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蒋英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0101908
  • 作      者:
    王文华,王曦著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蒋英出身名门,是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抗日持久战”首倡者蒋百里的三女儿,也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夫人。她本人,则是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
  ★1947年,蒋英曾在上海举办一场独唱会,美丽不可方物,歌声惊艳歌坛,也赢得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深深爱慕。可她又早早离开了歌唱的舞台,成为钱学森背后那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她在中央音乐学院她从教近半个世纪,为我国声乐理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亲手培养二十多位知名歌唱艺术家,被誉为“培养大师的大师”。
  ★钱学森这样评价妻子蒋英:
  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是这些音乐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收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英先生的第1本人生传记。包含近50幅珍贵授权照片,展现蒋英传奇多彩的一生。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文华,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专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钱学森研究专著有《钱学森实录》《钱学森的情感世界》《钱学森学术思想》《人文钱学森》等。《钱学森实录》获中共四川省委建党80周年献礼图书,四川省“五一文学艺术奖”,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四川省zui佳图书奖。《钱学森学术思想》获乐山市政府奖。《钱学森的情感世界》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共青团中央联合评为“全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等。发表学术论文、技术报告等100余篇,翻译日语英语科技文献100余万字。参与的3个项目获得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另获特大型企业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

  王曦,新闻学硕士,编辑。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已出版著作有《人文钱学森》《神奇的日本》《日本名胜与风情》《郭沫若楹联丛话》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蒋英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位传奇女子。她的父亲,是蒋介石的军事顾问蒋百里;她的丈夫,是“两弹一星”的功勋钱学森。她本人则是中国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她十五岁留学德国,深陷二战旋涡仍坚持完成学业。在丈夫钱学森被软禁美国期间,她坚韧支撑整个家庭。回国后,她为支持丈夫的科技事业告别了舞台,在“文化大革命”苦难面前保持了善良本性,迟迟暮年仍倾尽全力培养声乐人才。她从教近半个世纪,亲手培养二十多位知名歌唱艺术家,被誉为“培养大师的大师”。
展开
精彩书摘
  藏书世家出娇美
  蒋英,号群士,1919年10月1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海宁。海宁的蒋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蒋英的曾祖父蒋光煦(1813~1860),是海宁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贮书十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称得上“书香门第”。在传统的家庭教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承载下,海宁蒋家的后代在文化、军事、艺术等领域都颇有成就。
