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阻隔,首位在大陆举办画展的台湾著名作家江明贤的故事,见证两岸二十余载艺术交流。
《丹青点染两岸情:江明贤的故事》图文并茂,文风朴实,用真切朴实的语言、生动感人的故事,详尽描述了台湾著名国画家江明贤的人生和艺术道路,生动形象地活现了一位艺术家热衷于海峡两岸艺术交流的独特情怀。
在20世纪80年代末,早年曾赴欧美留学的台湾著名国画家江明贤,冲破种种阻力,打破海峡两岸40年艺术分隔僵局,毅然跨越海峡上空,成为到大陆举办个展的台湾本土画家,填补了自两岸隔绝以来艺术交流的空白,成为国内外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当江明贤回到岛内,被台湾当局以触犯相关规定为由,给他两个严重的处分:一是禁止出境两年,二是被所任大学解聘教授一职。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不断升温,江明贤应大陆文化部门邀请多次组织台湾画家到大陆举办联展,组织台湾画家、学生到大陆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与中央美院携手成功举办两岸美术博士大型交流活动。江明贤创作了大量描绘大陆风光令人称奇的作品, 2011年,他应国务院参事室邀请与大陆著名国画家宋雨桂分别代表两岸主笔合绘“新富春山居图”长卷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立刻在海峡两岸引起轰动。江明贤首次到大陆举办个人画展期间,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黄苗子、邓林、刘勃舒、范曾、董寿平、白雪石、张步、王明明、程十发、方曾先、韩天衡等大陆画坛知名大师们会面、餐叙和交流,由他保存的现场录像,如今已成为见证两岸艺术交流珍贵的史料。28年来,江明贤经常往返于海峡两岸,成为大陆举办海峡两岸艺术交流中的知名人物,见证了海峡两岸艺术界交流随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变化过程,他在海峡两岸艺术交流中有着传奇的经历,被海峡两岸艺术界亲切称为“行走于海峡两岸艺坛使者”。
盛情相邀,萌生赴大陆办展愿望
时空追溯到到20 世纪40 年代末期的台湾,在海峡两岸敌对的年代里,台湾无论什么人只要与大陆方面有联系的,就会被冠以“匪谍罪”论处。一海之隔,隔不断的是骨肉亲情,万般思念,斩不断的是血脉相连。除了透过与大陆一水之隔的香港作为联结两岸民众的中转站外,美国、日本也成为台湾外省籍老兵联络的中转站,那个时代人们经历的“大信封里
套小信封”,已成为许多外省人的共同记忆。
逐渐进入垂暮之年的国民党老兵,思乡之痛,备受煎熬,他们很想在有生之年回老家与亲人再见上一面,很想叙说离别后的思念,但国民党当局长期严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三不政策,阻碍了两岸的交流。老兵终于把压抑30 多年的怨气,一股脑发泄出来,他们不断透过街头示威抗议、议会陈情、媒体喊话等途径,向当时的台湾当局领导人蒋
经国强烈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老家探亲,与亲人团聚。
1987 年10 月,在国民党众多退伍军人的多方努力下,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终于在两岸隔绝38 年后,台湾当局宣布台湾老兵可以返回大陆探亲,也结束了海峡两岸老死不相往来的历史。消息发布之后,全台湾近40 万老家在大陆的老兵,心中无不欢欣鼓舞。也正是此时,海峡两岸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1987 年11 月,江明贤个人画展于台北阿波罗画廊举办。同年12 月,他携《台北大龙峒孔庙》作品应邀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东方水墨大展”。 画展期间,江明贤认识了在他人生命运转折点上起着重要作用的人——香港新华社文体部韩力部长。
此次画展中,江明贤还参加了来自大陆、港、澳、台及韩国等地专家学者的学术讨论会。会中,他除了与主办方金嘉伦、徐嘉炀两位教授交流外,也首次接触到陆巗少、龙瑞等大陆的知名画家。研讨会上,海峡两岸的画家们谈到艺术及中国书画的发展前景时,都有着共同的话题,彼此间也减少了许多陌生感,大家讨论的话题也越来越广。当谈到台湾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的话题时,有的画家大胆提议:两岸画家应该加强交流,率先打破两岸过去隔绝的僵局。这些话题让江明贤为之怦然心动!自从创作水墨画近30 多年来,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静心观赏大陆的大山大水,面对秀美风景挥毫泼墨,在宣纸上尽情抒怀达意。如果能到大陆办画展,能与大陆那些大师级的画家切磋画艺,将是自己人生中一大幸事啊。
恰在此时,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来到江明贤的旁边,温文儒雅地跟江明贤打着招呼。来人是香港新华社文体部韩力部长,曾在画展期间与江明贤有过一面之缘。他早已熟悉江明贤的艺术成就了,也深知江明贤不仅是台湾杰出的中青代水墨画家,还是活跃在国际艺坛的台湾少数画家之一。韩力部长与江明贤聊起国画的话题谈兴渐浓,突然,他话锋一转,问道:“江先生,今天听您在讨论会上,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我们想邀请您赴大陆办画展,不知意下如何?”
