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代序)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自古中国人就有祈福盼福、崇福尚福的习俗,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中国自从有文字以来,就有了“福”的象形文字,“福”字深深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祝吉道福的绝妙佳词,也是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人们孜孜求福的历史。换句话说,人的一生也就是求福的过程。时间如白驹过隙,无情的流年在人们脸上烙下一道道印痕,人们或许会为时间的飞逝而黯然神伤。然而,有一种追求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人们对福的追求。“福、禄、寿、喜、财”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中人们孜孜以求的向往。“福”居五字之首,可见有着更为独特的文化内涵。
福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福”历来被中国人所看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诠释。古人曾根据所处时代的风尚,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统称“五福”。不同时代,五福的内涵又略有不同。《尚书•洪范》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说:“全寿富贵之谓福。”汉代恒谭《新论》则说:“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说的是五种世俗观念和人生理想,后世民间又有“福、禄、寿、财、喜”的说法。几千年来,福在中国被演绎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中国人把一切美好的东西统统归结为福。福早就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积淀在老百姓的骨髓里,人们希望通过不同形式让自己追求福的心理得到满足。
福是一个永恒的人生命题,中国人对福是有特殊感情的,世上人人祈求幸福,于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大量与福相关的俗语,人长得富态叫作“福相”,好地方称为“福地”,好消息叫作“福音”,享受快乐称为“福分”,看到好景妙物叫有“眼福”,吃到美味佳肴叫有“口福”,交上桃花运被称为“艳福”,富贵积善之家称为“福门”,人有好运则称“福气”,幸运的人赶上好事则叫“福将”,赞颂给人们带来实惠好处的称“托福”……福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经常表现在享受实惠和好处的具体事务上,实实在在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一个涵盖了亿万老百姓的向往和理想的“福”字,一个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悬挂张贴于千家万户的“福”字,就可以告诉你一切。
“福”字在今天的解释,与“幸福”是画等号的、“提升幸福指数”、打造“幸福中国”成为最牵动人心的话题,“让人民更幸福”是执政党的主旨。每一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但个人幸福是与国家梦想紧密相连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活状态,幸福来自谋福造福,因此,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为人民谋福祉,造福百姓。经济增长是基础,获得幸福感是目标,当“幸福感”成为中国社会的衡量指标时,就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当“幸福感”成为中国人生活的终极关怀时,才会实现真正的幸福中国。
福(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都有感受福的能力,人们通过自己的思辨与感受,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说出自己的理解,福与人的追求关系密切,拥有不同追求的人会有不同的幸福标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背景、文化教育、思想观念、身体状况各不相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其实福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民间格言说:要享福,常知足。有这种胸襟的人就会生活得有滋有味,享尽人间千万福。再如,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接济人,谓之福;有著述问世,谓之福;有智慧编著善书,谓之福;有聪明敦厚资质,谓之福;无是非纠纷,谓之福;无借欠钱债,谓之福;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烦恼忧患,谓之福;妻贤
子孝,谓之福;长寿健康,谓之福。这是在教人如何做人,千万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类似的还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亏人是祸,饶人是福;吃亏是福;量大福大,心宽屋宽;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等等。这是告诫人们如何体味福,如何享福惜福,人人能够如此,社会能不和谐幸福吗?这些都是先人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不论是以个人的立场或是社会的角度,祈福现象都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事实,古人对福的种种定义,其劝俗警世的作用非常明显,在民间多奉为行为的准则,长辈常以此来教育晚辈,从中也能感知福文化博大精深的意蕴,这种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几乎无处不在。
在中国文化与民俗传统中,福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伟大信仰和不懈追求,表现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永无止境的向往、追求和寄托,福是与社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相关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福是让人心驰神往的境界,福自天来是人人所羡慕的,“福”字在世界文化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标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