  海宁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海宁之名,寓“海涛宁谧”之意。海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的美称,以潮文化、名人文化、藏书文化、灯文化最具地方特色。被誉为天下奇观的“海宁潮”因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饮誉海内外,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为之留下了千余首咏潮诗词,乾隆皇帝曾四次到盐官观潮,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杜牧浪漫的诗句。杜牧对于扬州多桥的描述同样是适合于海宁的。站在海宁硖石紫微桥上眺望,脑中定会冒出卞之琳先生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藏书文化是海宁的一个重要特色。自宋以来,海宁已成为人文渊薮之地,特别是清末民初以来,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人物喷薄而出,灿若星辰,点缀着无垠长空。《影响中国的海宁人》一书所录的约有五十名名人中,其中包括国学大师王国维,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文史古籍校勘家张宗祥,诗人徐志摩、穆旦,小说家金庸,实业家查济民,书画艺术家钱君匋,漫画家米谷,等等,他们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海宁涌现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并非偶然,这得益于海宁的藏书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众多的藏书楼,其人文精气直接熏陶了一批批的文化人。可以说,古代和近代的海宁人长久以来浸润于悠悠的书香,文化底蕴深深地根植于浩繁的书卷里,这才有了名人辈出的局面。这些名人的根须是深深扎在藏书楼的书卷里的,清乾嘉以来日益兴盛的藏书文化精气,直接润泽了其后的莘莘学子,使他们在特殊的年代里相继爆发,最终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现有的记载来看,海宁的私家藏书活动始于宋代。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到清代时达于鼎盛。据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统计,海宁有藏书家38家,在浙江省仅次于杭州。据范凤书先生《中国私家藏书史》所载,清代全国万卷以上的藏书家543人,而海宁一地即有11人,海宁历代藏书家达80人之多。海宁的藏书楼和藏书文化可以称得上蔚然大观。海宁的藏书家虽有官僚、富商,大多还是诸生、贡生、监生等学者型士人,这是因为他们家庭条件较为优厚,藏书为用、为著述,这是海宁藏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清代硖石的藏书家以陈鳣的向山阁著称于世,继起的则有蒋光煦的别下斋和其从弟蒋光焴的衍芬草堂。王国维曾评价这一时期海宁的藏书文化:“(海宁)固文献之邦也。康雍之际,他山先生(查慎行)得树楼与马寒中(马思赞)道古楼,并以藏书著闻东南。至乾嘉间,吴氏拜经楼,陈氏向山阁之藏,乃与吴越诸大藏书家相埒。而蒋氏生沐之东湖草堂,寅昉之宝彝堂为之后劲。”
  刊于咸丰年间的《东湖丛记》,为蒋光煦的读书笔记,其中记录了他平生寓目的诸多珍本秘籍和金石碑帖,凡141则。蒋光煦自谓“随得随抄,初无义例,丛零掎拾,自备遗忘”,因其抄录了这些罕见典籍中的大量遗文、题跋,由此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版本学和金石学资料。
  此书传世有两种本子:一是咸丰六年(1856)蒋光煦别下斋自刻本;一是光绪九年(1883)江阴缪荃孙辑刻《云自在龛丛书》本。
  蒋光煦少孤好学,凡音律、博弈、杂艺、诗文莫不涉猎,继而专意收藏金石书画,十余岁即开始藏书,得其从叔蒋楷大半藏书外,又加意搜求,数十年先后积古籍达5万余卷。延聘学者张叔未、费晓楼、翁小海、管芷湘等为其鉴别和整理藏书。建藏书楼为别下斋、双峰石室、颐志居、北苑夏山楼,其思不群斋专藏明刊本、抄本及其他善本。最多收藏达10余万卷,名刻善本居半。钱泰吉、俞樾、邵懿辰、钱熙祚等学者至其家,见其所藏多影宋抄本、刻本,极为推重。
  蒋光煦辑刻的《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编校精当,为艺林所重。还刻有《瓯香馆集》《群玉堂英光堂残帖》;著有《东湖丛记》《斠补隅录》《花树草堂诗稿》《别下斋书画录》等。
  他刊刻的《别下斋丛书》,收书28种90卷,为前代及同代人著作,多词学专著。先辑为《宜年堂丛刊》,后经重编成此书。另刊有《涉梓旧闻》丛书,收书25种100卷,是《别下斋丛书》的续编,主要收金石考订和金石之作,校勘较精。刻《群玉堂英光堂残帖》,为研究书法提供了资料。藏书印有“放庵居士文房之记”“别下斋藏书印”等。惜所藏图书和刊刻图书的版片于太平军起义时,悉被毁于兵火。著《别下斋书画录》,管廷芬为之作序,并叙述其藏书源流甚详。
  蒋光煦从小就励志好学,年长后豪饮好客,精通音律、博弈及诸般杂艺,一生风流倜傥,身边名士云集。蒋家原本就是书香世家,其堂伯祖桐庵筑有藏书楼深柳草堂,堂伯父梦华筑有藏书楼来青阁,藏书不少,虽昔人有言:“积金未必能守,积书未必能读。”蒋光煦自幼便好购藏,勤于搜访,但凡遇到名迹或善本,不惜千金以求,家中图书满室。
  蒋光煦所藏既富,所见又广,在长期购书中,善与苕贾打交道。苕贾即书贾,因为当地江河水网密布,旧家积书也流落颇多,所以贩书为业成为谋生一途,后来人们就把这些活动于江南一带的书贾客船的主人称作“苕贾”。蒋光煦搜集古书之法,就是将自己所藏之复本及刻印稍逊之书与湖州等地书商交易,而当时书商的种种作弊手段,客观上提高了他的版本鉴别能力和识见。
  别下斋藏书楼毁于近代太平军入浙时。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入硖石,蒋光煦居所被毁,所刻《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书版、生平所藏珍籍及金石书画等未随身携带走的亦同时成为劫灰。避难在桐木港的蒋光煦听到消息,痛心呕血,不久即离开了人世。
  衍芬草堂与旧日的别下斋毗邻,主人蒋光焴(1825~1895),字寅昉,号吟舫,一号敬斋,是蒋光煦的从弟。贡生,候选大理寺评事,著有《敬斋杂著》《敬斋杂诗小识》等。
