱紫砂壶,从而开始了收藏鉴赏紫砂壶之路。紫砂壶不仅仅是泡茶的工具,自古至今无数紫砂壶制作高手使得紫砂壶之工艺价值与使用价值并重。本书将带您领略不同形制的紫砂壶的魅力。

展开
作者简介

姚泽民,男, 1976年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现定居北京。是著名的评论家、收藏家、鉴赏家、主编。他也是姚泽民工作室创始人、中国教育电视台《艺术中国》栏目运营总监、广东卫视《中国大画家》栏目特约顾问、《财富与人生》执行主编、当代孝道文化博物馆文化大使、CCTV中国影响力暨文化中国网特邀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书画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书画研究中心秘书长等。在旅游卫视《艺眼看世界》栏目担任艺术顾问和法律顾问期间,选题拍摄制作专题片100余集。著作《微言大义》2012年在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结合大量精美的紫砂壶图片,为读者详细讲解紫砂壶的特征、历史传承以及真伪的鉴别方面的知识,用通俗易懂而又专业的笔触,为收藏爱好者能够了解紫砂壶的特性、识别真正的紫砂壶提供了有力帮助。作者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本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浅说紫砂壶


一、紫砂的传说

中国紫砂,无论是历史还是品质,当属宜兴紫砂为最。宜兴,已经成为中国紫砂的代名词。

中国众多的手工行业都有供奉本行业祖师爷的习俗,诸如木匠的始祖是鲁班,缫丝制绸始祖则推嫘祖,等等。陶工们也不例外,他们尊称范蠡为陶业祖师爷,奉为“造缸先师”,这多半是认为范蠡有个“陶朱公”的美号,但这却是个很大的误解。丁蜀镇产陶,始于新石器时代,而春秋时的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便已“乘轻舟,以入于五湖”,经营农业和商业,后定居于山东肥城西北陶山。这是人们感恩于那些对民族生存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士的一种纪念方式,而紫砂陶作为陶中的一个门类,却离不开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丁蜀镇一带只是太湖之滨的一个普通村落,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作之余抟陶土作缸瓮,以作日用之需,过着简朴的生活。忽有一天,一个奇怪的僧人出现在这个镇上。他边走边大声叫唤:“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们都很好奇地看着这个奇怪的僧人。僧人发现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说:“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吗?”人们就更加疑惑了,一直看着他走来走去。奇怪的僧人提高了嗓门,快步走了起来,就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有一些有见识的长者,觉得他奇怪就跟着一起走,走着走着到了黄龙山和青龙山。突然间,僧人消失了。长者四处寻找,看到好几处新开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种颜色的陶土。长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铸烧,神奇般的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色的陶器。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紫砂陶艺慢慢形成了。

传说是把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及其发现,归拢于一个特定的人物身上,以加强它的神奇性和独特魅力。事实上,紫砂泥的发现是无数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

二、紫砂的历史

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是大量生产日用陶器。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手工业特别是制陶业开始发展起来,至春秋时期制陶业除生产人们日常使用的陶制器皿外,还生产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多数呈紫褐色,少量是紫红色。

1976 年在宜兴鼎蜀蠡墅村羊角山发掘出了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片,这些残片复原后的造型有壶、罐、瓶、盘以及壶盖、壶把、龙头壶嘴,等等。其中以壶的数量居多,有提梁壶、高领式壶和矮领式壶三种,造型除了圆身器外,还有“六方型”类。可见当时的成型方式,已逐渐脱离了轱辘拉坯的成型方式,开始走向泥板镶接的方式,尤其是嘴把的粘结,以及整体的成型手法,细部处理,已经奠定了以后紫砂造型的成型基础。

三、紫砂壶的渊源

紫砂壶文化是伴随着茶文化而出现的,与茶文化相生相伴,如影随形。

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时常聚在一起时,且鼎且缶,一啜一饮,充分展现文人的情趣。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有诗曰:“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北宋时期的梅尧臣曾咏叹:“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喜华”;欧阳修亦有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采清”。诗句中所吟“紫泥”“紫瓯”说的都是紫砂茶壶。1974年江苏宜兴羊角山发现紫砂窑址,已经基本可以认定紫砂烧造的历史始于北宋。有人提出唐代就已有紫砂壶,但目前尚未发现实物。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供春壶,当时人称赞其曰:“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经失传,现在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供春,因此被视为紫砂壶的鼻祖。

四、紫砂壶的发展

(1)第一时期紫砂壶大师为明朝龚春、时大彬、李仲芬、徐友泉四人。

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道:“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大彬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彬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徐友泉果然自成一家。

(2)第二时期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 

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姑、荸荠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机和灵动。同时,他还发明了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这些形式都成了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曾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陈鸣远紫砂壶的真品。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3)第三时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

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陈鸿寿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制作技术虽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外,杨彭年首创捏嘴新工艺,他不用模子,信手拈来,随意而成,颇具天趣。

(4)乾隆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颓势,紫砂壶的制作也越来越不景气。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他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5)新中国成立以后,紫砂壶的创作迎来了高峰,涌现出一大批紫砂大师,其中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景舟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闻名遐迩。其余如朱可心、高海庚、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徐秀棠、李昌鸿、沈蘧华、顾绍培、汪寅仙、吕尧臣、徐汉棠、蒋蓉等人,他们也都是各自身怀绝技,各有专长,皆为一时俊才。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浅说紫砂壶1

第二章

紫砂壶的种类15

第三章

紫砂壶的特点25

第四章

紫砂壶的养护37

第五章

紫砂壶的鉴赏51

第六章

紫砂壶的收藏97

第七章

紫砂壶的投资107

第八章

紫砂壶与茶115

第九章

紫砂壶与字画13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