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热土”
人类总是不断地扩展生存的空间。在人口不断膨胀、资源和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人们自然要把目光投向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极区。受国际条约的制约,南极的领土问题处于“冻结”状态。但已经进行的科学考察和建立的考察站,实际上也是一种势力和利益的划分。北极则不同,那里的自然环境总体上好于南极,已有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和冰岛8个国家拥有领土或领海,约200万人口常住在那里。随着气候变暖,北极会逐渐变得更适于人类居住。地球上大部分国家和人口在北半球,人们进入北极要比南极容易得多,这使冰冷的北极成为人们关注的“热土”。
1920年,由挪威、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英国和瑞典在巴黎签署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规定,斯瓦尔巴群岛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连同熊岛等“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商业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该条约于1925年8月14日生效。中国在该条约生效之前,于1925年7月1日加入《斯瓦尔巴条约》,据此早就可以到那里进行科学考察,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苏联自20世纪30年代便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上的巴伦支堡开采煤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度撤离,战后又返回,如今仍有近千人生活在那里。城镇建在海滨的山坡上,全是俄罗斯式建筑,笼罩着浓厚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俄罗斯国旗在城中飘扬,是座名副其实的俄罗斯城。俄罗斯有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矿藏,为什么要跑到如此遥远的一个海湾开采年产只有百万吨的小矿呢?其用意不言自明。
在领土和资源问题上,各国向来是不含糊的。1991年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8个国家签署了《北极环境保护策略》,并在1996年成立了北极理事会。此外,1991年成立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旨在“和平、科学、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协调并指导各国的北极考察活动,中国在1996年成为该组织第16个成员国。
中国的极地事业起步晚,对北极真正的科考活动从20世纪末才开始。北极科考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由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的北极科考活动,如北极海上考察及黄河站的建站工作;另一个是在一些企业的赞助下进行的科考活动,比如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由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组织的北极点科学探险考察;中国香港的爱国人士和学子也为北极的科学探险考察做出了贡献。不管哪些形式都是中华儿女在北极留下的足迹。
2004年7月28日,黄河站正式建立,中国人在地球的北极终于有了自己的落脚点。黄河站建在斯瓦尔巴群岛中最大的岛——斯匹次卑尔根岛西北部海滨的新奥尔松城,位于北纬79°,黄河站是这里第8座科学考察站。新奥尔松是一座设备先进、名副其实的科学城,整个社区都是为科学活动服务的。全社区冬季不过几十人,夏季最多不超过200人。人员虽少,但事务繁多,有的身兼多职,既管理邮局、商店和旅馆,又负责机场、码头来往人员的接送,工作效率非常高;社会安全也非常好,连乘飞机都不需要安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