  海宁蒋氏原是海盐吴叙桥蒋家村人,于乾隆中叶迁居硖石聚族而居。其祖蒋云凤迁硖石后有子四人,蒋光煦是二房之后,蒋光焴是四房之后。蒋氏藏书始自蒋光焴的祖父蒋开基、嗣父蒋星纬、父蒋星华,至蒋光焴更广为收购,每遇善本,不惜重金收藏,或辗转传抄得之,在硖石蒋氏宗祠后另有藏书处三楹,贮藏明清两代古籍。蒋光焴与其从兄蒋光煦并著称于浙江,后人称为“二蒋”。他的衍芬草堂约始建于乾隆末叶,门首有联:“九侯望族,万卷藏书。”草堂所藏蒋光焴自其祖迄其曾孙,聚书保藏二百余年。
  衍芬草堂现位于硖石镇河东街八十六号,除了最前面的两座厅堂,即宝彝堂和五砚斋,在20世纪50年代因海宁市搞排涝工程拆除外,至今大体保存完好,目前尚存衍芬草堂、颐志居、北苑夏山楼、思不群斋、双峰石室等五座厅堂。
  中国文化渗透了对不朽的期望。藏书家都希望世守其藏。然而,书楼有兴废,藏书有盛衰,私家藏书已经成为典籍中记载的历史,书楼已经成为书籍中用以怀旧的名词。李清照有言:“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这也仿佛成了古今藏书家无法逃避的宿命。海宁曾如珠玉般璀璨的私家藏书楼,现独存衍芬草堂。但不灭的却是人们对知识的敬仰和对文化的崇尚。这些藏书楼虽历经百余年仍难免消失,让人看到了这种“不朽”是脆弱的,然而它也是坚韧的。因为,的确有不朽的东西流传了下来。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蒋英的父亲、“一代兵圣”蒋百里(1882~1938)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蒋百里就出生于书香熏染的蒋家,他祖父就是著名的藏书家、别下斋主人蒋光煦。蒋家至蒋百里时家道已中落,但蒋母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因此蒋百里从小就接受母亲严格的教育,饱读古文典籍,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底子。他的一生,虽在军界,但并非一介武夫,而是和所有饱学之士一样才华横溢。蒋百里先生的个性魅力、人格光辉,无不与青少年时期的文化熏陶有着深厚的渊源。若是在一块文化贫瘠的土壤里,我们无法得知是否能够孕育出蒋百里一样的名家。
  而蒋光煦曾孙蒋复璁(1898~1992),即蒋百里的侄子,1923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时梁启超自欧洲购回大批图书,便与其叔父蒋百里创办松坡图书馆,蒋复璁出任编辑。1937年抗战爆发,他随蒋百里出使意大利、德国。次年初回国,即投入护送善本图书西迁工作。
  1965年,蒋复璁任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并连任八届院长,曾主持影印出版《四库全书》。后为台湾“中央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曾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后得到过韩国成均馆大学和美国圣约翰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以及罗马教廷“圣额我略高级爵士”称号。1983年退休时,台湾当局授予其二级景星勋章,又获得台湾“教育部”金质奖章及“行政院”文化奖章。退休后任台湾“总统府”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
  蒋复璁先生学识渊博,尤精图书、博物。个人专著计有《图书与图书馆》《中国图书分类论》《图书馆管理法》《论语集目》《孟子集目》《四书集目》《易经集目》等。参与编著有《珍帚斋文集》。主编有《徐志摩全集》和《蒋百里先生全集》。作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台湾文博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全球文博界誉为“中华瑰宝的守护神”。
  ……
展开
目录
卷首语:有爱,所以美丽
第一乐章 华丽家族,群星璀璨
1. 藏书世家出娇美
2. 父亲,兵学泰斗蒋百里
3. 母亲,传奇女子蒋左梅
4. 蒋家“五朵金花”
5. 金庸、徐志摩:没有血缘的亲情
第二乐章 大师初启,音乐情缘
1. 多彩花季
2. 在父亲引导下走向音乐王国
3. 中西女中的音乐启蒙
4. 青梅竹马燕双飞
5. 青年音乐才子钱学森
第三乐章 旅欧十载,求学战乱
1. 留学德国
2. 考取柏林音乐学院
3. 噩耗传到欧洲
4. 躲避战乱于瑞士路山音乐学院
第四乐章  世人楷模,夫妻典范
1. 独唱音乐会,轰动音乐界
2. 良缘天成,世传佳话
3. 波士顿的“蜜月期”
4. 随夫赴美
5. 勇敢营救钱学森
6. 在软禁中相濡以沫
7. 辗转寄出一封密信
8. 归乡之途
第五乐章 回归祖国,舞台绽放
1. “我要生活在美梦中”
3. 绽放在祖国舞台上
4. 向国防部要丈夫
5. “航天之父”的音乐之神
6. 金庸大赞表姐蒋英
第六乐章 执教半生,薪火相传
1. 任教中央音乐学院
2. 言传身教真善美
3. 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旗帜
4. 歌剧教学实践硕果累累
5. 精深的学术造诣
6. 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7. 永远铭记总理的关怀
8. “她是我们的蒋阿姨”
9. 纪念蒋英教授执教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10. 向祖国汇报,为蒋英喝彩
11. 桃李芬芳,音礼恩师
第七乐章  大家风范,德艺双馨
1. 教授之家氤氲学人气息
2. 温馨的晚年生活
3. 中国航天“功臣”的离去
4. 钱永刚眼中的父母
5. 晚霞生辉
6. 音乐照亮的生命
7. 落英绝代,雅音长留
附 录1 钱学森小传(1911.12.11~2009.10.31)
附 录2 蒋英年谱(1919.10.1~2012.2.5)
附 录3 蒋英著作一览 240
主要参考书目 242
后记:走近蒋英 25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