韩部长语气温和,态度真诚,一席话,让性格爽快的江明贤很欣赏,他一想到曾在心中默念过无数遍大陆壮丽的山河景色,很是激动。但江明贤也意识到此事的分量之重,他略作沉思对韩力部长说:“现在两岸初步开放了,我想其他方面的交流也会陆续打开,这对民众来讲是个福音,我也很想到大陆与那些敬仰已久的国画大师们交流学习,不过,详细事宜等
我回台湾后再做安排,如何?”
韩力部长微笑着点点头,眼睛里充满着期待,他希望在台湾知名画家中,寻找一位台湾本土知名画家到大陆办展,经多方考察,最终他把目光锁定在江明贤的身上。
韩力听了江明贤的表态后,真心想促成此事的新华社香港分社牛秘书长也走过来,真诚地对江明贤说:“我们非常欢迎您能早日到大陆办展览!”
江明贤认真思索着刚才的一番话,这些话若在当下讲,也许再简单不过了,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这句话所包含的分量可想而知,它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
1987 年12 月13 日,江明贤回到台北家中,翻阅香港《亚洲周刊》创刊号时,看到了以《笑声泪影回乡行》为题刊发的封面文章,文章称:对国共双方而言,“探亲热”既是严峻的考验又是难得的机运……这无疑是大陆释放出的和平信息。
这则报道让江明贤为之一振!同时,此报道一经媒体传播,立刻成为台湾大街小巷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也让台湾的许多人都看到了两岸关系将有重大改善的一线曙光。那段时间里,台湾几家电视、广播、报纸主流媒体大量报道老兵返乡的消息,让昔日沮丧不安的老兵们异常兴奋与活跃。江明贤也从台湾媒体界高层那里得到消息称:两岸老兵先行返乡,其他交流将于同年5月陆续全面开放。
1987 年底,韩力部长向江明贤再次发出邀请,江明贤答应的也很爽快,双方敲定了1988 年7 月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个展行程等事宜。
1988 年1 月21 日,江明贤正式收到大陆文化部“中国对外展览公司”经理郝战发来赴北京、上海巡回个展与访问的邀请函。江明贤手捧着邀请函心情格外激动,他期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赴香港办展,与国画大师刘海粟共叙艺源
1988 年1 月底,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主任文楼邀请江明贤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因为,当年文楼主任与江明贤是台湾师大美术系校友,也是江明贤的学长,来自香港的学生。在学长文楼主任的热情盛邀之下,江明贤如约赴香港办展。
1988 年2月10 日至19 日,江明贤个展于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如期举办,到场嘉宾都是业界知名人士,场面很是隆重。
画展现场,新华社香港分社牛秘书长再次见到江明贤,他高兴地对江明贤说:“江先生,很高兴参观你的画展,最近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在香港,今天我做东,想邀请刘先生和您共进晚餐,不知您是否有空?”
