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真相与文化反思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6127
  • 作      者:
    侯仰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侯仰军,祖籍山东省郓城县,1966年11月生于江苏省沛县。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毕业,历史学博士,编审。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室主任,《民间文化论坛》特约编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山东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著有《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参加撰写学术著作7部,整理、校点、翻译古代文献1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杂文60余篇。荣获第四届、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等省部级以上优秀图书奖30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真相与文化反思》主要内容包括:齐国灭亡的文化反思、纪信“诳楚安汉”与中国忠义文化、汉代的吏治与文化反思、唐代致仕制度新论、中国古代的皇族封王制度、微山湖西岸移民史略等。
展开
精彩书摘
  舜的籍贯不一,应该是其后裔迁徙,把原住地的地名和传说带走造成的。在这方面,笔者有活生生的例子。笔者从小生活在微山湖西岸,那一带归江苏省沛县管辖,但沿湖生活的居民几乎都是从鲁西南迁去的。20世纪90年代笔者去鲁西南调查时发现,我们那儿的村名,如龙垌集、陶官屯、夏官屯、李集、徐庄、六营、大(dai)义、奚阁等,鲁西南都有,原因是老百姓在清朝末年迁移到微山湖西岸时或出于怀念故土,或出于省事,把故乡的村名拿来直接命名了新居地。很自然,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跟到了新家。杨向奎先生认为:“古人迁徙,不仅把地名搬走,把山水的名字也搬走。”如夏本来在山东,后来一部分迁到浙江,地名也迁走了,会稽、涂山本来是北方的山,后来也搬到浙江去了。杨向奎先生还说过:“潍水流域的人搬到淮水流域去了,把潍水(的名字)也搬走了。潍和淮虽然写法不同,但读音在古代相同。居住在潍水当地的人还有人知道潍水和淮水的关系。顾亭林先生的《日知录》也说潍水就是淮水。这说明古代人迁徙,地名搬走,山水名也一样搬走。毫在大东(泰山以南及以东各地)、小东(当指山东、河北之交,濮县、濮阳及大名一带)以及各地,到处都是。”①很有道理!可作佐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定,尧舜在其一生的主要活动中,都与今菏泽结下了不解之缘。又何况,近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也为我们的结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根据学术界对于尧舜文化的考察,我们基本可以确认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海岱龙山文化就是帝舜等东夷部落创造的物质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对大汶口文化和海岱龙山文化的分析找到尧舜之乡特别是帝舜之乡在菏泽的考古学依据。大汶口文化发现至今,已有半个世纪,海岱龙山文化发现更在70年以上,相关的研究成果可谓丰硕,其中以栾丰实先生《海岱地区考古研究》①一书中关于大汶口文化和海岱龙山文化的研究比较集中和全面。今依其《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海岱龙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王油坊类型初论》及其他相关论文中的研究成果论述如下。
  栾先生将大汶口文化分为十一段六期,进而合并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确定在公元前4200-公元前3500年之间;中期阶段在公元前3500-公元前3000年左右;晚期阶段大致在公元前3000-公元前2600年前后。早期阶段遗存以鲁中南区和苏北区最为丰富,胶东半岛区次之,鲁西北区和潍淄流域区仅有少量发现。中期阶段遗存仍以鲁中南区和苏北区为多,鲁东地区和潍淄流域的发现增多,胶东半岛区较少,其他地区仅有零星发现,但已有向西南方向发展的趋向。如在地处安徽省西北部的毫县付庄遗址,就发现了大汶口文化这一阶段的墓葬。晚期阶段遗存除了苏北区和胶东半岛区较少之外,其他各区均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分布也遍及包括山东全省、皖北和豫东在内的整个海岱地区,达到全盛时期。栾先生将这一阶段划分为七个类型,即西夏侯类型、赵庄类型、陵阳河类型、三里河类型、尚庄类型、杨家圈类型和尉迟寺类型。尉迟寺类型分布于鲁西南、豫东和皖北地区,过去亦有人称其为“段寨类型”。关于这一类型的来源,学界一般认为是由于东方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向西迁徙而形成的。去向亦比较明确,为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所继承。
  ……
展开
目录
尧舜故里考辨
大禹治水真相
商族起源考
“西狩获麟”,孔子究竟看到了什么?——兼谈民间传说中的麒麟
齐国灭亡的文化反思
纪信“诳楚安汉”与中国忠义文化
汉代的吏治与文化反思
唐代致仕制度新论
中国古代的皇族封王制度
微山湖西岸移民史略
人籁易为 天籁难学——关于保护、传承客家山歌暨口头文学的反思
读史札记(三则)
齐桓公的悲剧
聪明反被聪明误
对人才不可求全责备

附录一:解析千古之谜——曹操墓
附录二:保护古村落“乱作为”比“不作为”更可怕
附录三:找回失落的家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