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衣钵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152070
  • 作      者:
    田耳[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田耳,实名田永,湖南凤凰人,1976年生。1999年开始写小说,2000年开始发表。迄今发表作品两百多万字,其中长篇三部,中篇二十余篇,短篇三十余篇。作品多次被各种选刊、年选选载,入选各种小说排行榜。
  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07年度人民文学奖;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十八、二十届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第二十二届湖南青年文学奖;第七届全国青年作家、评论家论坛年度小说家奖;2011年度民族文学中篇小说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小说主人公李可与大学同学王俐维一起回乡,王俐维去了市电视台实习,李可联系实习未果,于是在经历了拒绝、理解、认同的心理过程之后,跟随父亲实习做道士,戏剧性的是,他的父亲在李可完成入门仪式之后就摔死在一道跳过了千万次的坎里,李可的第一个道场就做给了他的父亲,顺理成章接下了父亲的衣钵。李可的父亲以死亡的方式完成了对李可的道士身份的加冕,“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中蕴含着一种捉摸不定的悲情气息和反讽色彩。李可是土地的儿子,虽然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经历了现代科学观念的洗涤,但他的精神命脉仍然根植于土地,所以儿时妄想离家出走的叛逆与学做道士之前对父亲意愿的反抗与否定,其根源仍归咎于时代的车轮轧出的代沟。因为“父”的权威对未成年者和自由意志不成熟者造成永久的压迫和禁锢,有如生命本身的烙印。“父亲”正是日常生活忠实的守护人,要从日常生活中出走,要反叛现实生活,与“父亲”的冲突在所难免。反抗是他们表述自我期望的唯一方式,然而这种对父权的反抗最终是彻底认同,反抗异化成为一种深度的热爱。所以在儿时因为出走而受罚之后,李可最后还是自觉地跪下,并认为“暂时还是不去北京了,原来家里的饭也是很好吃的”,所以他会觉得每当跟父亲在一起一言不发的时候,他便能感受到“祭祀般的神圣”。在做仪式前的一个晚上,李可独自在山上冥想,“冷静下来,他发现头脑里对于事实和虚幻的认识依然是如此分明,但不知何时两者已经能够融洽地共处了……相信父亲!这话李可在心里说了若干遍”。李可最终认同了父亲以及他的道士身份,作者通过对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剖析以及挣扎的凸显描摹了两代人的思想代沟走向了弥合,以及乡村固有的精神传统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终极归宿。
展开
精彩书评
  ★一个优秀的作家是应该能够立足小天地,做足大文章的。这一点田耳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陈思和(著名文学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
  
  ★田耳有在平淡叙述中直抵人心的本领,他艺术感觉很强,能精准地把握住周围世界的脉搏,走进人们的心里去。
  ——王安忆(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在心理上是完全健康的,起码不可能一生都健康,田耳的笔触恰恰就伸入这不健康的一部分。在田耳笔下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绝对的好坏,有时还会把人物主次的界限也模糊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似源于定数。
  ——余华(著名作家)
  
  ★田耳的故事能够不动声色地把读者带入他所营造的世界中去,然后和读者一起对人性和存在进行着不停的追问,时而安然体味,时而诙谐起舞,总之他的小说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召力。
  ——王德威(著名文学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场面有点滑稽。计师傅的穿着与父亲做道场时一样,青衣道袍,两片瓦缀长布条的帽子,道貌岸然。而吴三泉显然作释家打扮:包着香烟锡纸闪耀金属光泽的莲花僧帽,绸布上面用金粉画着砖块纹便是袈裟,那条一头有几个叉的木棒想来是做禅杖用。李可一点也不感到好笑,村里一直这样,人们不知道佛、道的历史渊源,以及现实中到底有多少区别。这一片地方,没有政府下批文的正规道观庙宇,做和尚的做道士的脱了衣便和别人毫无二致地种地养家娶妻生子,丧葬嫁娶时再把行头用上,尽着义务。做道场时,和尚道士们总是非常默契地配合在一起。他们念的一样的经,唱的是一样的绕棺歌谣。今天就是这样,确认一名小道士的仪式,和尚也来捧场。
  还从村小请来不少儿童作道童打扮,事后每人可领一份薄酬。
  鼓乐班也来了,一行人排好前后秩序,在计师傅的带领下向镇上的集市出发。一途要经过三四个小村落,有的村落小得仅有三四户人家。早先人们都知晓了这一天的仪式,当队伍行经一片稀拉的房舍,总有人出门来放一挂千字头晌炮。声音飘到山谷中空的地方,听见了回响由近渐远。在父亲的说法里,声音有自己的灵性,它像雾霭一样喜好围着山绕,如果这山的层叠没有尽头,这一团团响亮的声音也会一直缭绕着传递开,原封不动地沿着山走,从这里到那里,没有损耗,没有消散的时候。前面村子的人听到鞭炮声会提前做好准备,让这响声接力传递。这一天的天气很好,李可时而望向天空,想着,这一块或那一块挡在太阳底下被阳光镶了金边的云朵或可当作祥云。一个道士是应该在一块祥云的荫庇下进行仪式的。
  这一支铿锵作响的队伍向乡场迅速行进,在山路陡转一个弯后,整个乡场在眼底暴露无遗。很多的人,很多的货物,车子受堵缓慢行驶着,一些狗在人们的脚下游走,啃吃弃物。没有谁可以例外,人们互相拥挤着,挥汗如雨。走过这长达一里路的场区,穿越这片人群。李可知道,这便是整个仪式最核心的内容。他暗自担心起来,按理说人们会让出道来的,没有谁敢于阻梗这隆重的仪式。但事实上人们还能让出道来么?道路只有那么宽而人又是那样多。李可觉得没把握。队伍按原有的速度,一直就这么走着,向人多的地方走去。
  前面的道童放起鞭炮来。他们走进场区。唢呐手一齐吹奏《梅花滚浪》,敲锣使钹的一阵紧于一阵弄出响声,压住场上其他的声音。人们豁然地让开一条道来,这简直不可思议,道路上满满的人竞可以向两旁压缩,仿佛骨架子具有折叠功能,直至出现一条宽五尺有余的小道。所有的车都不能开了,所有的人也根本不能动了。这一幅场景,使李可蓦然想到《西游记》里有关流沙河的章节:水断流了,在中间分开一条路。
  计师傅和吴三泉口中都是念念有词。他们经历过仪式的洗礼,此外还无数次面对潮涌的人流。他们对两旁的人视若无睹,双目微瞌。眼前是一些飘带在披拂,零乱的声响,香火的气味.夹道两旁的人投来横七竖八的目光。李可很快适应,他努力使自己镇定,心不二用,脸现虔诚之态,并对自己说,只不过是从众人面前走过去,就这么简单。这一里路特别漫长,他听见人们议论纷纷,他听见人群中同村人正用无所不知的语气向别村人介绍他。
  ……
展开
目录
衣钵
氮肥厂
坐摇椅的男人
夏天糖
围猎
独舞的男孩
事情很多的夜晚
郑子善供单
最简单的道理
弯刀
揭不开锅
在场
寻找采芹
到峡谷去
去寻一个牛人
老大你好
短篇小说家的面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