江明贤听罢此言,眼前一亮,很是兴奋,连连点头高兴地说:“好呀,好呀,他是九上黄山的国画大师,在书画界有很深的造诣,我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当然很想跟他见面啦!”正如江明贤所说的,刘海粟先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奠基人之一,江明贤在学生时期就已久闻刘海粟的大名了,他早就想与这位未曾谋面的一代艺术大师相识了。
香港的冬季是感觉不到北方的寒冷,大街上霓虹灯光闪烁,高楼大厦林立,与对岸冷清的深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那时,在大陆人眼里灯红酒绿的香港是走资产阶级道路的表现。谁也无法料到,几年后,繁华如潮水般迅速漫延到祖国各地,那时的人们谁也无法预料到,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很快将要出现亮丽的彩虹。
临近晚上6 点钟,江明贤在新华社驻香港总社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下,如约来到靠近港口高档餐厅一个环境优雅的包间内,他与来自新华社驻香港的牛秘书长、文体部韩力部长、香港中文大学徐嘉炀教授一一握手互相问候着。
江明贤一眼认出向自己走来的老者,正是风度翩翩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他很兴奋,急步上前,紧紧握住了“九上黄山绝顶国画大师”的双手,看到曾在心底默念无数次的国画大师,江明贤激动的一时竟然不知说什么了。兴奋与愉快的交谈,一切尽在不言中。
宴席上,江明贤与刘海粟挨得很近,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广,谈论的重点主要是两岸书画界现况以及刘海粟一些老朋友在台湾的情况,聊台湾这些年国画的发展以及到台湾后的大陆画家近况。刘海粟一边认真听着,一边若有所思地微微点头。面对心目中仰慕的艺术大师,江明贤问及刘海粟九登黄山的感受时,刘老听后充满自信而又爽朗地笑着说:“我人老心不老,雄心万丈!登黄山作画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欢迎你有机会,让我们相约一同上黄山作画。”
一席话让江明贤听的神清气爽,激情澎湃,黄山是他向往多年的美景胜地,过去他只能在画册中领略黄山如梦如幻的云、松和奇石,如今,有年已九旬的国画大师相邀,自然让江明贤感动不已。刘海粟的夫人婉约温柔地坐在一旁,饶有兴趣地听他俩谈话。
江明贤与刘海粟交谈一见如故,宴席上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题,两岸画家这一历史性的会面,当属史无前例,大陆对江明贤如此礼遇,用心促成忘年交,其实,也为他的“神州之旅”做好铺垫。而江明贤也犹如一位杰出的运动员,要想秀出个人最好的成绩,必须先来一番暖身。
晚餐后,刘海粟大师还特地交代饭店经理准备笔墨纸张,当场写了一幅“学无涯”墨宝送给江明贤留念。
江明贤回台北后撰写了一篇“九上黄山绝顶人——刘海粟”的文章刊登在1988 年3 月25 日《中国时报》副刊。同月在台湾美术界声望极高的《雄狮美术》月刊上也刊登了两岸老少画家历史性会谈的内容,引发海峡两岸画界极大反响。
江明贤决定赴大陆办个展,既给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开启了他除了游历欧美、日等国家与香港、台湾地区之外,将奔赴向往已久的新天地——神州之旅。1988 年展现给江明贤的是一个充满多姿多彩的丰收年,从此,他将开启20 多年大陆风光创作时期,江明贤为个人及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喜迎新春,期盼早日赴大陆办展
1988 年春节期间,两岸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但那时谁也无法预料结局将是什么,因着特殊的政治气候,台湾民众笼罩在既压抑又释放,既兴奋又伤痛的悲喜交加气氛中。刚解禁不久的报纸,在舆论导向上模糊不明,但人们还是从沉闷的气氛中,终于可以透出一口气了,尽管春节同样燃放着烟花鞭炮,但这一年的意义非同寻常,大家的心情也不同。从香港再次回到台北的江明贤,在寓所里悄然为大陆之行做着准备。而当时的台湾当局开始发布公告称,两岸开放仅限于老兵返乡,其他方面的交流有待通知。不过,两岸很快实现全面开放的小道消息已在台湾民间传开了,这也许是众人心中的一种美好期盼吧。不管这种消息的可信度有多少,江明贤每当听到这些传闻时,内心就很激动,他与周围一些好朋友交谈时,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跟好友说出了将到大陆办画展的事。
轰动台媒,本土画家赴大陆办展
1987 年10 月15 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0 月16 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至此,两岸打破了自1949 年长达38 年的冰封期。台湾老兵陆续返乡探亲了,但两岸交流其他方面的事项仍未明朗,台湾文化界的一些知名人士也为自己是否去大陆交流犹豫着,举棋不定。尽管江明贤赴大陆办画展事很低调,但消息仍不胫而走,立刻遭到一些人的攻击,竟然有人警告江明贤,说他如果去大陆办展览就属于私通“共匪”,应该以论罪处罚,这让江明贤既气愤又压抑。
这些负面的语言,反而激起江明贤倔强的个性,作为一名对中国画有着执着梦想的画家来讲,他偏不信这个邪,去大陆办展览,何错之有?大家都是中国人何必要恶语相伤兵刃相见呢?面对一些质疑,江明贤做好了心理准备。
为了表明自己是个诚信之人,江明贤当即告诉在香港的朋友,请他们转告大陆相关部门,当年七月赴大陆办展览行程不变!
