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传: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拼命努力的自己!》: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马云却不这么想。虽然马云把英语老师这份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但是他那颗“穷折腾”的心始终没有安静下来过,只是在“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感的督促之下,以及在前文中所提到的他和校长的“君子协定”的限制之下,马云想尽一切办法安抚自己不安的心,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定期存折”。
1992年,又是大学毕业季,也是马云这张“定期存折”即将到期的日子。马云站在窗前,看着拉着行李来来往往的学生们发呆。看着马云发呆的样子,张瑛心中打起了鼓。
从大学开始,她就发现了一个规律,马云的发呆,其实是暴风雨之前的安静,跟随他发呆而来的,往往是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至少对于马云的家庭是天翻地覆的。
张瑛也猜到了,马云的发呆,肯定与他日益增多的翻译业务有关系。知夫莫若妻,张瑛想得没错。
果然,几天之后,在又一次因为上课而不得不放弃一次收入颇多的翻译业务之后,马云开始考虑是不是在杭州市区内成立一个专业的翻译中心,这样,不仅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因为上课而推掉到手的翻译业务,而且还可以用赚点外快贴补家用。
说干就干,第二天,马云就找到了几个同学校的退休教师,说了自己的想法,立刻赢得了大家的赞成,因为那些老师曾经也有自己干“个体户”的想法,但是大多数都碍于自己的身份以及没有从商的经验,最终“夜里想了千条路,清早仍旧卖豆腐”,马云的提议,恰好说中了他们的心思。
在确定了主要人员,又与同事们一起凑了3000元钱的房租之后,马云位于杭州青年路27号的翻译社开始筹划开业了。
马云的翻译社在创建之初,仅仅有5个人,面积也仅有30平方米。但是,马云依然对自己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翻译社充满信心,因此,他根据英文“Hope”的谐音,将这问翻译社命名为海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