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空间分工、专业化与集聚经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95743
  • 作      者:
    苏红键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苏红键,男,湖南慈利人,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截至2015年4月,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参与并负责组织协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主持、参与并负责组织协调10多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新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本书从中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围绕空间分工、专业化和集聚经济三个紧密相关的概念,构建了空间分工理论框架,考察了中国城市空间分工和专业化特征,分析了空间分工、专业化与集聚经济效应的关系,进一步解释和检验了集聚经济的多维性。本书丰富了区域分工和集聚经济的理论研究,得到了一些对中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空间分工、专业化与集聚经济》:
  北京市工业搬迁和企业管理部门集聚的经验对其他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根据空间分工演进理论,结合北京市发展的经验,中心城市核心区将更多地集聚企业管理部门和研发部门,并由此带动商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消费型产业等发展,更多地发挥管理、研发和服务功能。与此同时,生产部门将逐步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新区以及外围中小城市转移,由此逐步形成中心一外围的职能分工结构。
  对于涉及搬迁的中心城区的转型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同时还伴随着城区建设、社会问题、重新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根据北京市和石景山区的发展经验,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重薪进行城区功能定位。产业转移为转出地带来了从工业城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型的机遇。重新进行城区定位,明确未来城区发展方向,是转出地城区转型首要解决的任务。城区重新定位既要结合自身特色,又要站在更高区域(城市或城市圈等)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基于空间分工演进的观点,转型后的城区主要承担管理、研发和服务功能,其中的服务功能包括生产者服务(商务服务)和消费者服务(休闲娱乐)两个方面。
  ……
展开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脉络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创新
第一部分 空间分工理论研究
第二章 分工理论述评
一 古典分工理论
二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工理论
三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
四 不同学派关于空间分工的观点
五 小结
第三章 空间分工理论框架
一 空间分工的形式及微观基础
二 空间分工的经济性
三 空间分工的形成与演进机理
四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分工与专业化特征
第四章 中国城市专业化特征研究
一 度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二 中国城市专业化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城市专业化特征的解释与检验
四 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北京市空间分工演进特征研究
一 北京市分工演进的基本情况
二 北京市生产部门搬迁情况
三 北京市企业管理部门集聚情况
四 北京市各区分工情况
五 结论与启示
第三部分 对结构效应的实证检验
第六章 专业化、多样化与集聚经济
一 关于集聚经济结构效应的争论
二 产业专业化与职能专业化的结构效应
三 相关多样化与不相关多样化的结构效应
第七章 城市群分工的空间结构效应
一 关于城市群内部结构效应的争议
二 模型与方法
三 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空间结构特征
四 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空间结构与产出的关系
五 对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解释
六 结论与启示
第四部分 从结构效应到综合效应
第八章 城市集聚经济的来源与检验
一 城市集聚经济的三种来源
二 对集聚经济三个维度的检验
三 稳健性说明与进一步分析
四 结论与启示
第九章 密度效应与最优城市人口密度
一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二 对密度效应的回归分析
三 基于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的节地潜力分析
四 结论与启示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
二 展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