这时,台湾美术界的一些热心朋友劝阻江明贤:“你去大陆办画展要三思而后行呀,要学会保护自己,别为了一时冲动,毁掉自己的大好前程!”
……
序言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前会长 陈云林
缘起:赴京办首展,留在两岸艺术交流史册的微笑
第一章 赴大陆办展前,岛内掀起波澜
盛情相邀,萌生赴大陆办展愿望
赴香港办展,与国画大师刘海粟共叙艺源
喜迎新春,期盼早日赴大陆办展
轰动台媒:本土画家赴大陆办展
突获文艺奖,晚宴上难咽的美餐
第二章 神游大陆,几多惊喜几多收获
心潮澎湃,画展轰动两岸
京沪两地,与国画大师广泛交流
北京画展,偶遇淡水同乡
中南海外,与邓小平长女邓林共进晚餐
黄山看岳,与大师刘海粟喜重逢
深更半夜,女记者突然到访
第三章 淡然面对,返台后的两个严重处分
坦然面对,面对处分坦然待之
电话被监听,在风雨中飘摇的日子里
隐居家中,潜心作画不言悔
拒写悔过书,人格尊严不容践踏
赴日办展, 迎来新的转机
第四章 俱往兮,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
大陆画册,在同学中间冒险传看
偷听大陆电台,了解大陆究竟什么样
“台独”阴影,两岸艺术交流陷入“一波三折”
千岛湖事件,两岸交流陷入僵局
实现“三通”,两岸交流进入“快车道”
第五章 遍访名师,终身与水墨画结缘
勤学苦练,备受黄君璧大师赏识
张大千笑赞:今后你必定能成为大画家
广拜名师,潜心学艺不畏难
创作遇瓶颈,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
痛心疾首,流失国外的中国文物
第六章 成就梦想,有一双画家的翅膀在飞翔
乡间少年,锻炼坚强的个性
志存高远,萌生画家梦想
榜上有名,成为家乡的骄傲
英才多俊,喜结美满姻缘
翅膀硬了,就让子女自由飞翔
第七章 中华文化,需要青年人传承
重回故乡,不忘民族文化之“根”
教书育人,推动水墨画向前发展
首次个展,开启艺术“远航”之路
五岳看山,两岸美学博士携笔绘中华
创新与发展,新人文表现主义
第八章 纵笔天地,墨彩丹青绘山河
千里寻梦,走遍大陆大山大水
乐为座上客,勇当两岸文化交流的“领跑者”
合璧佳作,两岸名家合绘《新富春山居图》
一脉相承, 两岸绘画各展新姿
无论何时,不忘是“龙的传人”
发挥余热,继续推动台湾美术向前发展
第九章 叶落归根,两岸同是中国人
热心助人,在寻亲的日子里
回乡祭祖,还看故乡月儿明
跨越两岸,每次相遇犹如一首委婉的歌
典藏?山水,心底涌现温暖的归属感
珍藏国画,将成为国外东方美术馆的热点
水墨艺术,世界画坛绽放独特魅力
后记:笔墨情韵游于艺
江明贤教授画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